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宜蘭/雙十國慶青春無敵的橘高校,反思台灣功利主義至上的教育 | 編輯室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林宜蘭/雙十國慶青春無敵的橘高校,反思台灣功利主義至上的教育

圖/取自日本台灣交流協會臉書
圖/取自日本台灣交流協會臉書

(※ 文:林宜蘭,鳴人堂特約編輯)

今年雙十國慶邀請到有著「橘色惡魔」之稱的日本京都橘高校吹奏部來台演出,以他們活力四射的演出形式,驚豔台灣,但也使得網路上許多網友開始比較一同演出的北一女中與台中曉明女中。有網友認為,高下懸殊,為何不能比較?也有聲音認為,北一女與曉明女中的儀隊,性質本就不屬於橘高校的行進樂隊,如此比較實然無意義。

特殊民族性造就獨步世界的音樂風格

事實上,撇開團隊形式不同無法比較之外,即使在所有條件都一樣的狀態下,編制、人數、表演形式等,日本中學生也可以完勝北一女。如此說或許可能誇大點,但我認為這應該是事實。大約二十多年前,我在國小、國中都曾跟著學校樂團到日本和歐洲參與管樂節,當時日本小學生已經可以完全超越台灣國中全國特優團隊,現場演奏技巧令人讚嘆。

喜歡管樂的人應該知道,日本管樂實力非常強,第一是發展歷史悠久,從明治維新開始就帶入的西方管樂合奏,以振奮軍隊為目的,多少人才汲取西方精華歸國,累積、貫徹後逐漸推廣至民間,唯有時間別無他法。加上日本獨特民族性,職人精神的展現,造就了日本管樂對基礎功的重視。在每個拍點、動作與音色都會控制到整齊劃一,訓練扎實。

此時一定有人會問,如果這已經是平均水準,那硬要說這有什麼缺點,整體而言就是少了一點靈魂(至於台灣的風格不是有靈魂,應稱隨性。)日本小學生能脫引而出進到管樂節的團隊,幾乎都可以輕易做到像在CD錄音一般,指揮與團員間也會擬定在不同場地回音殘響效果的狀況下,隨時做出不同演奏策略的調整,精確又科學。

圖/取自日本台灣交流協會臉書
圖/取自日本台灣交流協會臉書

此外,戶外樂團的基本功更容易見光,一覽無遺。可以發現橘高校熱愛爵士樂目的演奏,光是經典大樂團時期的Benny Goodman的"Sing, Sing, Sing",在廣闊的廣場上需要雄厚的運氣訓練,才能讓聲音具有穿透力,大樂團時期的爵士樂雖然運用的是古典爵士技巧,節奏不如其他變化爵士難度高,但在戶外聲響易發散的狀態下,若運氣不足,訓練散漫,就會使得聲音虛弱,節拍不確實,聲音混沌一團。唯有不斷訓練扎實的基本功,才能拍點確實,聲音清晰。如果同時間還要做到音色飽滿和講究、音樂性的展現,甚至是活力四射的動作、表情控管,那就更需要不斷雕琢才能辦到。

這幾乎是台灣學生樂團難以到達的境界,更令人悲傷的是,戶外行進樂隊的訓練需要場地、不怕吵的鄰居和各種天時地利才能到達,台灣有幾個中學樂團能做到?連許多孩子練個室內樂都要找場地了,大編制的戶外樂團更是難上加難。

必須說日本的管樂特色放在全世界也是非常突出的,奠基在獨特民族性與歷史之間形成的底蘊,即使歐洲小學生的風格也自嘆弗如,這也是我認為橘高校與北一女、曉明女中之間沒什麼好比較之處。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興趣多元化的落實

但提到民族性這種無法確實改進的事,實在沒什麼意思。而是我們究竟能從橘高校的精彩演出中,如何思考台灣的校園文化。

在這次討論聲中,有很多人談到北一女與曉明女中顯而易見的「軍隊儀隊」的形式。這當然與台灣的歷史脈絡有關,與學生演出時呈現快不快樂沒什麼關係,但如果連練習時都要一邊惶惶不安,那肯定成就出的演出也不會精采到哪裡,更遑論能感染觀眾了。

台灣管樂大概在三十多年前推廣到小學與中學義務教育,我剛好就是其中一批學生。學音樂需要一定的資本,台灣家長除了教練費之外,還要煩惱樂器怎麼來,校方運用許多辦法弄來樂器,但最後卻在說服家長「下課時間練習」傷透腦筋。在「讀書才是成功的唯一途徑」如此的思維之下,管樂老師們為了快速向家長證明「有效」,跳過許多讓學生半途而廢的基本訓練,能快速速成一首堪聽的曲子,就是佛祖再現了!

這次橘高校的同學們在演出完立刻返回日本考期中考,媒體也捕捉到他們在台灣也是拿著書本埋頭苦念的畫面,所以要說日本沒有升學主義,那肯定在說笑話。然而,我們如果回頭思考日本文化對於校園社團的重視,就跟台灣家長的思維全然不同。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許多網友都在討論中明確指出了社團活動對一個人校園生活進而到人格養成的重要性,在日本我們可以看到甲子園學子盡情揮灑青春的熱血奮鬥,也能在許多漫畫、日劇或電影中,看到透過社團學習團隊合作,共同創造不可能的過程。討論串中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有網友指出,「在台灣,難以創造灌籃高手」,如何透過籃球社團集結一群校園邊緣、中輟的學生,打造出不可思議的高中籃球奇蹟。

多數的中年人回顧自己的求學生涯中,很清楚在台灣的教育脈絡下,社團在家長和老師間都不曾被大力鼓勵,才會在橘高校的演出中,像是瞥見自己過去很有可能熱力四射,無悔青春的自己。

慶幸的是,二十、三十年過去了,台灣的教育環境和家長態度漸漸改變,從奧運台灣優異的表現可以看到,學習多元化的落實,成就更多不同領域的孩子發光;約十多年前,管樂在中小學義務教育中也逐漸退燒,取而代之的是更多元的社團:寫程式、科學營隊等,但也需誠實地說,樂團反應出基層教育對於社團活動的重視,我們期待用什麼樣的文化來養育下一代的青春。

如果從上述觀察來看,其實認真思考這次的討論,也不全然是什麼升學主義的問題,而是扭曲的功利主義,從近年看見許多家長連申請、繁星也能用補習班式填鴨,此種心態若無法解放,就不用談孩子是否能選擇所愛,並在其中表現自我。如果真有什麼能從小開始著手之處,或許就從這場盛典過後,能不跟音樂、美術、家政借課開始。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