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給問嗎》我想要一個透明獨立的中央銀行,可以嗎? | 王伯達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總統,給問嗎》我想要一個透明獨立的中央銀行,可以嗎?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這篇文章是我在總統給問嗎上面對於貨幣政策提問的說明,因為我實在很難用140個字把這件事說清楚,畢竟,為了把這件事說清楚,我已經花了五年的時間,寫了五本書了……

貨幣政策對國家經濟與人民生活影響甚鉅,大國貨幣政策影響所及甚至遠超國界,例如美國的量化寬鬆。也因此,如果一個國家的貨幣政策長期失衡,就很可能扭曲該國的經濟發展並使之陷入結構性困境,我認為這就是台灣目前的處境。

台灣的中央銀行總裁是由行政院長提名、總統任命後正式任職。因此,就程序上而言,這讓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很難不為執政黨政府服務,但這卻很可能傷害了多數人民的利益,甚至讓台灣長期的經濟發展出現問題。

例如台灣政府於2009年發放消費券並提出許多刺激經濟方案,由於財政吃緊,財政部便要求中央銀行,除了原定繳庫的新台幣1800億元預算外,還須追加330億元預算,而中央銀行竟也同意並達成預算,這讓當年度的央行盈餘佔了政府收入的22.63%,表示政府當年度所花的錢有超過五分之一是由央行所貢獻的。

表面上來看這事可能與你我有點距離,然而,若中央銀行將繳庫預算作為該行目標之一的話,就會嚴重扭曲其貨幣政策。其它如貶值救經濟這類為執政黨服務的任務,也都讓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因此出現長期失衡現象,這也使得台灣內需不振、房價高漲、實質薪資長期停滯的苦果遲遲無法解決。

多重政策任務已經讓現在的中央銀行失去應有的獨立性,也扭曲了我們的貨幣政策與經濟結構。因此,想請問三位總統候選人,您是否願意支持以下改革以建立一個更透明獨立的中央銀行運作機制?

  1. 任內逐年降低央行盈餘繳庫預算至零
  2. 任內逐年提高外匯存底中之黃金至一定比例

▎一、任內逐年降低央行盈餘繳庫預算至零

中央銀行自2007年到2014年貢獻國庫的盈餘合計約新台幣1.85兆元。而以央行繳庫和中央政府的賦稅實徵額比較,1995年的比例是1.39%, 到了2014年是13.4%,前述追加預算的2009 年則是22.63%,而以近幾年平均來看,台灣政府每花100元,就約有13元是由央行所貢獻的。

那麼,央行怎麼賺錢呢?

從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來看,我們可以發現其主要資產是國外資產,這部分包括黃金、存放國外銀行業、外幣有價證券,後兩者也就是外匯存底。而負債的部分則是國內銀行業的存款。如果單純從幣別的角度來看,央行是持有大量外幣資產以及新台幣計價的負債。

從中央銀行的損益表來看,最主要的收入就是利息收入,支出的部分則是利息費用,也就是說,央行的獲利是來自於外幣資產的利息收入以及新台幣負債之間的利息費用的差額。當外幣利率越高,新台幣利率越低,那麼央行就能夠創造更多的獲利。

我們從這裡可以發現,如果央行盈餘成為該行政策目標,那麼央行在匯率與利率上就與老百姓出現了利益衝突,因為央行持有新台幣負債,而我們則是持有新台幣資產。如果新台幣的利率提升,央行的利息費用便會增加,獲利就會因而減少,但這對於持有新台幣資產的我們來說其實是比較有利的。

而在匯率方面,央行曾於2006年發布一篇新聞稿「中央銀行盈餘具有高度不確定性」提到,1987年,一美元兌新台幣由40元大幅升值到25元的過程,當時的央行因此出現了鉅額「兌換差價準備借差」,以至於連續四年無盈餘繳庫。

所以,如果中央銀行想要持續實現其盈餘目標,就只能讓新台幣長期走貶並維持低利率水準,這讓該行的貨幣政策失去了應有的專業與獨立性。而這樣的做法對於持有大量新台幣資產的老百姓們極為不利,也連帶的讓台灣出現了扭曲的經濟現象。

從2004年到2014年的這11年間,台灣處於負利率的月份高達48.5%,這表示央行帳面上的利差收入,其實有很大一部份原本應該是人民存款的利息收入;而為了阻升匯率,央行只能不斷的發行新台幣買匯,以致外匯存底不斷擴張,貨幣供給因而泛濫。而氾濫的貨幣與負利率正是房價高漲的主因,阻升不阻 貶的獨厚出口商政策也讓內需持續疲弱,這些就是老百姓們為了實現央行盈餘目標所付出的代價。為了讓央行的貨幣政策回歸應有的專業與獨立性,停止編列央行盈 餘繳庫預算是有必要的。

關於央行盈餘與貨幣政策間的關聯性,已有諸多的研究論文,而從這些論文的研究結果發現,央行的盈餘目標確實已經扭曲了其貨幣政策的獨立性。

本文的目的是分析台灣1981年以來的貨幣政策法則。透過估計貨幣政策反應函數,我們有如下的發現: (1)1981-1997年,台灣央行的貨幣政策可用貨幣成長率法則予以刻劃,反之,1998-2008年,則以利率法則較能適切說明台灣貨幣政策。 (2)台灣央行於1999年後可能採用不對稱的非線性利率法則。亦即新台幣升值時,干預外匯市場,採寬鬆貨幣政策;新台幣貶值時,央行不阻貶,甚或可能推 波助瀾地助貶。

——《台灣貨幣政策法則之檢視》陳旭昇,經濟論文 38卷1期 (2010/03/01)

央行的政策對於匯率及繳庫盈餘具不對稱性反應。在台幣升值或繳庫盈餘上升期間,央行採行寬鬆貨幣政策以降低利率或買進外匯讓台幣貶值,進而提高盈餘;反之,在台幣貶值或繳庫盈餘下降期間,則無顯著的相同反應。這些影響說明央行的政策可能會因要達成繳庫盈餘的目標而改變。此外,本研究更發現,1998年後繳庫盈餘對央行政策執行的影響更加顯著。

——《繳庫盈餘與央行的貨幣及匯率政策》劉彥汝,台大經濟學研究所論文 (2013/03/07)

▎二、任內逐年提高外匯存底中之黃金至一定比例

倘若央行將盈餘作為政策目標之一,那麼,外匯儲備中大部份的資產就必須配置在有孳息的資產上,其它如黃金這類資產就不會是台灣央行的首選,這也使得台灣外匯儲備中黃金所佔的比重不到5%,遠低於世界黃金協會所統計的全球央行黃金占外匯儲備平均比例11.6%。

當全世界主要儲備貨幣都在執行寬鬆貨幣政策,例如美元、歐元與日元,倘若我們外匯儲備配置的都是外國貨幣,那麼為了創造央行盈餘、避免新台幣大幅升值,我們就只能跟著印鈔並擴張央行的資產負債表,這等於是「沒生病卻吃了同樣的藥」,副作用就是貨幣浮濫、房地產飆漲、實質購買力下降,近年來的瑞士就是如此。

瑞士法郎曾經是相當穩定的貨幣,黃金佔該國的外匯存底曾高達三成以上。歐元區的量化寬鬆,讓瑞士法郎兌歐元出現大幅升值,瑞士央行為了阻升瑞士法 郎,自2011年便設立了一歐元兌1.2瑞士法郎的下限。而為了維持這個兌換比率,瑞士央行只得發行鉅額的瑞士法郎並從市場上收購歐元,這讓該國的外匯存底在短短三年間膨漲了兩倍,貨幣浮濫發行的後果就是讓現在的瑞士深陷在房地產泡沫危機之中。

因此,瑞士在去年底舉行了黃金公投,要求瑞士央行將黃金佔央行外匯存底比重提高至20%,以維持瑞士人民手中瑞士法郎的實質購買力。否則瑞士央行便 可以無限制的擴張其資產負債表,而瑞士人民就必須承受房地產飆漲與實質購買力衰退的苦果。這項公投雖然最後因為進程過於激進而被否決,然而其意義卻是良善的,因為央行作為貨幣發行者本有其義務維持貨幣應有之價值。而瑞士雖然沒有通過黃金公投,但該國央行最終還是於今年初放棄釘住歐元的政策,瑞士法郎升值到應有的水準。

瑞士央行的這場經濟實驗相當值得台灣借鏡,因為台灣也是因為長期阻升新台幣而釀成了目前的房地產泡沫危機,我們必須對於央行擴張資產負債表的行為做 出應有的規範。由於目前台灣外匯存底中的黃金比重仍遠低於市場平均,因此,通過立法要求外匯存底中的黃金需佔一定比例以維持新台幣實質購買力是有必要的。

▎結論

台灣長期失衡的貨幣政策產生了許多畸形的經濟現象,這些也正是人民生活痛苦的根源。例如全世界最高的房價所得比、長年負利率以及全世界排名前幾低的 公債殖利率、M2/GDP比例超高顯示貨幣發行浮濫等等。而解決的方法就是停止央行所背負的盈餘繳庫及刺激經濟等多重任務,讓貨幣政策回歸應有的專業與獨立性。

其實央行運作機制需要調整的部分還很多,而其影響層面也不僅有貨幣而已,例如對於外匯的各種管制,就讓台灣遲遲無法被納入MSCI已開發國家指數行 列,但篇幅有限,我們只能從最關鍵的部分著手。當然,最關鍵的或許是央行總裁了,但我不認為換掉央行總裁就能改變這些問題,因為制度與利益就在那裏,如果 新任總裁不想做,那就會換另一個願意做的上來,歸根究柢,我們還是得從制度面與法律著手。

所以這提問,不對人、不對事,只對制度。如果這提問獲得超過1000人連署,三位總統候選人可能會正式回覆這個問題,我也很希望能看到三位候選人對於台灣貨幣政策的看法,屆時,我也會再對三位候選人的回覆,表示我個人的看法供大家參考。

謝謝你花時間閱讀這篇文章,如果你認同這篇文章,也請協助分享並參與連署,謝謝。

連署方式,點擊這個連結,往下拉就會看到「最新發問」的第一個題目,點擊愛心圖案就完成連署了。

 

●本文原發表於作者部落格王伯達的相談室 」 ,經作者授權後轉載。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