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寫韓國】首爾垃圾要落地——韓國人的味道
在韓語中,當韓國人形容「事有蹊蹺」、「事情有不尋常的發展」,韓國人通常藉由「嗅覺」的方式隱晦地表達,也就是:「有味道出來了!」(냄새 나.)。從這個詞上,我們看到韓國人對於「味道」的敏感。
一日跟朋友散步在首爾街頭聊著天,迎面看到一位老太太,拿著大小包的垃圾出來丟,見她使用著在超市或便利商店可以買到的專用垃圾袋(一般多為白色,但會隨著區域的不同,使用的垃圾袋顏色也不同;而廚餘為黃色塑膠袋)拿到街道旁一放,逕自走回家裡。
看到這邊,臺灣朋友想必好奇,難道韓國沒有如同臺灣垃圾不落地的概念嗎?韓國人怎麼老愛把垃圾拿到外面街道一丟,除了造成街景不美觀之外,連同路人走過這些垃圾集中地,都可以聞到一股臭味。
的確,特別是在韓國的住宅區,當地居民除了強力配合政府政策,因為若沒有使用專用的垃圾袋會遭到罰款之外,跟臺灣最大不同處,在於韓國住宅區的街角處,總有個垃圾集中區,方便當棟住戶把家中的垃圾集中置放一地,之後有著專車前來收拾。當然,若是高級一點的住宅區,會有密封大推車1收納這些垃圾,不讓異味四溢。
跟朋友走著走著,又迎面走來一位韓國男性,見他穿著襪子,腳踩著韓式拖鞋(黑白拖鞋,且有著三橫白線),同樣拿著一包垃圾,往街道旁的垃圾集中區一丟。而這次,朋友問著我,為什麼韓國人總愛喜歡穿拖鞋時穿襪子啊?因為,秋冬天天氣冷,穿襪子可以保暖,但是夏天也穿著襪子,不也是太奇怪了?
為什麼呢?只因為臺灣和韓國丟垃圾的法規不同2?只因為臺灣人跟韓國人襪子穿法不一樣嗎?所以,垃圾不落地、穿拖鞋不穿襪子是臺灣人,垃圾落地、穿拖鞋時穿襪子就是韓國人,僅僅是這樣子嗎?
但,這樣並沒有解決任何文化差異上的問題,一切都從現象看起。
我想這樣的兩個現象,都呈現出「味道」的向度。丟垃圾,韓國人把惡臭的味道排除在家外;穿襪子,除了保暖的效果,對韓國人而言,更重要的乃是去除腳臭「味道」。特別是韓國街道上,三不五時,甚至是不分四季,總是可以看到一輛載著滿滿襪子的發財車出現,且韓國襪子的造型琳瑯滿目,有隱形襪、三分襪、長襪、皮鞋襪,或者是冬天的棉襪、睡眠襪等應有盡有,一台發財車內,少說裡面有著百種圖案襪子供君選購。這樣的襪子文化,在韓國地鐵、路邊,皆可以看到,為什麼呢?
如同筆者在其他文內3提過的,韓國人身上,尤其是與韓國女性擦肩而過,總是可以聞到淡淡的香水味,連韓國女生也認為在身上灑上一些清淡或濃烈的香水出門,都是一種基本禮貌,特別是出了社會4。
在韓國生活,身上要沾染到「異味」的情形時常可見。最常見的場合,乃是只要到餐廳吃飯,包准吃完飯後身上總是帶著濃厚的味道離開。因為除了韓國料理著重調味料(양념)手法,除當地盛愛的烤肉,以及普遍缺乏禁煙餐廳的韓國社會下,這些都是造成身上沾染異味的原因。
來過韓國旅遊的朋友應該都會有這樣的經驗:你走進了一家韓國烤肉店,坐好了位子,服務生接著遞上一個大型透明塑膠袋,供顧客把外套或者是包包放到這密封的塑膠袋內。這樣的餐廳文化便是避免顧客在用餐時讓外套以及包包沾染上異味。當然,脫下外套,收好包包的顧客若還是怕自己的內著上衣沾染到飯菜烤味,還可以跟服務生要用餐圍裙兜在上半身,一方面避免在用餐時,一個不小心飯菜汁液濺到上衣,二方面,也就是避免味道沾染其上。
除此之外,韓國餐廳內的廁所大多是被設置在餐館之外,顧客想要上廁所時,要跟櫃臺老闆索取位在外面樓梯間的廁所鑰匙,或者詢問廁所電子鎖的密碼,才有可能一解舒暢。當用完餐在櫃臺結帳時,總是可以看到餐廳在櫃臺放上一碗裝滿白色香味薄荷糖供顧客食用,好去除口中異味;若這樣還不夠去除身上的味道,有些店家還提供噴灑在衣服上的清香劑,讓顧客可以在用完餐步出店家後,保持一身清香味出門。這樣的「食後去異味」的文化,不僅僅出現在上班族身上而已,在大學,每到中午、傍晚用完餐,都可以看到一票的學生來到廁所刷牙,把嘴中的泡菜味刷掉,這種刷牙活動,也是大學生自我提神的方法之一:兩三個小時都要來到洗手間刷個牙,換一換清新味道。
異味一開始就被排除在韓國人的生活世界,以及韓國人身體上,只因為韓國人對於「味道」如是敏感。
韓國人對於「異味」極為敏感,連同在最親密的男女朋友關係之中也是這般。當男朋友聞到女朋友髮上的飯菜味,對他的女朋友說:「妳剛剛是不是吃過烤肉?」這時韓國女生一定是連忙道歉,直覺失禮,馬上從包包拿出清香劑來噴灑,好去除這道「異味」。
連韓國女生跟男朋友最親密的告白,恐怕也是「我喜歡你的味道」這一語吧。
嗅覺在五感中,屬於「完全」被動的一種器官,眼睛可以閉、嘴巴可以不吃、耳朵可以遮住不聽、手可以不摸東西產生觸感,但有誰可以持續不聞(不呼吸)呢?因此,在本文前方提到的,當韓國人用「味道」一詞來形容事情奇怪,奇怪到人不得不聞到這樣的「異味」,那也就不意外了。
操心「他人的目光」的韓國間差社會,在這強調被他人看、評價的社會,人們除了操心可見的身材外表,連同自己的味道、嗅覺都要保持警覺。
只為了不要低人一等,觸動韓國人最發達的被害意識,當然,有關韓國社會被害意識的發酵以及逃逸的路線,這也有待我們之後的考察5。
這樣密封垃圾收納車,大多見於臺灣餐飲業外面的儲餘回收箱,且加鎖保護租用商家的權利,讓非商家的其他住家不能丟擲垃圾,強調「垃圾不落地」。
註2:若是從「自然角度」的法規來論及這兩國丟垃圾的文化,我們還是要問,為什麼韓國偏偏選擇「垃圾落地」的法規?而臺灣卻是偏偏選擇「垃圾不落地」的法規呢?也就是說,根源的追問,必須活到生活在這裡的人身上,他們的意識。
註3:請參閱筆者《韓國人入門》(五南出版社)、《他人的目光—韓國人的「被害」意識》(唐山出版社)。
註4:筆者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對話,就是臺灣的韓國友人對我抱怨說,他剛來到臺灣十分不習慣的一點就是,為什麼臺灣女生都不抹香水?有時候,還有點異味……由這樣的一席話,就可以看出兩國人對於味道的意識確不同。
註5:有關於韓國人全身的考察,請參閱《他人的目光—韓國人的「被害」意識》卷一:韓國人全身篇・社會篇(唐山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