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報導還是錯誤帶風向?為什麼新聞不該引用網路投票 | 編輯室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精準報導還是錯誤帶風向?為什麼新聞不該引用網路投票

台灣基進成員手持標語歡迎裴洛西來台。 圖/路透社
台灣基進成員手持標語歡迎裴洛西來台。 圖/路透社

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8月2日旋風訪台,中國解放軍也發佈消息,將在台灣周邊海域展開一連串「封島」軍演,台海緊張情勢升高也成為國際新聞的焦點。

在此同時,英國《衛報》一篇報導引用《聯合新聞網》題目為「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展開亞洲行,此行將來台會晤蔡英文總統與立法院,請問你歡迎裴洛西來訪嗎?」的網路投票結果,指出三分之二的受訪者不贊成裴洛西來台,以此作為台灣人擔心裴洛西訪台影響台海穩定的佐證。

網路投票成新聞媒體「全民運動」

《衛報》的報導後續「出口轉內銷」,被《聯合報》以「裴洛西訪台恐致第四次台海危機 衛報:台灣人瑟瑟發抖」為題報導,也獲得台灣輿論的關注。雖然《聯合報》編譯報導本身與《衛報》原報導相比,並無偏誤。但標題指台灣人「瑟瑟發抖」,卻引起不少人批評是「超譯」。

然而在這起事件中,另一個值得探討的重要問題,在於新聞媒體引用網路投票結果做為報導的消息來源;做為報導中論述的佐證,這樣的做法是否恰當?

事實上,針對熱門的時事議題發布網路投票,已是台灣許多新聞媒體慣常的做法。甚至多數媒體都有針對網路投票規劃專屬網頁,發起投票的頻率也相當高。例如在裴洛西來台後,《三立新聞網》、《Yahoo新聞》、《TVBS新聞網》等媒體也都各自發起了網路投票,只是詢問的題目略有不同;當然,調查結果也相去甚遠。

網路投票結果當然也不只被國際媒體引用,上述《Yahoo新聞》的投票結果就被《中時新聞網》以「裴洛西來台後民調跌破眼鏡!59%人竟一面倒狠打臉民進黨」為題報導。近期民進黨桃園市長參選人林智堅因論文抄襲風波退選,此問題是否影響民進黨選情以及支持度,也成為新聞網站網路投票的絕佳題材,投票結果自然也被自家其他新聞媒體報導引用。

圖/擷取自《Yahoo新聞》
圖/擷取自《Yahoo新聞》

「民調新聞」的起源和灌水的「網路民調」

新聞報導運用民調資料做為報導材料及內容查證的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1970年代美國發展出的「精準新聞學」概念——也就是透過社會科學方法收集資料,藉以加強報導的真實性。過去在報導中抽象的「民意」,透過民調資料成為確切的數字,也讓報導更具說服力。

因實務上很難獲得所有人的意見,所以民意調查實際上就是應用統計抽樣,調查民眾對於特定議題的意見。例如台灣的全國性民調大都是從台灣成年人口抽取一到兩千人做為樣本,去推論台灣所有成年人——也就是母體——對於特定議題的看法。而為了讓樣本與母體盡量相符,正規的民調會透過隨機的方法進行抽樣,以避免產生抽樣誤差造成樣本與母體的落差。

「民調」雖成為新聞報導的「風向」依據,為報導的立論取得合法性。但科學方法有一定準則,民意調查如何規劃、進行,以及後續資料如何被詮釋,都影響了引用民調數據的報導是否正確、可信。若稍有不慎,我們在報導中看到的便不是民意的樣貌,而是一連串錯誤的總和。

近年隨著網路新聞及社群媒體的蓬勃發展,新聞媒體對於社群互動及報導即時性的強調更勝以往。網路投票不僅成為一種媒體與讀者社群互動的方式。如同許多報導經常以「網友說」做為消息來源,新聞媒體也企圖針對特定新聞議題,透過網路投票的結果,快速捕捉網路民意,甚至進而操作「輿論風向」。

只是,網路投票並未透過科學方法進行抽樣,且多數能夠重複投票,例如每天或每小時投一次票,也可能透過不同帳號重複投票。在這樣的特性下,新聞媒體的網路投票既不能代表台灣整體的民意,也因為重複投票導致資料「灌水」,無法確切呈現參與投票者的整體意見。

因此若報導引用網路投票的數據,不僅無法做為報導中「民意」的有效例證,更可能因為引用錯誤百出的資料,損及報導的公信力和正確性,顯得得不償失。

圖/美聯社
圖/美聯社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