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59入圍觀察(上):卓異超群或M型化?談後疫情香港電影的處境
作為每年華語電影圈最年度盛事的金馬獎,每當10月初入圍名單一開,11月影展開跑後,眾人總都在議論著究竟今年是華語電影的大年還是小年?讓人驚艷的是大師還是新銳?比起作品的好壞與否,金馬獎作為華語電影每年一度的成績單,其實更多反映的是當前整個電影產製生態的情況。
近年或許被疫情所影響而有所停滯,又或是疫情消散後,華語電影又是如何重回正軌,百花齊放的盛開,都是每年金馬獎所能彰顯之處。本文欲從今年金馬獎入圍名單談起,同時對應當前時空,談談今年華語電影所帶來的思考與呈現。
《智齒》多項提名的背後隱憂
香港電影《智齒》今年為入圍大贏家,一舉獲得14項提名,也平了金馬獎單片入圍最多的紀錄。上一次以單片獲得同樣數量提名,則要回溯到第47屆(2010)張作驥的《當愛來的時候》,陳果《香港有個荷里活》則於第39屆(2002)首次創下該紀錄。
單片提名多項並不是一件稀奇之事,但這樣的現象卻呈現出一個警示,尤其在近年以單片入圍十項的狀況,不只發生在一部作品身上,而是三至四部佔據整份名單。從近年觀察,如今年除了《智齒》的14項,緊隨的是《咒》、《一家子兒咕咕叫》各13項,再來已變成《哈勇家》的6項,差距懸殊。
以去(2021)年第58屆來說,《濁水漂流》以提名12項領跑,《瀑布》、《緝魂》、《月老》則為11項,接著是《詭扯》的8項。如再以2018年第55屆1作為一個分水嶺,55屆以前多項提名(2部以上,多數劇情片、少數紀錄片)之影片數量平均為20至23部,55屆之後則為16至18部,數量上雖僅減少幾部,但提名卻更往其中幾部靠攏,而不是平均分散在各部影片中。
金馬獎總計有26個獎項(紀錄短片則甫成立兩年),以《智齒》而言其最多可爭取17個獎項2。若先不爭論《智齒》的資格與否,相信金馬執委會已對此作出從寬認定的解釋3,但《智齒》的14項提名卻也提醒著,若這部片未能參加本屆競賽時,就等於會在每項提名中少一個名額,甚至當這部片在技術獎項幾近「滿貫」時(僅未入圍原創歌曲),沒有這部片的參與,那缺席名額又該將是誰遞補而上?
儘管名單的分佈入圍及選擇,一向都由小評審團決定,卻也能明顯感受到,影片提名之所以集中的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提名領跑影片確實卓異超群,即使有眾多優秀選擇,他們仍能突圍而出;二則是已沒有其他影片可以與之匹敵,懸殊的落差形成一個M型極端現象。
《智齒》是否真的極為優秀?確實視個人主觀喜好有待定奪,但唯一客觀的資料顯示,《智齒》總預算為八千萬港幣(換算新台幣為3.2億;另有一說為1600萬美元,換算為4.8億新台幣)。這樣一部的中港合拍片,後因各種因素放棄中國市場,將影像從彩色轉為黑白,又僅在香港上映時慘賠回收(票房僅127萬港幣),但超過數億元的製作成本,或許是今年所有提名影片加起來,也無法匹敵、甚至達不到的天花板規模。
當然,並不是說斥資越鉅,影片就會好看,但至少於技術層面仍佔據一定的資金優勢,這也是繼第55屆金馬獎後,少數有如此大預算的影片參與競賽角逐(近年過億預算的電影有程偉豪的《緝魂》、九把刀的《月老》)。在台灣產業正邁向電影產業化、題材類型化的過程,《智齒》今年的加入,也變相為金馬獎的競爭及台灣電影產業帶來許久未見的光景。
一封給香港電影人的公開信
今年9月中,據媒體報導,香港影業協會向會員發信,表明金馬獎近年越趨政治化,呼籲會員三思報名與否,以免殃及池魚;影業協會主席洪祖星則解釋香港影業當前目標都是中國市場,希望不影響其他人在中國的發展合作。
此外,他也表示這封公開信已發出三年,明示且暗喻香港電影人請再次慎重考慮。縱然這封信其實早有所傳聞,中國也早已於2019年發下公開信,明令禁止中國導演參加金馬獎(甚而將金雞獎改制為一年一度,於相近時間舉辦與金馬對壘)。但自2018年後金馬獎與中國關係開始僵化,身為要面向並倚賴合拍市場、夾在中間的香港而言,多數身上有進行大規模預算的製作、發行公司心中也早有一把尺,能避則避,站在安全的位置。
作為本身就敞開雙手歡迎的金馬獎,並沒有任何受限,所有報名與否都尊重創作者和報名方的決定,所以在近年香港電影數次於金馬獎風光呈現,從《叔.叔》、《金都》、《狂舞派3》、《手捲煙》、《濁水漂流》、《少年》、《時代革命》、《花果飄零》到今年入圍的《智齒》、《白日青春》、《燈火闌珊》、《窄路微塵》、《憂鬱之島》、《黑牆》,來自創作者的意志、報名的勇氣與骨氣,不再仰賴中國的票房市場,不懼背後的恐嚇干預,也因他們的選擇,讓這些電影方能藉金馬獎的舞台被觀眾所看見並認識。
當然,從香港電影產業來看,在金馬獎出現的香港電影,與香港目前廣受歡迎的香港電影,其實仍呈兩極化,尤其不僅是在預算成本上、公司規模,甚至廣議熱度也有所差別(大部分原因來自多數影片因受《國安法》限制,也無法於香港公映)。
觀察香港電影:主流與獨立製作日趨脫鉤
近幾個月的香港電影,可說為香港影壇創下不少紀錄與奇蹟,由於今年香港仍遭受到當地第五波疫情的困擾,自2月戲院關閉,賀歲片、電影節延檔,香港電影發行幾近停擺,而後於4月解封後,似乎也為香港電影票房帶來回春的動力:先是古天樂斥資打造的合拍片《明日戰記》,打破2016年《寒戰2》高懸的紀錄,目前收穫八千萬港幣票房,成為香港影史華語電影票房第一位。
隨後由安樂影片、萬誘引力、天下一製作、黃子華主演的《飯戲攻心》也急起直追,創下(目前)7500萬港幣,居影史第二位;由英皇出資製作,香港當紅天團Mirror成員姜濤、柳應廷主演、彭秀慧執導的《阿媽有咗第二個》(台譯:媽的星寵兒)也收穫四千萬港幣;高先發行製作、黃浩然執導的《緣路山旮旯》以獨立小品之姿獲破千萬港幣票房;而現正上映由新導演何爵天執導的《正義迴廊》亦突破1700萬港幣大關。
短短幾個月內,香港便創造出五部票房破五千萬新台幣的本土電影,然而前四部僅有《緣路山旮旯》有報名參賽金馬獎,並以余香凝入圍最佳女配角,其他受觀眾喜愛且需在中國上映的電影,基本上也直接與金馬獎無緣,相反也顯見若想從金馬獎入圍看見當前香港電影產業面貌,其實是與現實主流市場有明顯脫鉤。
但從金馬獎中的香港電影又能看見什麼樣的觀察?若細數,不難發現會參與金馬獎的香港製作、發行商,其實不出一隻手便數得出來,是不用留戀中國市場的獨立製作,是以發揚香港本土電影為使命的製片公司,是獲香港首部劇情片計畫補助、沒有任何外界資金注入干預的新銳導演作品,或是直接骨氣表明連香港都不能上映的意志創作者,抑或是擁有不同國籍的跨國混血製作。
這些電影的出現,正正是香港電影於近年金馬獎所站立的位置與角色,他們所組織集結起來的另一面向,是絕對無法於當前被國安法箝制的香港電影產業顯現,這或許也是金馬獎的可貴之處,讓他們得以在台灣之地發揚壯大,並凸顯站在主流香港電影視角所看不到的真實面貌。
▍下篇:
金馬59入圍觀察(下):溫情香港、野心台灣、續命星馬澳及獨立中國
- 2018年第55屆金馬獎,以《我們的青春,在台灣》榮獲最佳紀錄片的導演傅榆,在台上一席「獨立的個體」之得獎感言,觸發中台兩地的政治敏感神經。翌年,中國當局便明令所有中國電影不得再參與金馬獎盛事。
- 無法爭取最佳紀錄片、最佳動畫長片、最佳劇情短片、最佳紀錄短片、最佳動畫短片、最佳新導演、最佳原著劇本、年度台灣傑出工作者、終身成就獎。
- 金馬獎規章表示影片需自去年度(2021)7月後完成方具該屆報名資格,而《智齒》早於2021年3月於柏林影展世界首映,隨後5月至義大利遠東烏迪內影展;金馬執委會解釋以影片方認定的完成日期為準,即為後於11月在香港上映的版本,為最終完成日期/版本,因此具本屆報名資格。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