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勢力的歷史機遇——2016大選第三勢力挫敗之後 | 林吉洋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第三勢力的歷史機遇——2016大選第三勢力挫敗之後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2016大選結束,看到一些為了第三勢力站穩腳步的前輩、朋友在臉書上貼文道歉或宣布辭職,感到不捨以及遺憾,更無法理解批評綠社盟只能透過社群網站「同溫層」進步社群取暖,或者視綠社盟為小資勝利組加上環保衝組的言論。

有主流媒體評比第三勢力小黨的表現,時代力量獲得6.1%,區域加上不分區獲得五席;相對之下,綠社盟區域一席未得,政黨票只獲得2.52%,既未過5%不分區立委分配席次,也未過3.5%政黨補助款門檻,看似慘敗。

換句話說,選舉透支小黨的人力財力,然而一票50塊的政黨補助款因為未過3.5%門檻一毛未得,簡直是輸光本錢慘賠出場。

相對之下時代力量被主流媒體視為第三勢力的成功突圍,綠社盟雖然有跨領域知識界、藝文圈、社運人士的背書加持,聲勢雖不小但並未觸及社會大眾,無法走入主流政治市場。

蔡英文的文宣輔選大將姚人多則認為第三勢力挫敗是「非戰之罪」,因為選前的「周子瑜道歉事件」將選民心理激化,投票行為回歸認同政治。

▎第三勢力奮鬥小史

如果要談就第三勢力的歷史機遇之門,我們不訪先行回顧第三勢力的定義以及既有的歷史經驗課題。

扣除掉宗教傾向、影響力幾乎可以省略的小黨與激進人士,第三勢力訴求以「終止藍綠惡鬥」為號召,總和而言政治光譜約略分布在北歐「社會民主」以及主張環境生態優先於發展的「綠黨」區間。

發動「第三勢力」成員有溫和改革的學者,或堅持理念價值的社運人士,以及對於主流政治失望的年輕幕僚。實質政綱則包含了勞權福利、環保生態優先、強調照顧弱勢的中間偏左,總之是重視公平分配、追求環保永續、手段溫和的理想。

如果就中華民國動員戡亂時期戒嚴觀點,民主進步黨在1986年成立本身,或許也是一個「第三勢力」的違法政黨,不過幸好蔣經國沒有真的動手剷除這個威脅。

民進黨創黨訴求在國共內戰格局之外推進民主化、實現福利國家理想,台獨只佔一部分,主要乃反應政治現實的本土政黨。從組成來看,民進黨成立就是一種試圖整合所有黨外力量的總和。

隨著90年代初國民黨內鬥、選舉動員引發社會統獨激化以來,民進黨逐漸壯大全面挑戰國民黨,「住民自決」的政治綱領遂逐步清晰。黨內異見者或退黨人士中,有不少歸類在泛左統人士,例如帶頭在立法院打架的朱高正、或有「街頭小霸王」之稱的林正杰、率先辭去「萬年國會」的東北人立委費希平。

1991年朱高正以「國民黨爛,民進黨亂」為名起義,成立第一個號稱政壇第三勢力的「中華社會民主黨」,試圖爭取厭倦藍綠惡鬥的支持者,但是不幸的,時機不對,「社會民主」、「跳脫藍綠」」還是很新潮的思想,所以該黨並未在政治市場中站穩腳步。

同一個時期,左翼力量提出的組黨行動包括了「工黨」、「勞動黨」等組織,不過影響力不及於群體加入民進黨的黨外左傾路線,其中以黨外編聯會為主的「新潮流系統」成員。

第一個「社民黨」在1992年與新黨合併,而後隨著2000大選後宋楚瑜出走自立,親民黨取代影響力而泡沫化,親民黨在老宋帶領下雖然也企圖打出「第三勢力」號召,但難逃歸類泛藍,政治現實上似乎也步步維艱。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扁家弊案提供二次第三勢力組黨際遇

2006年,陳水扁執政時期爆發國務機要費弊案,爆發紅衫軍倒扁運動,民進黨選情由於扁家涉弊而聲勢低迷,在預期淺綠選民投票意願低迷情跨下,2008年大選又開始再次籌組第三勢力政團。

其中包括紅衫軍一部分包括陳耀昌、姚立明等開始號召組建「紅黨」,以理性淺藍族群發展「藍綠融合、照顧弱勢」等訴求。雖然紅衫軍一部分包括綠營大老,不並未啟動連鎖效應,無法進一步擴大成形。

2007年開始,淺綠人士再次發出第三勢力組黨的聲音,原民進黨青年部主任周奕成為始,以「進步本土」組建了「第三社會黨」,囊括包括不少民進黨青壯世代幕僚以及學界、媒體成員,跨越藍綠的社運人士(包括剛卸任國民黨發言人楊偉中)。

2008年選舉結果,馬英九代表國民黨以220萬票之差大敗民進黨謝長廷、蘇貞昌天王合體,民進黨迎來沒有派系包袱的蔡英文擔任黨魁重建民主進步黨。2008的第三勢力組黨運動,紅黨得票數約7.8萬票,綠黨得票數是5.8票,第三社會黨是4.6萬票。換句話說,2008年大選第三勢力並未有任何斬獲。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第三勢力與世代正義的匯流

2008年執政到2013年馬英九執政期間,長期的放任政治導致社會運動重新聚集,包括徵收農地問題、開發國光石化等重大環境與社會爭議,這一段時間社會部門不斷的在議題上累積能量,以及最重要的——沒有省籍情結包袱的年輕人不斷的參與社會運動累積政治意識。

經濟惡化導致青年就業與貧困的問題,透過王如玄提出22K薪資的基礎上,追求公平正義成為一種世代意識。低薪而且感受不到未來的年輕人們透過社群網站與網路快速並更大範疇地連結起彼此的共同感受,持續地累積不滿。

2013年7月爆發洪仲丘事件,引發一大群跨黨派人士集結,在公民社會運動的大義下,25萬人集結凱道要求軍隊改革。2014年3月由於與中國大陸簽訂服貿協議,爆發太陽花學運,一群年輕人不斷的在運動中累積經驗、壯大組織社群,更透過網路社群集結更大的社會支持力量與媒體關注。

太陽花學運的成功,似乎是起因於對台灣與中國快速經貿往來的警戒與抗拒,成為社運動員群眾走上街頭的正當性基礎,運動仍然是以「反黑箱、守護民主」等程序課題為訴求,然而幾乎是以年輕人以及大多數在學學生為運動主體。

318運動成功也讓一些左翼人士所不認同,認為太陽花只有反中、而不是反對自由貿易。不過不管左翼的抱怨,這場運動已形成一個世代的集體情緒凝聚。

▎素人+魯蛇+柯P模式=勝利方程式

這一波力量延續在2014年年底的地方選舉開花結果,素人醫師柯文哲憑藉與民進黨整合策略,加上公民團體的聲援或無形相助吸引中間、年輕選民,成功擊敗代表權貴二代目的連勝文,這一種柯P模式後來就被應用在2016年大選。

2016年大選民進黨戰略清楚,在艱困選區與部分第三勢力合作,選擇以壯大盟友合作來戰勝敵人。但是第三勢力一部分選擇與民進黨合作,另一部分則堅持不讓,或許可以說是堅持第三勢力的自主性,以及理想與現實的兩難。

新竹市時代力量候選人邱顯智律師是個例子,輔選幹部分別是學運要角魏揚、陳為廷,他們並未接受與民進黨的整合,堅持與民進黨籍爭議不斷的國會龍頭柯建銘一決勝負,雖然被視為是「雞蛋碰石頭」,但至少保住了第三勢力的「氣節」。

雖然其結果仍是敗選了,不過至少也嚇了一嚇老柯以及習慣以整合收編第三勢力的民進黨,有句俗話說「會怕就好」。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選後的第三勢力茶壺風暴

時代力量其它要角黃國昌、洪慈庸、林昶佐的勝選,相當一部分是由於整合策略成功,取得民進黨在當地人脈資源、選舉部隊的完全投入,加上時代力量候選人吸引關鍵性年輕、中間選民的認同而勝出。

時代力量普遍被認為是繼承了洪仲丘事件、318太陽花學運的主要象徵資產而取得社會代表性,因而獲得高度曝光與進步性期待。然而取得民進黨挹注的勝選,或者在選後更困難擺脫「綠營側翼」的一種標籤。

選後陳為廷在臉書上宣布退出「時代力量」的決定耐人尋味,或許也是選戰過後一種憤怒的感嘆悲鳴。

選後內部檢討的第三勢力,也或許不只有時代力量。集結了野百合世代學運成員與環保、工運人士組成的綠社盟也存在類似困境。

綠社盟作為綠黨與社會民主黨的聯盟,成立將近20年的綠黨成員多相對堅持獨立自主的路線,而社民黨為主力的候選人似乎比較多機會尋求外在合作的機會。最明顯的是蔡英文與社民黨主席范雲的共同包便當的輔選交流,諸如此類的插曲,不禁考驗第三勢力盟友的攻守協同默契,也意外觸發兩黨的敏感神經。

綠社盟或時代力量的選後檢討,正在點燃新的茶壺風暴,第三勢力是否注定要向主流政黨尋求合作,整合才有可能突圍空間,或許成為選後的重要觀察課題。

圖/綠社盟提供
圖/綠社盟提供

▎第三勢力的理想與機遇

台灣政壇第三勢力的理想會持續存在,那是因為藍綠兩黨長期惡鬥,確實引發不少民眾對於政治的反感,甚至期待第三種政治力量形成,得以扮演調停者或節制兩邊的惡鬥。

但是很抱歉,一旦碰到了中國或國際地位的敏感課題,台灣人的「玻璃心」也會碎,將憤怒化為力量選擇去懲罰親中的力量,並且忘了堅持本土的一邊,其實也需要一個新的反對黨來監督制衡。

隨著國民黨的弱化,社會部門回歸依舊期待能夠有新的力量制衡一黨獨大。而且民進黨的完全執政也會成為一種包袱,必須概括承受所有的政治壓力,也無法持續佔有壟斷性的優勢。

這時第三勢力的組黨格外具有進步的政治意涵,特別以知識圈、社會運動部門或藝文圈等理想主義者付諸行動。雖然有人認為綠社盟處於社群網站同溫層迷障當中,缺乏具體的選舉基層動員實力,遂導致此次的敗選。

但是我不得不說一句統計學上的常態分配觀念,進步社群從來都是極少數,如果多數豈不天下大亂?

代表第三勢力的綠社盟或許失去這一次進軍國會的機會,但是我要提問第三勢力一個問題:

參選的目的是為了挑戰現有的藍綠遊戲規則,又或者在現有的遊戲規則中擊敗對手,參與政治?

這段時間,或許第三勢力的有心人士,可以持續紮根基層,30萬張票不小了,只是可惜大部分綠社盟支持者都是人格高尚、溫和中產、行動害羞的小小市民學生,無法像是一般政黨樁腳系統一樣,激發十倍百倍的宣傳與動員效果。

如果能夠透過這次累積的人氣,把30萬張票變成N個願意活動宣傳的小蜜蜂,持續進入公眾的生活世界,敗選是監督的開始,請綠社盟從現在起扮演稱職的反對黨,那就是下一次勝選的基石。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