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谷阿莫遇上丹麥女孩:是背叛還是學習接受死亡? | 洪滋敏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當谷阿莫遇上丹麥女孩:是背叛還是學習接受死亡?

圖/《丹麥女孩》電影劇照(UIP提供)
圖/《丹麥女孩》電影劇照(UIP提供)

因著《丹麥女孩》電影的上映,讓許多原本對跨性別者(或者以故事發生時背景仍以變性人)毫無知悉的人有了「第一次的接觸」,近來這樣「第一次接觸」的產生而發揮的效應,我看到幾個不同的面向層次。

鬧得最大的應該就是谷阿莫上傳了一部五分鐘看完變性的電影影片,引發了網友大量的討論,在所謂的當今「政治正確」的社群裡當然不乏「對谷阿莫徹底失望」,「歧視嚴重」等憤怒的言論。有以長期投入跨性別族群推動的性別運動工作者表示「雖然看了很難過,但多的是無奈因為這就是大多數人對跨性別的想法」。而在影片下方的回應裡,那些仍然支持谷阿莫敘事方式的原因,多數並不是本質上地對「跨性別」有所歧視,而多是站在「傷害自己身邊親密的人,不可原諒」,「如果今天是你愛的人這麼做,看你還ok不ok」和「違背承諾不可原諒」等類似的論點。

【#224】5分鐘看完2015變性的電影《丹麥女孩》

【#224】5分鐘看完2015變性的電影《丹麥女孩》

谷阿莫 AmoGood 貼上了 2016年2月24日

▲谷阿莫上傳了一部五分鐘看完變性的電影影片,引發了網友大量的討論,在所謂的當今「政治正確」的社群裡當然不乏「對谷阿莫徹底失望」,「歧視嚴重」等憤怒的言論。

 

從這些回應裡可以看到的第一個層次是,現在台灣(因事件發生在台灣就暫以此為討論範圍)所累積的性別運動能量,似乎已經到了另一個階段。

就性別多元的教育方向來說,似乎不能繼續只在「性別是一個光譜」,「LGBTIQ不是病態」上著墨,因著這樣的觀念已越來越不陌生,也越來越容易被一般大眾接受。我認為性別多元運動可以引起越來越多人的共鳴,與此社群與當今社會互動的經驗路徑,容易勾起一般大眾在社會上想「做自己」時所遇到的各種掙扎心情的共鳴有關。從這些似乎「政治不太正確」的回應裡約略有著同一種基調,及是「與他們(LGBTIQ)親近的人之間的互動經驗」。即是當今天如果你是一般大眾,要面對身邊的親友摯愛如此的時候該怎麼辦?如此便得從LGBTIQ族群本身性別認同的經驗角度跳出來,後才發現幾乎沒有另一個可以依循參照的路徑。

谷阿莫的敘事不斷圍繞在埃恩納的「自私」,最後用「你不顧一切追求自己的理想,你很偉大,也沒人能說你錯,但若為了達成自己的目的,而傷害了你愛的人,或是違背了你答應了別人的承諾,那在人類社會中你也肯定不會是對的啊!」的結論作為他對LGBTIQ族群的定論,然而讓LGBTIQ受傷的原因僅僅是一刀兩斷界線分明的「背叛」,如此而已嗎?

圖/《丹麥女孩》電影劇照(UIP提供)
圖/《丹麥女孩》電影劇照(UIP提供)

於此可推及第二個層次。BBC曾經製作了一部跨性別小孩(Transgender Kids)的紀錄片,裡頭有很早就覺得自己不是原先生理性別的,有在男女兩個性別之間不斷流動的,也有不覺得自己是男生或女生等的這些小孩,他們都呈現著不同的性別認同經驗路徑。我曾經寫過跨性別有著「原發」及「次發」兩種,但經過越來越多的觀察及訪問,又加上後來訪問雙性人的經驗,我漸漸覺得之中那一刀兩斷的線已不再那麼地清楚。在2008年心理學家Lisa Diamond以女性的樣本寫出《性取向的流變性》,她推斷性認同是一種發展歷程,這個研究催生出當今透過「性別是流動」的新視角。

這部片裡頭除了小孩,也紀錄了撫養這些小孩的父母親及他們的兄弟姊妹是如何面對,如父母撫養跨性別小孩的掙扎及痛苦,常常並不在於父母不願意支持小孩做自己,甚至這些父母其實更知道做自己的重要,他們掙扎的是,當這些跨性別小孩真正轉變成另一個性別的時候,他們必須經歷更像是面對「死亡」的過程——接受那個曾經的「他」死去。而「他的死亡」並無法完全替代「她的新生」。

在《真愛每一天》(About Time)的電影中,男主角在生下了第一個小孩後,因為想要保護他的妹妹,使她不因交到壞男人而受到傷害,使用時光旅行的秘密力量帶著妹妹回到事發的當下的並嘗試改變未來。但就在他心滿意足地回到現實,才發現他原本深愛的小孩換成了另一個,他的父親跟男主角說在他有了小孩後,這個穿越時空的力量得謹慎使用,否則不同的時空變化都會使卵子和精子的交會有不同的結果。

最後男主角為了能繼續愛著原先的那個孩子,決定讓妹妹承受那些必經的傷害。從這樣的故事敘事中,不難讓我們同樣感受到如BBC紀錄片裡那些撫養著跨性別小孩的父母親掙扎的類似心情,那個必須接受自己原先深愛的小孩死去,然後嘗試繼續用一樣的愛,愛著新來的這個人。

圖/《丹麥女孩》電影劇照(UIP提供)
圖/《丹麥女孩》電影劇照(UIP提供)

如此回頭看,是否仍能繼續地說著這些跨性別者,甚而推及這些想做自己的人「傷害了自己身邊親密的人」而不可輕易被原諒嗎?因為埃恩納想變成莉莉而打破了當初與葛雷塔的結婚誓言而罪不可赦?不論是在《丹麥女孩》的電影或是小說裡都同樣鮮明地呈現出了葛雷塔在這段經歷中來回難解的掙扎,如何「接受對方已死」的衝擊相較愛情的背叛,其錐心之痛更是巨大的難以承受。

所以「能不能支持對方做自己」成了一個假議題,真正的議題反而是「如何學習接受死亡」。死亡,甚至不是一般定義上的死亡,更是一種為了成就一個更好的存在,而必須先接受死亡的到來。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