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
的結果:共找到 754筆 約 0秒
正在回溫中的電影產業:我的2022年度十大佳片與特別提及
社會文化.彭紹宇:28 Dec, 2022延續過往傳統,在每年結尾之際回望一整年的傑出電影作品,相較前兩年,世界電影產業急速回溫,許多延期上映的商業鉅片為電影院帶來一劑強心針,然而在那些稱霸票房的大片之外,這一年來還有哪些好片值得大家回顧呢...

《記憶無非徹底看透的一切》:切開集體意識的病灶,書寫墮胎真實的痛
社會文化.許恩恩:22 Dec, 2022▍上篇:《記憶無非徹底看透的一切》:作家以「手術刀」刻出社會對墮胎女性的壓迫安妮・艾諾(Annie Ernaux)這本《記憶無非徹底看透的一切》最受到媒體摘錄、也最帶有某種獵奇意味而受觀眾記住的隻字...

《記憶無非徹底看透的一切》:作家以「手術刀」刻出社會對墮胎女性的壓迫
社會文化.許恩恩:21 Dec, 2022初讀《記憶無非徹底看透的一切》,最驚訝是它的輕薄好讀,沒有原先設想「傳記體」可能有的厚重與冗餘感。再者,是全書有許多的括號,而括號內容幾乎自成一個完整故事;我會說,如果我們重構這本書的內容,括號裡的...
蕭上晏/建中人社班停招:這社會對「人文」的成功想像到底是什麼?
時事觀察.獨立評論在天下:19 Dec, 2022我在2006年時進了人資班,是當時的第二屆,也是第一屆開放外招考進去的人。這大概是我那座國語文競賽演說冠軍獎盃的高光時刻了。從課程內容,我可以感覺到當時的國科會對於這個嘗試是富含野心的。好比說,我們...

周詠盛/理工科系入學不採計國文不新奇,一百年前就有人想廢「文科」
時事觀察.沃草烙哲學:13 Dec, 2022先前一則新聞指出,許多大學二類組科系的入學甄選,將不採計國文成績。這又引來一波「人文素養有什麼好處」、「國文科到底是加強還減弱人文素養」的爭議。如果我們認為人文素養一詞,主要對應到傳統思想的價值,或...

《海鷗來過的房間》顛覆契訶夫經典:一面無法直視自我的現代照妖鏡
社會文化.漢斯黃:29 Nov, 2022(※ 本文有雷,斟酌閱讀。)自2018年金馬獎,《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導演傅榆的頒獎致詞引發中國影人抵制後,獎項反倒星度未減,轉而關注台、中、港之外的作品,尤其如《熱帶雨》、《幻土》、《南巫》、《男...

從苑裡「掀海風」到「掀冊店」(下):書店作為地方創生的文化基地
社會文化.李志銘:22 Nov, 2022▍上篇:從苑裡「掀海風」到「掀冊店」(上):返鄉社造青年的逆襲位在苑裡夜市隔壁巷仔內的「掀冊店」,於2018年8月正式開幕營運,孰料相隔不到一個月,鄰近興建於日治時期(1909年)、至今已有百年歷史...

從苑裡「掀海風」到「掀冊店」(上):返鄉社造青年的逆襲
社會文化.李志銘:22 Nov, 20222017年夏天的一場演講邀約,偶然來到這個位處苗栗海線鐵道最南端、同時也是台灣國寶作曲家郭芝苑故居所在的濱海小鎮,讓我初次認識了「苑裡掀海風」創辦人劉育育、林秀芃等一群有心投入在地社區營造工作的熱血...

三部跳脫創作思考框架的新作:2022金馬影展奈派克獎的特別提及
社會文化.楊凱丞:18 Nov, 2022作為第八屆亞洲電影觀察團的一員,有幸提前觀賞今年十部奈派克獎入選電影,除了獲獎的兩部作品《獨裁的豢養》、《私密背叛》皆展現了其細膩、完熟與批判性,我還想特別提及另外三部電影:《阿諾是個模範生》、《白...

聆聽金馬人的苦難:《斷裂的海》縫合隔海相望的「台灣」共同體
社會文化.劉亦:17 Nov, 2022攤開地圖,金門、馬祖被他國海域環繞,置身「飛地」狀態(作者之一李易安語),又和台灣隔了風浪強勁的「黑水溝」,地理上的「斷裂」不難懂;歷史上,不妨就以盤桓在台澎金馬上空的三種「戰後」來理解:台灣人的1...

歪文系/《流麻溝十五號》的「她」們:不只是無知的白色恐怖受害者
時事觀察.特約作者:04 Nov, 2022(※ 本文有雷,斟酌閱讀。)自《返校》遊戲與電影問世以來,台灣有關白色恐怖的歷史更走進大眾視野。近日上映的《流麻溝十五號》也同樣以史實為背景改編,呈現1950年代被關在綠島的思想犯故事。然而台灣與白...

流產是「大月經」:從五部與子宮活動有關的電影談起
社會文化.許恩恩:31 Oct, 2022生育,很常出現在電影之中,作為各種可能的意象;流產,也會出現,只是意象頗為偏狹;月經,則很少,幾乎只是從屬性的元素。我沒做統計,也不刻意去挑這些與女性生產、流產、月經有關的主題來看,我只是自然而然地...

女性、生死與藝術的交織:田中絹代《永恆的乳房》如何繞過疾病的隱喻
社會文化.許恩恩:14 Oct, 2022當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在《疾病的隱喻》(1978)批判人們以特定的隱喻加諸於疾病,而使病人蒙受痛苦與污名,並解構著「很多人相信,癌症是一種激情匱乏的病,折磨著那些性壓抑的、克制的...

被誤解的歐樂思與「民歌採集運動」(上): 史惟亮及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
社會文化.李志銘:13 Oct, 2022今日新興傳播科技帶來的資訊爆炸,導致日常生活大量充斥著各種真假混淆的訊息,令人難以辨別。因此,如何普遍培養「媒體識讀」能力,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閱聽人最重要的功課。我們必須知道,當把事件的某些細節和關...

圖輯/以民俗藝術輸出在地文化,「戲曲院士」曾永義81歲辭世
編輯室.編輯室:11 Oct, 2022中研院第一位也是至今唯一一位「戲曲院士」曾永義,昨(10日)在家中去世,享壽81歲。曾永義學術著作等身,鑽研兩岸戲曲理論及歷史研究,諸如對「南戲北劇」戲曲流變及概念的爬梳、考證,以及對於台灣歌仔戲百...

創造桃園的價值:出版人眼中的地方文化政策
社會文化.陳夏民:07 Oct, 2022日前,我與友人藍士博一起用餐,討論所謂「桃園學」要如何落成、實行,我們都深深認為,在內容決定價值的這個年代,更應該把文化產業放在更好的位階,是城市推廣的戰略角色。每一次選舉,我最常看見的都是高科技產...

墮胎《正發生》:女性走近死亡的蔭谷,只為尋出一條活路
社會文化.彭紹宇:06 Oct, 2022當我們以為世界不斷進步,女性困境正被改善,甚至「女權」一詞竟已成為許多爭議的來源。然而在許多國家,女性的身體自主權依舊被層層限制,其中不乏在大眾認知的先進國家,近年更出現開倒車的狀況。那些女性獨自面...
現代書籍的收藏與離散(下):從圖書館到書店,尋覓愛書「託孤人」
社會文化.李志銘:30 Sep, 2022▍上篇:現代書籍的收藏與離散(上):人與書的相遇機緣、告別與輪迴回顧歷史,早年置身於政治紛擾的動盪時代,圖書的聚散往往與國家的命運密不可分,每當統治政權更迭、改朝換代,隨即帶來各種社會巨變、兵燹天災...

現代書籍的收藏與離散(上):人與書的相遇機緣、告別與輪迴
社會文化.李志銘:30 Sep, 2022當前網路資訊爆炸的年代,人們讀書的時間相對減少,文字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似乎也跟著逐漸衰退,取而代之的是日以繼夜大量衝擊的視覺影像。有趣的是,在台灣儘管一般大眾閱讀紙本書的風氣普遍不佳1,但每年的出...

波蘭共產史下禁片《機遇之歌》,電影大師奇士勞斯基承先啟後鉅作
社會文化.漢斯黃:14 Sep, 2022我們是幾件事的總和,包括:個人意志、機遇、以及偶爾能稍微改變的命運,但同時這並不重要,我們選擇的道路才是關鍵。這是波蘭傳奇導演奇士勞斯基,在1995年逝世前於電視訪談間的言論,足以闡釋他晚期聞名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