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祭祖政治學,與被忽略的國共內戰歷史教訓 | 編輯室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馬英九祭祖政治學,與被忽略的國共內戰歷史教訓

圖為前總統馬英九在中山陵寫下「和平奮鬥 振興中華」。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圖為前總統馬英九在中山陵寫下「和平奮鬥 振興中華」。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前總統馬英九自3月27日搭乘中國國航飛往上海,展開為期12天的中國祭祖之旅,至今已過一個禮拜。他始終在意他的歷史定位,繼2015年新加坡「馬習會」後,這次中國行的安排,也讓他成為1949年後首位「登陸」的中華民國卸任元首。不過當前正值美、中、台關係緊張時刻,馬此行的一舉一動值得仔細觀察。

馬「那個」和祭祖政治學

馬英九此次史無前例的中國行,正好碰上習近平史無前例的展開國家主席第三任期,「習家軍」全權控制黨、政運作之際,而台灣也將在明年1月迎來總統大選,因此祭祖被批評只是幌子,政治利益才是目的。

延續了2015年「馬習會」的方式,馬這次在中國仍被稱為馬先生。不過28日參訪南京總統府時,他在國父遺像前說「我在2008年也當了這個」,迴避總統二字讓台灣許多輿論不以為然,有人甚至戲謔的改稱馬為「馬這個」,可以說旅程一開始就備受爭議。

從1987年台灣開放兩岸探親以來,到中國探親、祭祖對許多台灣人——特別是1949年後來台的外省人——已是稀鬆平常的事情。不過在兩岸政治現實下,過去的確有不少台灣政治人物運用祭祖或返鄉的名義訪中,藉以緩和敏感與爭議,同時累積個人聲望和政治資本。

例如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在2005年後多次赴中祭祖,包括西安的祖母之墓、福建連家宗祠等處,是赴中祭祖次數最多的台灣政要,2018年第四次「連習會」也是以祭祖名義前往。而民進黨的謝長廷,也曾在2012年赴廈門祭祖,期間參訪東山島「寡婦村展覽館」,是國共內戰下的產物,謝長廷並藉此強調民進黨與共產黨過去沒有恩怨,希望溝通建立互信,行程也有濃濃的政治味。

圖為2005年連戰首次訪中,一家人赴西安連戰祖母墓園祭拜。 圖/美聯社
圖為2005年連戰首次訪中,一家人赴西安連戰祖母墓園祭拜。 圖/美聯社

攤開馬英九這趟中國行的行程表,事實上大多也與返鄉祭祖無關。其中除了參觀民國「遺址」外,對日抗戰景點是一大重點,這也符合他自馬習會以來「國共共修抗戰史」的盼望。不過這次行程之初的關注度不若同時在台灣發生的「東非狒狒逃亡事件」,反而3月30日馬英九臨時到武漢檔案館參訪抗疫展覽,稱讚中國抗疫「是對人類的貢獻」,被認為配合中國對外宣傳,在國內招致諸多批評。這一定程度體現當前台灣主流民意的政治態度,與馬的期待有不小落差。

對日抗戰史之外,還有國共戰史

馬英九此行從南京、武漢、長沙、重慶再到上海,期間幾乎每一站都到訪抗日紀念場館,如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湖南的南嶽忠烈祠、重慶抗戰遺址博物館和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

對日抗戰是中華民國歷史重要一頁,不過抗戰到底是「沒有國民黨,就沒有中國」還是「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過去國共就為誰才是抗日成功的主角彼此爭奪詮釋權。雖然國台辦特地在馬訪中之際宣傳「共修抗戰史」的成果,但歷史常被視為勝利者的詮釋,如何跳脫1949年內戰中獲勝的中共敘事角度,仍然是未解的疑問。

就在馬訪中前夕,傳出國軍退將赴中出席兩岸抗戰史研討會的消息,被國安局長蔡明彥認為是在規避台灣現行法規。中共會不會藉這類活動吸收、滲透國軍,讓人擔憂。這也反映了一個重要的事實:即便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早已終止動員戡亂,將中共政權視為政治實體,但在中共未放棄「統一」台灣的情況下,相較於八十年前的「抗日」,國共內戰延續下來的戰爭陰影,對台灣人是更迫切和實際的問題。

圖為馬英九參訪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獻花致意。 圖/美聯社
圖為馬英九參訪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獻花致意。 圖/美聯社

回顧國共內戰史,從1945年毛澤東、蔣介石重慶會談達成「雙十協定」,到1947年馬歇爾調停失敗,邊談邊打爭取時間是中共一直以來的慣用戰略。

1948到1949年初遼西、徐蚌與平津三大會戰,解放軍接連獲勝,勢如破竹。共軍渡江南下後在4月23日成功占領首都南京,如毛澤東所說「南京的美國殖民政府如鳥獸散」直到敗退台灣,南京總統府也就此成為歷史文物。

此外,中共恩威並施的手法在國共內戰時成功策反了許多國軍將領,例如中共布建當時第一兵團司令陳明仁和長沙綏靖公署主任兼省主席的程潛,以若「協助解放事業」和「用和平方法解決國內問題」就不追究戰爭罪名為條件,成功在8月兵不血刃「解放湖南」,此案例也被奉為瓦解國民黨殘餘勢力的「長沙模式」。

馬出訪前,曾被民進黨立委羅致政指出行程猶如過去國共內戰「國民黨流亡路線」,羅致政的說法或許跟事實有出入,不過過往國共內戰的歷史經驗,對照如今中共對台的軟硬兼施手法,仍然能帶來啟發。

圖為馬英九到訪時,南京中山陵旁的中共宣傳標語。 圖/美聯社
圖為馬英九到訪時,南京中山陵旁的中共宣傳標語。 圖/美聯社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