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看他們的生命為寶貴:從基督信仰看愛滋去汙名化
每年12月的第一個星期日,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所訂定的「愛滋關懷主日」。為什麼長老教會要特別訂定一個關懷特定疾病的主日?並不是因為愛滋病致死率很高或難以治療,而是因為社會依然沒有把愛滋病(AIDS)視為一個單純的疾病,如感冒、癌症或肝炎一樣看待。
這個社會仍在愛滋病感染者身上貼了許多標籤以及汙名化的詆毀,讓他們除要忍受病毒的傷害,還要在心靈上承受許多莫需有的道德汙名和攻擊。
他看他們的生命為寶貴(詩篇72:1-14)
顯然,教會的關懷與自我的教育是不夠的。特別是當教會仍繼續聽信「同性戀=愛滋」等抹黑跟謠言,甚至還成為這些謠言的製造與傳遞者時,所謂的關懷,聽起來特別刺耳,特別偽善。
愛滋並不可怕
目前因為醫學進步,新藥不斷問世,愛滋病毒已經可以透過服藥達成很好的控制,將病毒降到最低。這不只大大降低了致死率,也提升了愛滋病患者的生活品質,每年因為流行性感冒死亡的人數反而比愛滋病高很多,有望健康生活到老年。國外甚至已經有好幾例愛滋病患者在服藥控制住病毒量後,仍成功使伴侶受孕、或產下後代,而完全沒有垂直傳染給伴侶和孩子的案例。
一般的醫學常識告訴我們,愛滋病的感染途徑和B型肝炎一樣,都是經由血液、體液的接觸而傳染(輸血、共用針頭、性行為,母嬰垂直感染)。沒有人會對B型肝炎感染者病另眼相看,做出任何道德性的批判與定罪,但卻會對以同樣途徑感染愛滋病的患者,貼上許多標籤,用許多道德的語言來定罪,例如將愛滋病感染者與同性戀畫上等號,認為其放縱、濫交並積極的想感染他人,進行種種非理性的污名化。
然而,衛福部疾管署在2013年愛滋研討會中即指出,該年內愛滋病的發病者,異性戀者佔四成,高過了男同性戀者的三成,顛覆愛滋是男同性戀者才會感染的刻板印象。疾管署特別解釋,男同性戀對於防制愛滋的警覺較高,定期篩檢比例較高,反觀異性戀常輕忽自己感染的可能,導致發病比例高過男同性戀。可見問題不在於性傾向,而是如何給予社會正確的安全性行為的教育。
汙名化
社會大眾因為對愛滋病常識的不夠了解,又欠缺學習認識的情況下,常常被莫名以及不需要的恐懼所影響,以致失去了應有的理性判斷,甚至成了沒有憐憫之心的人。
幾年前,台北市再興社區曾為愛滋感染者設立收容之家,讓無法自主照顧自己的愛滋感染者,有個彼此照顧、追蹤用藥的避風港。但這麼美善的事,卻引來社區居民強烈的反彈,認為這些愛滋感染者,會為其他社區居民的健康帶來風險。雖然事實上,讓社區居民更在意,但沒有直接說出口的是,怕愛滋中途之家的設立,會影響整個社區的房價。
多年前,有澎湖國小學童因車禍手術輸血而感染愛滋,當他大方告訴班上同學師長時,同學都敞開心胸接納,但該學童最後卻在家長的恐慌和集體抗議下,被要求轉學。
更有甚者,台灣還曾經是全世界少數違反人權,限制外籍愛滋感染者出入境的國家,所幸這條規定已在去年一月取消。事實上,沒有證據顯示「限制外籍感染者入出境」能防治愛滋,更是聯合國人權委員會所譴責的做法,也違反我國簽署的兩公約精神。此外愛滋病的治療費用根本排不上健保給付項目的前十名,目前由健保納入的愛滋治療藥物也有限,健保不給付的項目,仍由疾管署負擔,並沒有浪費或排擠健保預算的問題。
阻止悲劇
愛滋病患者所受到的排擠與汙名,正是台灣現在的社會實況:
沒有以公道對待被壓迫的人。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身為以基督之愛為信仰基礎的團體,我們更必須率先成為這群受壓迫者發聲的人。
在上主的眼中,所有的生命都是寶貴的,沒有人的生命應該被視為次等。因此,耶穌接近整個猶太社會都賤斥的麻瘋病人,用手摸他。即使他可以開口遠遠的進行醫治就好,但耶穌靠近病人,用手摸他。
聖經裡的詩人,帶著憐憫的眼光,敏銳地觀察,這樣地告白說:
願君王以公平維護窮苦人;
願他救援貧乏無助的人,
並打擊欺壓他們的人。(詩篇72:4)
現代民主社會,我們已經不需要「君王」作為公正平等的代表,而是改由與人民契約的政府,來做為公權力代表的伸張。因此,在愛滋關懷主日過後,我們要問的是:我們的國家、社會與教會,是否有以公平來改善愛滋感染者的處境,救援那些因為被汙名化,而孤立無援的人?
對基督徒來說,這不是社會的問題,更是信仰的問題。
這個時期,是教會的待降節期,基督徒準備紀念耶穌的誕生,我們以主耶穌的生和死為省思,而主耶穌基督的死與愛滋關懷,是互相關聯的。
因為耶穌的死,並不是單純的死。耶穌基督的死,是整個國家制度失落信仰的公義,在惡意中傷與汙名化下的迫害。從耶穌基督的死,我們需要改革那個欠缺憐憫與公義的制度,同時,也要看見在這個制度下被扭曲的——我們的人性。
同樣地,愛滋患者的痛苦,最多不是來自身體上的病痛,而是來自惡意中傷與汙名化的迫害,那是整個國家制度的錯誤,以及社會人性的冷漠與扭曲所致。
他看他們的生命為寶貴
他救他們脫離壓迫和強暴;
他看他們的生命為寶貴。(詩篇72:14)
在我們準備要慶祝基督誕生之際,怎麼能夠忽略與忘記,那發生在馬太福音中,於伯利恆城附近,所有被希律王屠殺的兩歲男孩,以及他們的父母家人?(馬太2:16)
他們是一群無辜受苦的人,在耶穌降生之際,由不公義的掌權者一手造就了他們的苦難,出自恐懼與自私,以手中政權的力量,為自己的利益,做了傷天害理的事。
若耶穌知道,在他出生的那晚,有那麼多的孩子,因為他而失去生命時,不知道耶穌的感受是如何?真正傷害與毀滅人類生命的,不是病毒,而是人性的自私與殘忍。
耶穌基督道成肉身,最後死在不公義的政權之下,主耶穌基督的死,提醒基督徒的,不是上帝的得勝,也不是復活的奇蹟。主耶穌基督的死,提醒愛他的人:
不要讓耶穌基督的死再發生一次,才是基督徒愛耶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