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 | 搜尋結果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搜尋

文學

的結果:共找到 754筆 約 0秒

錯誤的指標,比沒有還糟糕!

公共政策.詹益鑑:08 Aug, 2014

創造力好像一直是台灣社會的死穴,只要談到「創新」跟「美學」,台灣無論從教育到產業,似乎都陷入創新焦慮跟美感失能的症頭。隨著文創產業的興起、內容行銷的浪潮,如何建構下一代的創新因子跟美學環境,是攸關國...

找不到的分類

社會文化.廖之韻:08 Aug, 2014

我常在電腦前當機,盯著螢幕很久很久之後,仍是盯著螢幕很久很久。眼前的螢幕上呈現的是一個又一個排列得井然有序的選項,正等著我移動游標在誰的頭上輕點一下便大功告成,但這於我是多麼困難的動作──我選不出來...

過去我一直以為同性戀是社會的毒瘤,沒想到...Wow!!

時事觀察.朱家安:08 Aug, 2014

上週六有一場模擬憲法法庭,由前大法官許玉秀籌辦,主題是同性婚姻。然而,這場模擬法庭活動,由於反方(反對同性婚姻合法化)臨時拒絕出席,而成為聲請人(支持合法化的正方)和部分鑑定人(鑑定聲請人論點的法界...

找不到的書

社會文化.廖之韻:08 Aug, 2014

喜歡逛書店,但是專程去書店找書,往往考驗我的耐心。如果單純的逛或是隨意漫遊,書店是個不錯的地方,尤其在較大規模和空間的書店,無論是隨意在一排排書架、陳列櫃前用目光迅速檢閱一本又一本的書,或是站定了拿...

「依舊進不了我城,也成不了我主場」:當香港失去了主場新聞

世界脈動.阿潑:07 Aug, 2014

過往時常往返兩岸,於是也常在香港轉機、停留。等待轉機期間,我總會打開電腦,將facebook、twitter和各種新聞網站一次全打開,再關上電腦準備登機,因為我準備要去個許多網站都連不上的地方,所以...

自己幻想出來的稻草,到底是能壓倒誰?

社會文化.賈培德:07 Aug, 2014

近來各界對於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提出的「著作權法修正草案」有許多討論,這篇文章〈[聖來一筆] 壓倒台灣創作人的最後一根稻草「經濟部智慧財產局著作權法修正草案」〉發揮了很大的影響力,網路瘋傳之外,也被許多...

批評前,先看看金曲獎的宿命(中):不是普選就「活該被罵」?

社會文化.陳樂融:07 Aug, 2014

金曲宿命五:近幾年除了最基礎的資格審,負責淘汰明顯不符報名規則的作品外,一律將所有音檔建置網站(或提供隨身碟)供評審線上評分,評審分兩階段,受邀者理論上各不相知,也被全程(從初審直到頒獎典禮)要求對...

「中國好聲音」來了,我們的聲音呢?

世界脈動.廖芸婕:07 Aug, 2014

離開東引島,滿載一船陳年的高粱香氣中,在往返南北竿的船艙內昏昏欲睡。記憶隨台灣海峽漂流,有東湧陡峭的北疆湛藍的海水,或漁民口中早年湧上岸的毒水。下午四五點的時段,抬頭看著電視機正在播映中國節目「沿海...

誰的文化政策藍圖?人民怎麼參與,如何監督?—文化治國、文化興國(下)

公共政策.劉俊裕:29 Jul, 2014

在臺灣,誰管你國家文化政策的藍圖是什麼?很多臺灣民眾可能會說,比起老人年金、勞保、健保領不領得到,比起核四、營養午餐、黑心油,高鐵、ETC有沒有漲價、A錢,自己孩子十二年國教要上哪個高中,金城武樹會...

文化治國、文化興國(中):臺灣文化政策的藍圖該如何擘劃?

公共政策.劉俊裕:24 Jul, 2014

國家文化政策的核心價值:是「文化」?還是「權力」、「實力」? 國家文化政策的藍圖為什麼重要?因為這關乎臺灣文化政策的主體性論述和在地文化的思維與核心價值。馬總統的「文化興國」論,強調「具有臺灣特色...

好好讀書,是為了以後賺大錢嗎?

職場人際.劉揚銘:24 Jun, 2014

如果你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一旦談到求學或工作的「生涯選擇」問題,肯定有個陰影糾纏著你,叫做:「現在好好讀書,以後才能好好賺錢」。這個陰影涵蓋的面積大概從18歲到40歲,從考試、填志願、找工作、跳槽...

馬航,安華與台灣

世界脈動.阿潑:11 Apr, 2014

Leong來台灣那天,剛好佔領立法院的情事發生。上飛機前,母親還打電話問她:「專程到台灣參加抗爭活動嗎?」讓她哭笑不得。因為在台灣讀大學,她的公民意識確實在此被啟蒙了,不過,回到馬來西亞後所面對的社...

在「國族」想像的KANO以外

社會文化.陳子軒:17 Mar, 2014

KANO電影中的國族認同議題未央,之所以會如此受到關注與討論,除了觸及台灣社會敏感的國族認同,以及錯將「電影再現」等同於歷史之外,尚與我們可以投射認同的運動文本實在太少,有絕對的關係。國片市場現況無...

教育的新嘗試:MOOC、自我學習與雲遊大學

公共政策.陳鍾誠:21 Jan, 2014

前言在還沒有「國民義務教育」的年代,小孩到了五六歲就跟著大人去工作,像我的父親從八歲就跟著大伯去修理皮鞋,一直到七十八歲因為「修鞋器材」被一場雨淋壞了之後才退休,總共工作了將近七十年。而我的母親很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