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到的房子
跟一位法國人聊天,已經來臺灣十多年的他,喜歡在臺灣的大街小巷四處探尋,也說得一口流利的臺式中文,對於這裡的風土人情也有不少了解和喜愛,唯獨說到「房事問題」,他卻耐不住激動。
起先是聊到約朋友到家裡吃飯這件事,他說他一開始不明白為什麼臺灣人都不整理居住的地方,因為常常聽到人們說:「啊,我家太亂了,不方便約大家來玩。」而他則暗自想著:「那麼,你們為什麼平常不整理?」當然,久了,他知道很多時候這只是臺灣人委婉拒絕別人到訪的藉口,以及就算一塵不染或金碧輝煌還是要謙虛一下的臺灣人性格。
然而,也許,有人說的真是事實──在這房價貴得要死的地方,一般臺北市民要不就是租房子住,要不就是買了間就算只住兩個人也顯得侷促的小屋,而若要住得寬敞一些就在交通不便的郊區;若以我們好面子的個性來看,除了慶祝新屋落成以外,多半是真的「不方便」邀朋友來家聚會或小住。
如果新房子或一般居住的房子求得不易,那麼,從很久以前就在這兒的老房子呢?答案是拆掉了。
為什麼拆掉老房子?原因百百種,許多都填充著美好的「賺錢」遠景(當然,這遠景也並非人人有份)。拆掉老房子蓋了新大樓、新社區、新工商園區,市容不見得好看多少,錢也進不了一般人口袋,只留下補丁般的遮蓋痕跡,而一座城市的記憶就這麼漸漸地消失了。
房子老了,換個新的,也許在我們而言是想當然的作法。但是,也許房子老了,我們不一定要換新的,只要好好整理、維護,它將比新房子更有風味。只是,維護一間老房子所費不貲,加上依照目前炒房的狀況,擁有一間新房子當然比擁有一間老房子來得值錢。於是,老房子的住戶,總矛盾著是否要花錢維修房子,就怕如果花錢維修了,哪一天如果要「都更」的話,那這筆維修費豈不白花了?然而,又有幾棟老房子順利「都更」了呢?或是,老房子「都更」後的新房子,是否真如人所願般的滿意?
話說回來,暫且不討論「都更」這件事的優劣與弔詭之處,只想思考一下:為什麼我們可以這麼輕易拆掉一間老房子?所謂的「價值」又如何計算?新的一定比較好嗎?又是好在哪裡呢?所謂的發展與進步,如果只是建構於不斷的捨棄,是否只能淪為永無止盡的追求?
今天是最高樓層、最時髦、最新穎的大樓或豪宅,明日可能只是第二高的,再過幾年、幾十年或許滿街都是這樣的大樓,原本這棟叱吒風雲的大樓也將成為無數大樓中間的老房子──那麼,要拆嗎?
拆了這間老房子,蓋了一間新房子。新房子轉眼變成了老房子,又拆了這間老房子,再蓋另一間新房子……。
「你們為什麼這麼喜歡把老房子拆了去蓋像101這樣的怪物?」另外一位老家住在巴黎百年樓房的居臺法國人這麼問。
我回答不出來。
總是在施工的大樓,總是被建築工程用圍欄包起來的臺北市大街小巷,東一塊西一塊的大樓預定地,愈來愈多間即使到了夜晚也沒亮燈的空屋,以及我們失去的愈來愈多可以稱為「歷史」或是「文化」或是其他可能有價值的東西……我真的回答不出來為什麼。
我們似乎常做這樣的事──破壞了什麼之後,又煞有介事地另闢所謂的「專區」或「專案」來把這個什麼圈起來,然後沾沾自喜以為保存下來了,卻只是一種非常刻意的展示。
好好保存老房子比蓋新房子還要來得費工夫,很多人不願如此做。但是,人總要有個可以回憶與奠基的地方吧!
買不起新房子,尋不回老房子。這裡有許許多多的房子,我卻找不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