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寫韓國】二論:他人即地獄——韓國人「出世」的教育 | 陳慶德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再寫韓國】二論:他人即地獄——韓國人「出世」的教育

圖/美聯社
圖/美聯社

「一切本該如此,生命不就是外界的壓力挾著人們一步一步向前,猶如留在路上的腳印。」

——《學生特爾萊斯的困惑》(Die Verwirrungen des zoglings Torles.)羅伯特‧穆西爾(Robert Musil)

韓語內有個特殊的詞語,那就是有著漢字「出世--」的「출세」,多用來稱讚諸他人在職場升官發財時,而我想韓國人從小到大第一次聽到這個稱讚詞,應該是在高中參加完一試定終身的「修能試合」(수능시험,,即所謂的「大學聯考」),考上S.K.Y.註1三所「名牌」大學時,家人對他們孩子終於可以「出世」感到欣慰。

在韓國「間差社會」內,「錢力也就等於學歷」,韓國家庭為了讓小孩子不輸在起跑點上,對小孩子的教育投資,可說是不遺餘力,甚至可以說是「耗盡家產」,早在2004年,韓國導演金智英還針對這樣的現象,拍成一部片名為《孟父三遷之教》(맹부삼천지교)的電影,主題就在描寫家中父親為了讓小孩子考上國立首爾大學,父親努力賺錢搬到地價昂貴的江南區,只為了提供小孩子好的讀書環境,讓孩子距離名校近一點,機會越大,好讓小孩子「出世」。

為什麼要搬到離名校近一點呢?無非是那邊氛圍:讀書風氣盛,補習班、名師多。而在韓國當地的「私教育」(「사교육--」也就是俗稱的「上補習班」),其狂熱的程度,更是在亞洲地區數一數二的,筆者還記得,十年前在語學堂學習韓語時,當地的韓語老師還特別教導用「炙熱--」(지열하다)一形容詞來描述韓國補習班盛況。

圖/路透社
圖/路透社

根據韓國中央銀行統計數據顯示,在2008年度,韓國人民在教育方面的總支出創下歷史新高,達到39.9兆韓元,比較2007年增加3兆韓元,是2000年國民教育總支出17.5兆韓元的2.28倍;而其中用在私人補習教育的金額,自2000年到2008年,八年的期間,快速地成長了三倍,達到19兆韓元,占2008年韓國人民教育總支出的47.61%,而相較於2000年度,私人補習教育金額占當年韓國國民教育總支出的百分比只為35.1%,換句話說,「間差社會」中間差的距離還是持續的擴大,學歷也是其中一項維持「間差」主要因素,特別是在韓國社會裡。

而若從2008年韓國家庭平均支出額度來看,每一個韓國家庭在教育(包含上學校以及課後輔導的補習班費用)的支出為240萬韓元,約占家庭平均支出總額的7.5%,但是相較於2000年度,同樣的此項支出,約佔家庭平均支出總額的百分比是5.4%也可看到其蓬勃的發展;來到2009年,整年度韓國人花在補習的費用高達190億美元,相當於韓國政府教育經費的一半以上註2。而2011年的統計,韓國中、小學生參加過補習的比例為88.8%。韓國私人課外輔導教育市場的規模為33兆5,000億韓元,相當於韓國國內生產總值的3.95%,超過了韓國政府在2011年的審核通過的教育預算。而到了2012年,更有資料顯示出來,韓國小學生下課之後,不論是上安親班,或者是學音樂、美術、第二外語或者是請家教,已經高達90%以上,且韓國民眾在聘請補習老師的費用,已經相當於政府公共教育支出的80%註3

與其說,中韓受到傳統儒家思想,「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學歷作為改變身份的最佳途徑之外,在韓國社會,更是將「教育也是金錢打造出來的」的資本主義精神加以發揚。這樣龐大的補習費用支出,讓韓國人平均每戶人家的所得,約有25到33%是花在補習費用上,韓國家庭內子女每週補8科,算是家常便飯,補到11科算是正常,甚至有些家長甚至請來「學業經紀人」,替孩子安排補習課程,而終極目的,就要要把自己家中的小孩送上一流大學,之後謀得一份好工作,讓小孩子「出世」。

圖/路透社
圖/路透社

「錢力就是學歷」,這句話在韓國更是血淋淋地表現出來。因為調查顯示,成績優秀的學生,跟一般成績中下的學生比較起來,前者參加課外輔導的時間和費用更高,同樣地,家裡支出的補習費用比率也就越高,而父母親所得也相對要更高才行;從家長的學歷層面言之,在韓國擁有大學學歷的家長,有90%讓孩子參加課外輔導班,而只有高中學歷的家長,讓子女接受課外輔導的比例為50%。月收入700萬韓元的家庭為子女支付的課外輔導費用,比月收入100萬韓幣的低收入家庭高出近10倍。

透過上面的數據,我們就可以看到韓國人對於「教育」的狂熱與投資,是多麼興盛!但是,家庭對於教育支出的不惜重本,使準備升大學的高三生,承受著無比巨大的壓力。

過去筆者曾經撰文介紹韓國靈異傳說最多的地方,就是在高中校園。韓國恐怖電影註4,也就是所謂「鬼神電影」(귀신영화),韓國鬼最常出沒的場景就是「學校」。

經典的系列就是,從1998年5月30日開始上映的韓國經典恐怖電影系列「女高怪談」(여고괴담),到2013年為止,已經出了六集,能拍六集必有其市場,而市場往往決定在消費者,換言之,此系列的影片必有大多數的韓國人的意識投射其中。

且這六部怪談,內容如同片名一般,場景都是集中在(女子)高中學校。

內容分述學生因為考試壓力大,或者是芭蕾舞比賽競爭,自殺的第二名變成鬼來向第一名復仇的情節(第一集:《死亡教室》、第三集:《狐狸階梯》,以及第五集:《結伴自殺》);或者是呈現出當代韓國學校霸凌問題(第四集:《聲音》,以及第六集:《血玉傳說》)這些情節的設定,以及場景的設計絕非偶然,而是韓國高中校園的競爭之下的殘酷寫照。

這些都可以讓我們看到,韓國「升學壓力之大」,只為了「出世」此一目的。有趣的是,在高三生參加完大學聯考之後,全國高中學校幾乎都會舉辦一個高三生燒書大會,應屆考生會把這三年讀的書,一班一班的集合,撕毀教科書丟到學校準備的火爐內焚燒,而這樣的焚書舉動一年又一年反覆登上新聞版面,這就是韓國高中的壓力釋放(?),筆者也曾好奇詢問韓國友人炫炅(현경)她的高中生活記憶,她說:「差一點唸書唸到死掉」,這些讓我們不難得知,韓國校園內因為競爭、升學,最終受不了家中出世壓力,而使自殺事件頻傳,而死後的人,也就理所當然被敏銳的韓國電影導演或是藝術家以一個復仇者、鬼神的形象,用以反諷韓國社會的競爭壓力。

圖/美聯社
圖/美聯社

還記得筆者在之前的撰文〈他人即地獄——韓國人的自殺〉一文內,描繪韓國人的自殺(他殺)是寂靜的,因為韓國人生前奪人耳目,盡可能風光地生活著,但在死前卻是無聲無息。

「寂靜」指得是「自殺」現象在韓國社會的聲響;如同此文提到的,迄今2015年,時過三年,「女高怪談」尚未拍攝第七集,筆者好奇是此自殺(他殺)現象趨緩,還是韓國人已經習慣了這個自殺(他殺)場域——學校呢?

會不會到最後,發生在韓國社會內的自殺都變成無聲無息的,因為韓國人都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現象,如同在學校這個場域內,只是死了一位受不了壓力的學生……

 

註1:

國立首爾大學(서울국립대학교)、高麗大學(고려대학교)以及延世大學(연세대학교),韓國三大名校。

註2:

若比對美國的現況,美國人口是韓國的六倍,但是美國補習業全年營收,卻只有韓國的四分之一。由此看來,韓國補習班明顯是熱門行業、「顯道」之一。

註3:

更為詳細的數據,請參閱筆者《韓國人入門》(五南出版社)一書。

註4:

這裡所謂的「恐怖」一詞,範圍太廣,如殺人犯犯案、或者是屠殺場景等等,也都可以造成觀者「恐怖感」;但是我們在這裡把「恐怖」一詞,定義在有人死掉之後,成為惡鬼出沒的場景電影。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