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殼/過度自信?錯估形勢?——M17在美IPO失敗始末分析

日前,由台灣藝人黃立成領軍的M17集團挾帶台灣第一隻新媒體「獨角獸」的光環,於6月7日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上市,黃立成不僅是新創圈炙手可熱的人物,他所帶領的M17更繳出一張亮眼的成績單。M17母公司旗下有兩款主要產品,一個是17直播,另一款為Paktor。該集團過去三年的營收高速成長,在台灣、香港、日本及東南亞地區皆有斬獲。
根據M17在紐約證交所提交的募資計畫,原預定每股定價為10至12美元,總募資額將達1.15億美元,但是因為市場反應不佳,承銷商台灣花旗環球證券與德銀證券將價格下調至8美元,發行7,511,000股,總募資規模降至約6,010萬美元,縮水30%。事實上,這樣的募資規模只是微型IPO,在市場上更難以吸引大型法人機構的目光。
而M17後來的結局大家都看到了,敲鐘掛牌當日未見任何交易,成交量至今仍掛0。後續,M17集團於6月13日發表聲明,「決定暫緩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計畫」。暫緩IPO的理由不明,讓各界持續猜測。
M17在美國IPO失敗的一種可能
市面上有各種說法,有一說是交易所當機,我認為可能性不高,M17募資金額約6,000萬美金,在金額不算大的情況下,身為世界第二大的紐約交易所不太可能因此當機出包。
另有傳言說M17揭露的財務文件有問題導致延後上市,比方說財報裡面提到「前10名的打賞顧客就佔M17集團總收入的12%」,因此產生是否有「左手進、右手出」打賞數字灌水的質疑。而我認為財報有問題的可能性也不大,M17沒有理由拿有問題、甚至是造假的財報,跑到上市門檻較高、審核更嚴格的紐約證交所(NYSE),讓世界各大投資機構赤裸裸檢視?
我認為是最有可能的原因,或許是誤判形勢導致資金沒到位,最後開不了盤。
根據《商業周刊》發佈的獨家消息,這起M17撤回上市案的風暴,帳戶資金沒到位的確是延遲交易主因,但資金未到位亦非失誤,而是「當大哥遇到菜鳥」,當黃立成這位網路快時代的創業家,遇上真槍實彈的資本市場後所產生的一連串烏龍事件。
這篇報導我認為具有一定參考價值,或可從黃立成6月13日的臉書爆氣貼文中窺見一斑。該則貼文黃立成所指摘的對象,不是紐約交易所,也不是機構投資人,而是他的合作夥伴承銷商:台灣花旗環球證券與德銀證券。
以下,我試著從承銷商、黃立成高估市場反應、誤判形勢的角度理解本次事件,嘗試拼湊事件的可能始末:
|

M17與承銷商的問題
台灣花旗環球證券與德銀證券是承接本案的承銷商。老實說,看M17的財報與商業模式都可找到許多缺點,但我們知道沒有任何IPO公司是無懈可擊的,M17也絕對不是最爛的那顆蘋果。
然而,現在的狀況對於承銷商以及M17而言,絕對是「雙輸」一場。事後回顧整個事件,對於承銷商而言,接或不接單都是項難題,縱然接單,也並非得在美國市場上市,香港不失為適合的選項之一。
此外,承銷商為了避免IPO破局打壞自己投行的名聲,也為了讓IPO上市流程繼續走下去,而且募資額度真的不大,當初或許可以考慮採包銷模式(個人不知實際銷售模式與狀況為何,如有錯誤請告知修正)。然而,這些問題還是要回歸決定掛牌上市之前,M17是否高估了該集團的市場價值,對美國及跨國相關金融法令是否有充分認識與理解?面對跨境金流的重重規範,M17團隊是否以做好風險評估與管理?若否,那麼資金無法及時到位恐怕就是必然的結局了。
M17會提告投行嗎?
筆者並不清楚M17與承銷商的協議內容,然而依據公開資訊看來,或許或有一波M17提告投行的法律訴訟戰得打。
根據M17財報說明,這次籌備上市,包括會計師公費、承銷、給紐約證交所與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申請費等等,合計高達355萬美元(約合新台幣1億元)。這次上市募資的目的是追擊日本市場,擴大市佔優勢。然而M17財報顯示,今年第一季,包括支付上市IPO費用,砸錢做行銷,以致帳上現金只剩下3,100多萬美元,本次IPO的失敗,是否將暫緩日本市場的擴張?
再者,355萬美元的申請費、日本潛在市場開發延後,可否以承銷商之過失導致M17發生積極與消極損害,進而向承銷商請求賠償?黃立成撕破臉的臉書貼文,這樣的情況不是不可能。
結語
據M17最新公開聲明指出,M17已獲得新一輪的私人投資3,500萬美元(約新台幣10.1億元),並將「暫緩」於紐約證交所的IPO。
如果承銷商找私募的能力如此高深、或是本來就有潛在投資人,那當初為何毅然決然地決定跑去美國資本市場遭受各路人馬「糟蹋」呢?實在令人不解。
這次主事者對於M17的公司價值或潛力過度自信,在錯誤的時間強求上市,而對法令規範與框架限制視認不清進而忽略潛在風險,這些問題也無法透過投行協助解決或排除,最後在市場普遍買氣不佳的情況下全盤皆輸,台灣獨角獸本盤戰局盡歿,令人唏噓。
即便如此,這次經驗應能化成M17集團繼續茁壯的養分,黃立成在宣洩不滿情緒後也應能迅速帶領團隊走出這次的低迷,這次的挫敗或許事實上根本不該發生,但也期待M17能夠逆境重生,重新擦亮台灣新創事業的招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