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新聞的面貌:真正的假新聞只有一種
在臉書上一片媒體報導作家自殺新聞的政治正確與不正確熱烈攻防之際,甲冑在身的鳴人堂編輯突然分神叩我寫一篇關於假新聞的文章。我苦惱了很久,因為我再也分不清什麼是假新聞了。
這種感覺,很像我從碩士班到博士班研究御宅族與阿宅的心情。一個本來意義清楚的詞彙,經過各種討論後反而失去它的本來面目,外延義不斷疊加,跨海來台後再產生質變,最後主流社會誰也不關心它到底原來是什麼意思,拿來打擊異己,或馴化後併入主流論述。
假新聞也是一樣。原本是媒體揭露選戰期間有人以內容農場手法病毒式擴散各種假消息,選後卻成了總統川普的御用標籤,貼在所有反對他的媒體頭上;然後,這個詞彙又跨海來台,變成新聞自由與意識型態、商業行為的攻防。所以有些關心假新聞議題的人士,會要求先界定什麼是假新聞;也有人會認為假新聞一詞把問題簡單化,它背後是個龐大的結構問題;更有人覺得假新聞不是什麼新鮮事,有媒體就有假新聞。
假新聞的本質:虛構
衛報的讀者編輯(reader’s editor)Paul Chadwick的工作,是站在讀者的角度看自家的新聞產品,提供內部改善的意見,所以日常必須接觸各式各樣的讀者抱怨。他發現,抱怨假新聞的讀者愈來愈多,但大家都把假新聞和不正確的新聞混為一談,使得新聞原本作為一種紀實文體,卻在假新聞定義的擴大當中,被當成虛構文體的兄弟。於是他提出假新聞的定義:
假新聞是經過刻意編造的虛構內容,以紀實的面貌呈現,目的是誤導接收者把虛構當成事實,或質疑可經過驗證的事實。
在這個定義當中,「虛構」是核心要素。它的本質不在於誇張、不符比例原則、煽色腥,所以這些不能拿來當作假新聞的判斷標準。假新聞一樣可能以正經八百的樣貌出現。
其次,假新聞有明確的目的,不管是讓人接收虛構的內容,或動搖可經過認證的事實,換句話說就是讓你把假的當成真的,把真的當成假的。
Chadwick的定義相當簡單好用。但是,符號一旦進入主流論述當中,要回復它的原始意涵已經不可能,就像御宅族到宅男到宅經濟到肥魯宅一樣。了解這個符號的多重意義是如何產生,才能看出意義產生過程所處的環境。
現在大家口中的假新聞,我把它分為三種。
第一,「真的」假新聞
如果把Chadwick所說的「可驗證的事實」,例如是不是、有沒有、有多少、誰幹的這些人事時地物的東西稱為基本事實,那麼第一種假新聞的必要條件是:基本事實有錯,而且這個錯是故意的。這是假新聞最初的定義。
基本事實的層面上造假,其實都可以經過查證而揭穿。比方伊拉克有大規模毁滅性武器、丹佐華盛頓支持川普、教宗為川普背書、民主黨高層利用披薩店當販運兒童的據點,或是腳尾飯、便當文等等案例。
這種假新聞的目的,包括騙流量賺錢、黑對手品牌賺錢、基本教義派政治操作。當下,這種假新聞已經在美國形成產業,甚至還有以假新聞出名的寫手。
第二,「無心的」假新聞
此種假新聞的必要條件是:基本事實有錯,但這個錯不是故意的。
這種假新聞的特點與第一種大致相同,只不過因為某些原因出現了產製過程中無法察覺的錯誤。至於為什麼攸關公共利益的新聞產製會在流程中出現致命缺陷,讓錯誤流到輿論市場上呢?原因很多,有些是新聞工作者個人層面,有些是媒體內部、甚至業界普遍存在的結構性問題。最近建中學生冒充榜首同學受訪事件,遠一點有腳尾飯事件,就是這類假新聞。新聞工作者無心作假,但最後假新聞卻就這麼生出來,算是一場災難,沒有任何人得到好處。
第三,「假的」假新聞
第三種假新聞的必要條件是:新聞涉及基本事實的部分是真的,但部分讀者觀眾因為與特定媒體分處意識型態光譜的兩端,而把這些媒體的新聞通通當作是假的。
這一種假新聞基本上與第一種相反,本質上就不是假新聞,因為既不假,指涉的也不是新聞而是媒體。刻意貼上標籤來貶損特定媒體產製的內容,這個招式是美國總統川普最拿手的,他利用對手(媒體)的招式回攻對手,以彼之道還施彼身,深得天龍八部慕容家「斗轉星移」的奧義。
以上三種假新聞,其實只有第一種是假新聞,第二種是新聞產製的結構問題產物。第三種則是暗黑秘技,把水攪混打泥巴仗,大家都不要想乾乾淨淨回家,這是川神絕招,只要一句「紐約時報是假新聞」、「CNN是假新聞」、甚至地圖砲大開「媒體都是假新聞」,他自己陣營的假新聞問題都解決了。
如果你覺得川普的絕招很眼熟,那絕對不是我在暗示什麼。川普的絕招讓美國媒體驚呆了,其實我們這裡人人都會。「記者平均智商30」、「小時候不讀書,長大當記者」、「媒體是社會亂源」,這類話大家耳熟能詳朗朗上口,轉過頭去又在臉書、Line群組狂轉真正的假新聞。假新聞,怪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