繪製一張「打假」地圖:假新聞的類型與攻略 | 黃俊儒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繪製一張「打假」地圖:假新聞的類型與攻略

圖為梵蒂岡《羅馬觀察報》假新聞畫面。 圖/美聯社
圖為梵蒂岡《羅馬觀察報》假新聞畫面。 圖/美聯社

這陣子因日本關西風災的救災爭議,造成我國外交人員的折損,引發社會對於假新聞的熱議。這段期間,國內也有媒體研究工作者提出許多遏止假新聞現象的看法,但也因議題的複雜性,而膠著在立法管制及言論自由之間的拉扯,難以達成共識。只是,這麼嚴重的問題真的可以任由它蔓延下去嗎?

筆者從2014年開始經營「科學新聞解剖室」平台,每天花不少精神關注台灣各種科學偽新聞的樣貌,可說看盡了各種光怪陸離的報導與傳播型態,對於這次假新聞事件甚至嚴重到造成人命,更是有感,也深知如何從天天都在變形與演化的假新聞裡劃下那條識別真假的線,是一連串問題的關鍵。

假新聞的界定

要能夠清楚地針砭假新聞以及它們的產地,最好的方式是先針對假新聞做一個比較全面及明確的界定,否則後續許多實務工作的推動都會窒礙難行。綜觀各種假新聞的樣貌,個人認為分類上至少有兩個重要的向度需要被審慎考量,第一個是「假新聞的虛假程度」,第二個是「造假新聞的意圖程度」,這兩個向度直接影響了假新聞的影響性及嚴重性。

從過往所累積的經驗裡面,「假新聞的虛假程度」應該可以依據嚴重性不同而區分成五個層次:

A. 完全虛構:全部無中生有。
B. 明顯錯誤:說法顯然出錯、與事實不符或曲解事實。
C. 似是而非:正確說法與錯誤說法互相參雜。
D. 訊息不全:相關說法不夠精準、資料不齊或欠缺。
E. 反映真實:正確事實的陳述。

而依照動機規模的不同,「製造假新聞的意圖程度」也同樣可以區分成五個不同的層次:

a. 系統顛覆:為遂行某一政治目的,傾機構之力量刻意鏈結其他網絡製造議題。例如國家、政黨等。
b. 塊狀入侵:基於該議題的發酵所會帶來的利益價值,因此製造該議題。例如內容農場、傳統媒體、新媒體、自媒體等。
c. 點狀推播:因為議題有趣、與生活相關,所以自發設定與製造該議題。例如個人因為關心某項疾病,於是自發製作相關警示簡訊。
d. 隨機發生:因為某些特定時事的發生,所隨機驅動的議題。例如地震後經常被流傳的各種逃生方法。
e. 完全無意:文化與日常生活中,自然醞釀的議題。例如某些偏方、軼事、傳言等。

如果我們進一步將這兩個向度彼此關聯起來,則可透過排列組合交織出25種類型的假新聞,如同下圖所示:

假新聞的25種類型。 圖/作者自製
假新聞的25種類型。 圖/作者自製

假新聞的類型

這些假新聞確實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其中幾個具有代表性的類型,包括日前媒體對於日本關西救災議題的報導,就屬於Bb類型(明顯錯誤/塊狀入侵),媒體認為這個議題具有話題性,在沒有查證之下不僅做了錯誤報導,甚至因政治因素而刻意誇張或扭曲事實;在選戰中經常出現攻擊敵方陣營的新聞,有的進行假民調模糊視聽,有的編造假議題惡意抹黑,尤其是透過國家的力量介入,就會屬Aa類型(完全虛構/系統顛覆)。

此外,內容農場為了追求點擊率所帶來的經濟利益,依據各種熱門關鍵字去組織與編排吸睛文章,浮誇的程度則多介於Ab(完全虛構/塊狀入侵)或Bb(明顯錯誤/塊狀入侵),而其他不論是傳統媒體或是新媒體,在追求收視率的前提下,也經常會製造出類似的新聞,像是多年前的「腳尾飯事件」就是典型案例。

再例如去年跨年期間,媒體一則「電流太強,北捷改變地球磁場」的報導,就是媒體記者分不清楚地磁的「量測值」及「真實值」之間的差別所犯的錯誤,內容似是而非、真假參半,屬於Cb類型(似是而非/塊狀入侵)。另外,八仙事件經常被誇大成八仙塵爆,長輩文裡經常會出現沒有出處的列點防癌資訊,完全無中生有的「教授叫大家不要喝茶裡王」LINE簡訊,引述專家看法卻沒有標示時間點的烏龍防霧霾訊息等,都可在這個架構中找到相對應的位置。

假新聞的攻略

這陣子關於假新聞防治的討論中,有人覺得應該完全交由個體去自力救濟,有人主張需要立法予以管制(至於援用什麼法也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這些都是治標不治本,唯有落實媒體素養教育,或是讓更多好的新聞出現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相關的論述都有其立論的依據及背景,也都援用與自己問題情境相應的案例作為支撐,所以討論上似乎比較缺乏交集。

個人認為這些意見不容易有交集的原因之一,是假新聞在網路時代被賦予了全新的生命風貌,不僅演化及增生的速度驚人,它的樣態更是難以被窮盡,很容易就造成討論上無法聚焦。複雜的問題本來就沒有簡單的答案,對付這樣滑溜的一隻變形蟲,必然需要透過各種不同的處方,猶如雞尾酒療法般多管齊下才可以。

依照前述的分類架構,可以看出不論是立法遏止、事實查核、媒體素養教育等作法都是必要的,只是在實踐上需要有不一樣的分工,各自有各自的責任區,個人主張這個責任區的劃分可以如下圖這樣:

假新聞攻略圖。 圖/作者自製
假新聞攻略圖。 圖/作者自製

需要進行法規規範的區域,應以新聞虛假程度上是「完全虛構」或「嚴重錯誤」,在產製意圖上是「系統顛覆」或「塊狀入侵」,兩者所交織的假新聞範圍作為主要的管制區。這些意圖明顯並且足以顛覆社會安定的假新聞,不宜僅以泛自由主義的方式兩手一攤不做處理,應該要有規範及導正的作為。至於依什麼法?現行的法律工具夠不夠?這些問題則有賴相關專家進一步費心。

各種民間或政府部門所成立的事實查核平台或新聞澄清專區,則可把看管的範圍再擴及虛假程度是「似是而非」,以及在意圖上是「點狀推播」或「隨機發生」的範疇。這個範圍比立法管制區大,但也不是涵括所有的類型,因為若防守的範圍過大,不僅傳遞的速度比不上假新聞,更會因為無法窮盡所有議題而失靈。例如先前行政院的即時新聞澄清專區,連戴資穎的臉書訊息都拿出來做政策性澄清,模糊了守備範圍,也就失去了該區域的功能。

最後,剩下未盡的區域,就應該全部歸給媒體素養教育了。此區域滲透在我們每一天的生活環節及常民文化中,它甚至是一種情意、價值及思維模式的綜合體,管道繁多、無孔不入,只有透過全民素養的提升才能有效消弭。

當然,即使是透過這樣結構化的區分,我們還是會發現這裡面仍有許多劃界上的模糊地帶,畢竟假新聞的性質複雜多元。但是我也相信,唯有開始著手繪製這一張假新聞的地圖,並試著去進行更詳細的類型定位,我們才能夠針對這些不同性質的假新聞施以不一樣的處方,這會是執行這項棘手任務的重要起手式,否則,假新聞的問題只會更加失控。

也許就像是打怪遊戲一樣,有了攻略圖,大家才能有效地依據所長分進合擊。

馬來西亞假新聞宣導廣告畫面。 圖/路透社
馬來西亞假新聞宣導廣告畫面。 圖/路透社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