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久她鄉是故鄉——蘇英的印尼1998與她的奇幻冒險
今年是印尼「黑色五月」事件的20週年,黑色五月是1998年發生在印尼的大規模暴亂事件,除了導致掌權印尼30年的強人總統蘇哈托(Suharto)下台,也導致印尼華裔大規模移民。
當時,不少華裔女性透過婚姻來到台灣,其中一個就是蘇英。蘇英是黑色五月事件親身經歷者,也是早期新移民權益運動的參與者。從她的故事,我們可窺探1998年黑色五月事件的歷史餘波,如何輾轉影響台印兩地的社會發展。
這一波90年代婚姻移民,是當時總統李登輝主政下第一次的「南向政策」,也是台商轉型作為婚姻中介的契機。直到2016年蔡政府提出「新南向政策」,90年代來台的南洋姊妹經過多年的適應與社會參與,以及投身新住民公民權益運動,如今更成為與東南亞連結的橋梁。
愛在動盪蔓延時
1998年雅加達(Jakarta)不若今日繁榮,城區裡有一棟獨立庭院由台商公司轉型的婚姻介紹所。然而,整座城市的騷動,讓所有人都保持清醒,關注騷動的遠近。
來自加里曼丹坤甸市(Kota Pontianak, Kalimantan)的蘇英在介紹人的安排下,與要相守的先生來到雅加達的外交單位面試,未料卻遇到雅加達的大規模暴動,困在介紹所的辦事處長達一個月,無法脫身離開。
蘇英回憶,那一個多月的亂局,猶如被圍困在孤島上,是一生最漫長的一個月,也是兩人最難忘的蜜月。蘇英還記得介紹所人員神色倉皇地警告她們:「絕對絕對不能外出,一旦外出就無法保證安全。」蘇英的先生無法按下焦急的心情,跟著介紹所的人爬上頂樓觀察情勢。
「建築物四周都有火光,到處燃燒著煙霧,好像戰爭片一樣。」先生探查情勢後回來告訴蘇英。最後,先生在安全保護下前往機場先搭機返台。臨別前蘇英與先生相互約定,兩人一定要平安抵達台灣。
台灣在哪裡?
20年後,蘇英在美濃愛鄉協進會座談分享,再度回想往事,眼神仍透露當年的驚恐。相較下她的先生曾大哥,有著出外闖蕩的精悍,僅是沉著淡定點點頭。
蘇英回顧1998年黑色五月事件其實有跡可循,1997年金融風暴席捲印尼,隔年年初開始,整個印尼陷入詭異的氣氛,走在市場街道上,看不見以往的熱鬧與歡笑,每個人眼神裡都透露著惶恐。
父母告誡剛從職校畢業、19歲的蘇英盡量避免外出,更要避免在公眾場合說華語——坤甸客家移民華人普遍通用的客家話——盡量說印尼語以減少被盯上的機率。
當時已有不少台灣男生來到印尼相親,隨著國內局勢不穩,父母親也遊說蘇英嘗試與台灣男生相親。天真的蘇英還不了解局勢險峻,覺得青春年華正好玩,不懂父母親為何急著要把自己嫁到那麼遠的地方。
心中仍是納悶「台灣在哪裡?」地理課本上好像沒看過台灣。不過她聽說台灣是華人國家,發展的比印尼還現代化,嫁到台灣應該就像「回到自己的國家」。
相親時,先生把帶來的台灣地圖攤開,佔滿地圖的台灣島好大好大,先生的家「美濃」在島的南邊,天氣炎熱而且都講客家話,既然語言跟氣候上沒問題,蘇英想「那應應該不難適應吧?」
就這樣,正值雙十年華的蘇英來到台灣,踏上一輩子未曾預料的奇幻旅程。
外籍新娘識字班
來到台灣,蘇英懵懵懂懂地適應一切,台灣人不吃辣,而且台灣好小好小,連加里曼丹都比台灣大上好幾倍。然而,當自己外出或在親族面前,總有種異樣的眼光壟罩著自己。
蘇英被認為來自一個落後地區,他們告訴蘇英各種規矩。來到台灣,所有印尼的生活經驗全都得從頭來過。有時蘇英難免氣餒,不大能理解,為何自己在印尼被當成華人,來到台灣卻被當成印尼人。
幸好蘇英的先生對她很好,知道社區組織開辦「外籍新娘識字班」,慫恿她去上課,重新學中文。在識字班裡不僅讀中文、學ㄅㄆㄇ,還學台灣的歷史地裡,認識許多來自東南亞各國的朋友,最開心的是能夠放下沉重的包袱,跟許多同鄉盡情談天。
雖然叫作「外籍新娘識字班」,但其實是一種反諷,大部分的南洋姊妹們都識字,也都受過良好教育,只是來自不同文化背景,必須重新適應台灣文化。
識字班也開始教授不利於對外籍配偶的法律規定,也讓姊妹們知道所謂的歧視是怎麼一回事。面對不友善的法規及社會觀念,在當時識字班導師夏曉鵑的陪伴及鼓勵下,這群來自東南亞的姊妹們開始籌組一個屬於外籍配偶的權益組織「南洋台灣姊妹會」——台灣第一個專為東南亞外籍配偶權益發聲的組織誕生。
促成台印兩地的交流與傳承
去年(2017)10月,蘇英率領美濃社團組織前往印尼泗水(Surabaya)、瑪琅(Malang)拜訪當地華人社團與大學,其中在穆斯林教會成立的穆罕莫迪亞大學(Muhammadiyah University)舉辦交流座談,我這麼介紹蘇英:
當在座的同學們都還在享受大學時光時,蘇英在妳們的年紀已經遠嫁到遙遠的台灣,成為孩子的母親,除了跟先生一起忙碌的工作之外,還要照顧年邁的雙親,多謝蘇英與其他南洋姊妹,我們的農村社會才得以度過困難。
這時候,台下流露稚氣的穆斯林大學生,為蘇英響起掌聲。這些掌聲,是對於蘇英來台二十年努力追求理想生活的肯定,也是對那些年印尼女孩們勇敢遠走他鄉的致敬。
在蘇英與美濃社區夥伴,以及印尼當地教師的安排下,印尼泗水穆罕默迪亞大學學生組成交流團,透過表演與傳統舞蹈來到台灣交流,向美濃社區裡的國高中、小學介紹印尼的多元藝術文化。
蘇英在旗美高中文化交流前,特別上講台向全校的高中生致意,解釋她為何要推動東南亞交流活動。她說:
我希望能夠把印尼的文化帶給我的孩子,讓她了解媽媽那邊的文化,也讓台灣的孩子認識豐富而多元的印尼文化。
她的小孩也是台下的聽眾,過去不曾好奇媽媽母國文化的她,在「印尼文化交流週」後也開始試圖了解印尼文化。
當地高中900多人裡,新二代佔了160位以上,然而由於國際文化認知的偏差,許多第二代隱藏自己的身分,有的甚至會在母親稱謂欄留下空白。孩子的表現,反映出新移民姊妹仍得掙扎在日常生活中隱藏自己的語言文化。
蘇英知道這是所有新住民家庭與孩子們心中解不開的心結,所以她想讓孩子們透過與印尼大學生交流,看見熱情而有自信的東南亞。
既是印尼人,也是台灣客家人
在推動新住民二代的東南亞文化學習,不乏困難與挑戰,一方面缺乏資源、師資,二方面由於教學沉重的負擔,難免產生部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極態度。但是蘇英與社區組織串聯起的國際行動網絡,由在地的家庭、社團與學校共同搭建支持跨國文化交流的網絡,擺脫一次性活動的困局,融入文化底蘊,落實紮根於生活的學習。
2018年,蘇英又多了一項新的工作,除了照顧家庭、幫忙先生的養鱉事業外,又獲聘擔任社區發展協會的總幹事。推動社區的弱勢家庭福利照護,同時為傳承客家傳統文化,在社區活動中心開辦傳統藍衫的製作課程。
在客家傳統藍衫的配色上,她大膽配上象徵印尼文化元素的Batik(蠟染),雖然有些人認為藍衫加上印尼蠟染似乎顯得突兀。不過蘇英認為,這樣的組合恰好作為她既是印尼人,也是台灣客家人的身分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