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寫韓國】暈醉在水果燒酒裡的韓國人 | 陳慶德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再寫韓國】暈醉在水果燒酒裡的韓國人

photo cedit:Graham Hills(CC BY 2.0)
photo cedit:Graham Hills(CC BY 2.0)

「알코올 중독, alcoholism, 酒精中毒。」

一日,跟韓國女性友人——姬京(희경)約會吃烤肉,原本滴酒不沾的她,竟然對韓國便利商店尚未上市的某牌(순하리)的水果燒酒感興趣,其實水果燒酒在韓國一般酒吧都喝得到,只不過這次韓國人把原本來店消費,要價1萬5千元起跳的「水果燒酒」(과일소주),做成了廉價的綠色瓶裝的燒酒來促銷,且在2015年上半年,這些水果燒酒只在各大烤肉店「酒促」,換句話說,想要嚐鮮,就得來到所謂的「烤肉店」(고기집)才有機會喝到。

當天在筆者的提議之下,沒想到姬京也答應了,點了瓶這膾炙人口的水果燒酒來喝,但當倒滿杯後,姬京只是用她的嫩唇,觸了燒酒杯一圈,輕嚐了滋味,便放下酒杯。而這是我認識她將近三年以來,第一次看到她在我面前喝第一口酒。

我想,一提到韓國人,台灣人在腦海中浮現的特色之一,就是「愛喝酒」,的確,我們先從簡單的統計數據看起。

韓國有名的燒酒——海特真露(하이트진로)等蒸餾酒精類飲料,販售到全世界60個國家,出口近74項商品,在2012年創下賣出兩兆三百四十六億韓幣,折合1671億美元的銷售成績,銷售量為世界第一;且根據國際經濟合作開發機構(OECD)統計,1996年韓國15歲以上的國民,消費購買具有酒精飲料為全世界第19名,而到了2007年,則上昇為全世界第11名;而國際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05年的報告顯示出來,韓國地區飲酒量更是亞洲國家最高的國家,以韓國當地SBS新聞2005年資料顯示,1986年女性飲酒者為20.6%,到2003年已經上升到49%、全國人口喝酒人數也由1986年的48.3% 到2003年上升到64.3%,最後若是以喝超過一瓶燒酒的人數為「過量喝酒者」統計的話,由1999年31.3%,到了2003年上升到40.5%。根據調查韓國國民一個月,喝掉的啤酒量約7.41瓶,而燒酒則是高達7瓶左右。

當然,硬梆梆的「客觀」數據先不說,最貼近我們對於韓國人生活的觀察,莫過於就是我們藉由電子媒體得知、習慣的韓劇場景、韓國電影上,少不了出現在畫面上的就是出現一間間的小「酒吧」(술집),或者是男女主角喝酒場面註1

數據是「客觀」,畫面是「現象」,但是進入到「意義層面」,既使當我們比較全世界的數字之後,得出「韓國人喝酒第一高」,所以呢?「意義」並不出現在「客觀」數據上。

我們要問的是,為什麼這個現象偏偏出現在韓國社會?而不是其他國家地域?這必須回溯他們的「生活世界」(Lebenswelt),我們才有辦法得出意義。

酒,在韓國當地取得容易,甚至價錢可以說是低的嚇人,一瓶酒精濃度17.5度綠色燒酒玻璃瓶(或者如同2015年上半年,推出所謂21度高濃度的燒酒),售價約韓幣1100元(約台幣30元左右),若是在烤肉店喝燒酒,價錢也不高,約韓幣3000元左右(約台幣100元左右),當然除了玻璃瓶燒酒之外,市面上也推出保特瓶、隨身瓶等各式各樣的燒酒,方便韓國人隨時隨手一杯販買著。

除此之外,韓國人愛喝的米酒(막걸리,市價也約韓幣1500元內),更別提我們常喝到的啤酒,在酒文化發達的韓國當地,韓國人還開發出來的3比7「燒酒加啤酒」(소맥)的炸彈酒喝法,甚至也有專門畫好調度的炸彈酒啤酒杯販賣著,若是跟鄰國日本比較起來,韓國人喝酒可以說是「隨意」、「咨意」的,只要高興隨時都來一杯。甚至,在2014年以韓劇《來自星星的你》,除了讓我們看到原來外星人會喝酒之外,也藉由韓流魅力,打開大陸市場,興起了吃「烤雞配啤酒」(치맥)、「下雪天好想喝杯酒配烤雞」的風潮呢。

然而在日本文化中,日本人喝酒時,還有講究「酒的溫度」,也依四季而有異,比如日本人在夏天喝常溫的「冷酒」(ひや),冬天喝攝氏五十度左右的「熱燗」(あつかん),春秋兩季喝攝氏四十度上下的「溫燗」(んうるかん)或攝氏三十七度的「人肌燗」(ひとはだかん)等等,但是韓國人除了習慣在烤肉店喝燒酒,下雨天喝米酒配吃煎餅(판전)的酒文化之外,酒隨時可以在韓國取得,而要踏入韓國社會,首先就是要習慣他們一攤接一攤的「喝酒文化」。

酒,在韓國社會中,總是佔據著一定的位置,哪怕是當今上班族,下班之後,都會呼朋引伴小喝一下放鬆心情,,除了可以促進同事之間的感情、熱絡場面之外,這種酒的「正面」性,不管是在哪個國家,只要有小酌過都知道。

或者,是曾經筆者在從事口譯活動時,聽到不通韓語的台灣朋友說我說,只要跟韓國人一開喝,到最後,你講台語他們也聽懂,韓國人他到最後也不跟你講韓語,直接跟你講台語啦!

可見酒,還有助於臺、韓雙方「國際溝通」上呢。

但若是太依賴酒精的威力,來進行日常生活,諸如入眠、溝通,甚至談生意等等,我擔心的是,給人韓國人愛喝酒的刻板印象下,韓國人難道只以一個酒醉的狀態下存有,一個「高酒精濃度的社會」嗎?

它不是一個具有著正面力量的社會型態。

但是,與其言及到酒的「正面性」,對於韓國人而言,酒的「負面」對他們而言,才是最大的助力,同時也是問題的產生。誰都知道黃湯幾杯下肚,有益睡眠,當韓國人加完班,八九點下班,可沒有什麼時間來休閒活動,只想趕緊休息,明天繼續應付職場工作,那,喝杯小酒助眠吧。

韓國人白天喝咖啡提神註2,晚上喝酒失神,這無疑是對韓國當代社會最極端的諷刺。

在注重看的社會,我們得知韓國發達的被害意識所形構出來的「間差社會」,自信心建立在他人的目光上,相較於他國,諸如韓國人整容風氣、外貌的注重,所有的根源,都有其社會結構、專屬這個地區的建構、累積出來的文化現象、專屬於韓國人的意識。

換句話說,「韓國人」,想要閃躲這樣的目光,只有兩條路,只有繼續往上爬,踩著對方上去,諸如工作面試時,韓國人想的,每個人書面分數都一樣,面試時如何才能加分呢?每個人都整容,如果我不做的話?會不會輸給他人?

這應該是最難擇的問題,一場比賽,每個選手都用了禁藥,那麼你會選擇用禁藥嗎?

即使努力奮鬥,來到上流社會,但可惜的是,韓國還要考慮著怎麼維持著自己的地位,諸如筆者的韓僑朋友,從美國回來,來到韓國住了半年,直覺得這是一個:「有錢也不會幸福的社會」。

那麼在這樣的「間差社會」失敗的話呢?也有兩條路線,一是低微地藉由喝醉酒來麻醉自己,麻醉自己的原因,只在於不要讓自己看到他人的目光。當然,另外一條路線,就是完全、永遠地躲避他人的目光,走向寧靜的死亡,自殺(他殺)的出現。

酒對於韓國人而言,不僅僅是喝酒,還是練習死亡的儀式,一個日常生活內,練習死亡的儀式。而這樣專屬於韓國人的死亡觀,我們也會在之後的現象詮釋慢慢揭露之。

酒的興起,讓韓國人得以緩解「被害意識」發酵的壓力,同時,讓他們逃逸被害意識的一個路線,可惜的是,這樣的逃逸路線終究是失敗的,喝醉酒若能解決所面臨的問題、明天難題,那麼,有誰還要酒醒呢?

寫到這,還是想到我那位女性友人——姬京,也許當日她不大口的飲酒、甚至多年不沾的原因,大概也是心有所領會到韓國人的困境吧?

她作為個人,試圖逃逸著韓國社會的風氣,但筆者好奇的是,如果我對其他韓國人講述這個問題,他們會不會對著我說:「還是先喝一杯,再說吧。」

※ 提醒您: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酒後不開車

 

註1:

請參閱筆者《韓國人入門》(五南),第五章「素描韓國社會」——〈不會喝酒就不用混的韓國酒席文化〉一文。

註2:

而有關於韓國咖啡文化現象,我們也會在之後的專欄繼續分析考察。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