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上海看場電影:中國會改變未來世界的電影發展嗎? | 商台玉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到上海看場電影:中國會改變未來世界的電影發展嗎?

依據票房推估,《羞羞的鐵拳》將會有20億人民幣的成績,預計會是這個檔期的票房總冠軍。圖為該片劇照。 圖/微博
依據票房推估,《羞羞的鐵拳》將會有20億人民幣的成績,預計會是這個檔期的票房總冠軍。圖為該片劇照。 圖/微博

十月初,我利用中國十一長假到上海參加「簡單生活節」,活動之餘在當地看了兩場電影,其中一場是《羞羞的鐵拳》,依據貓眼即時票房推估1,將會有20億人民幣的票房成績,預計會是這個檔期的票房總冠軍。

《羞羞的鐵拳》是由「開心麻花」製作的喜劇片,台灣可能對這個小品舞台劇團出身的製作團隊有些陌生,但提到兩年前同檔期的大作《夏洛特煩惱》或許就有印象了。2015年,《夏》片把在全中國持續巡演的舞台劇改拍成電影,以14億的票房成績大有斬獲,也證明了原創舞台劇是可以改編成賣座電影的。

而《羞》片延續《夏》片的模式,且在人物刻畫、劇情分場、對白和節奏上展現了更為精準的完成度,儘管是靈魂互換的老梗戲碼,但並未套上俊男美女,或是兩代間衝突的傳統敘事,反而以兩個個性鮮明的角色,襯以反諷類型片的橋段,除了創造出更多的新梗,也為這齣喜劇片增添更多的笑料。

這樣一部節奏明快、輕鬆好看的喜劇電影,果然在十一長假打敗一眾中港台大牌明星主演的電影,如成龍、甄子丹、劉德華(《英倫對決》和《追龍》只能爭第二)還有范冰冰、李晨、奧蘭多布魯、昆凌等參演的「大片」,以近四倍的票房遙遙領先,成為唯一的贏家。

▲《羞羞的鐵拳》預告片

除了大賣的《羞羞的鐵拳》,因有金馬和台北影展雙料獲獎的台灣演員李鴻其(《醉‧生夢死》)參演之故,我特別看了部《縫紉機樂隊》。該片由趙本山的徒弟,同樣也是劇場出身,後來活躍在網路短視頻和影視娛樂圈的董成鵬(大鵬)自編自導自演。

2015年董成鵬就曾以超過11億人民幣票房的《煎餅俠》和《夏洛特煩惱》齊名,然而今年同檔的票房數據卻幾乎整整少了一個零,推測應是電影中所販賣的中國搖滾樂情懷還不夠大眾,劇情稍嫌片段、不夠整體。也許,這就是短視頻出身網路導演的通病——玩小梗、小創意,卻沒有辦法掌握一部完整的電影。這樣的侷限使《縫》片無論在劇情安排與角色設定上,皆令李鴻其的形象單調平板,令人感覺到他的角色設定「只是一個來自台灣,硬插進去客串演出的鼓手」,而劇情鋪陳就是「尋找曾經邂逅的」另個客串演出的金馬影后周冬雨,如此而已。兩部電影看下來,《縫》片輸得一點也不冤枉。

▲《縫紉機樂隊》預告

中國電影3D放映成主流的背後

綜觀近期在中國所看的幾部電影,包括入圍本屆金馬獎的動畫片《大護法》 、玄幻愛情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和票房破紀錄、剛成為中國電影史上最賣座、進入全球百大賣座片單的《戰狼2》等,以及透過 OTT 平台收看各式愛情、武俠、科幻、驚悚等越來越多元的類型片,這些豐富的題材與類型片,皆顯現中國影視市場極盡活躍的生產力。

在這些觀影經驗中,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中國大部分的電影都是3D放映。不論是真的3D拍攝,還是拍攝完轉成3D放映的後製電影,大部分的電影放映,都以戴著眼鏡觀看的3D為主流,這和全球以數位2D為主要觀影習慣有很大的不同,也少會提供兩種版本給消費者選擇。為什麼中國觀眾都愛看3D呢?實際拜訪電影界後,才知道此舉背後來自兩個主要因素。

一是為了票房,因為3D電影的票價不僅貴,而且貴很多。第二個原因則是為了防盜版,因為非影院的3D收看還沒有真的商用,3D發行就盜不到清晰版,多少可以遏阻盜版。所以,不論適不適合3D觀影的片子,在中國3D已是主流,尤其前兩年幾乎無片不3D。今年則因票房回落,為了節省3D後製動輒數百萬人民幣的成本,一些不需要看3D的片子也就不再多此一舉了。

中國大部分的電影放映,都以戴著眼鏡觀看的3D為主流。 圖/新華社
中國大部分的電影放映,都以戴著眼鏡觀看的3D為主流。 圖/新華社

中國,好萊塢票房的救世主

另外,今年有個現象特別被凸顯出來,那就是中國市場彌補了相當數量的全球票房數據,幾乎成好萊塢票房的「救世主」。舉例來說,近年多部在北美票房失利的大片,靠中國觀眾扛起了全球票房數字的就有《玩命關頭8》,此片在中國的票房甚至遠超過北美。《變形金剛5》同樣也靠中國票房撐起半片天,據Mojo票房數據顯示,《變形金剛5》在美國本土的票房為一億三千萬(美元),佔比21.5%,而海外票房為四億七千五百萬,佔比達78.5%,其中中國票房近兩億三千萬的成績,更超過美國本土接近一倍。

持平而論,如今好萊塢電影的全球票房近四成倚靠中國觀眾支撐的現象,是否意味著在未來將影響電影製作的走向?加上近年來,中國電影片商對好萊塢的直接投資也逐步增長,中美合拍的電影,或在西方電影出現更多的華人臉孔、聽到更多中文對白,甚至直接置入中國的商品,這些都是正在發生的普遍現象。

愛情、武俠、科幻、驚悚等越來越多元的類型片,皆顯現中國影視市場極盡活躍的生產力。圖為動畫《大護法》劇照。 圖/微博
愛情、武俠、科幻、驚悚等越來越多元的類型片,皆顯現中國影視市場極盡活躍的生產力。圖為動畫《大護法》劇照。 圖/微博

如今好萊塢電影的全球票房近四成倚靠中國觀眾支撐的現象,是否意味著在未來將影響電影製作的走向?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如今好萊塢電影的全球票房近四成倚靠中國觀眾支撐的現象,是否意味著在未來將影響電影製作的走向?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中國式的電影市場保護手段

面對全球化與自由化的電影競逐,說到中國市場對本土電影的保護策略,「調控」就成了關鍵字。在WTO的架構下,任何會員國對外片開放進口是原則,用「文化例外」或「螢幕配額」的手段保護本土電影市場。韓國是一個成功的例子,中國何嘗不是,只是保護的手段比較特別,雖然沒有形諸法令,但市場都知道要配合。

舉例來說,相關的配合措施最明顯的就是「排片」,在春節、暑假和國慶這幾個黃金檔期,外片幾乎都要為中國片讓路,避開這幾個檔期,以確保中國本土電影市場不被強勢外片侵蝕。

而調控的績效如何呢?根據一份今年對中國電影產業的趨勢報導 ,2016年中國全年票房共計457.1億人民幣,較前一年同比增長3.7%,國產影片265.1億佔58%,同比下跌2.3%,由這兩張圖示清楚可見,2015-2016外片佔總票房和增長的百分比也就是5%,可見調控執行得有多精準,國片票房和總票房增長曲線也幾乎一樣,這就是中國式的市場保護策略。

2010-2016年電影票房增長情況(包含進口)。 圖/中國產業信息
2010-2016年電影票房增長情況(包含進口)。 圖/中國產業信息

2010-2016年中國國產電影票房增長情況。 圖/中國產業信息
2010-2016年中國國產電影票房增長情況。 圖/中國產業信息

中國電影市場尚有兩大發展將持續對產業產生影響,第一個是根據媒體報導,2016年中國電影螢幕達41,056個,正式超過擁有40,928個的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從人均指數來看,中國螢幕數仍有相當大的成長空間,但前兩年成長速度太快,今年票房回落明顯放慢了成長速度,但長期螢幕數量仍然看漲。

第二個就是網路售票平台的整合,原本由淘票票、貓眼、微影三大平台均分的市場,後兩個即將合併成為第一大。背後主要有騰訊的資本,淘票票則屬於阿里集團,線上兩大同時被互聯網兩大集團所掌握,觀眾不論從售票平台、支付系統、或是社群平台入手,全中國各省市所有戲院、每個場次都可一鍵到底輕鬆購票,合計線上售票也早已突破六成以上。對消費者來說,可以即時找到距離最近、開演最快、最想看的電影,線上售票佔比和便捷的程度,連網路發展最先進的美國都追趕不上。

中國電影市場帶來的警訊

將視線看回台灣,將在下個月舉行的第54屆金馬獎,今年總算在台港兩地出品的電影裡,開出相較於往年漂亮的入圍名單,有關兩岸三地電影的話題爭議,應該也會繼續年年提起卻年年無解。

中國電影這幾年在金馬獎雖然拿走不少大小獎項,但因為在台灣放映有配額限制,除了得到國際四大影展和金馬最佳影片、導演獎可直接取得上片資格外,每年只有十部進口配額。通常也因為距離中國首映已有一段很長的時間,網路上早有侵權影片流傳,所以即便來台上映,片商通常都不會再下宣傳預算,電影於是默默來、默默去。

也雖然在台灣我們透過電視或OTT對陸劇和陸綜越來越熟悉,但看陸片的經驗仍較為不足,有機會去中國旅遊時,除了風景名勝、湖海山川不妨找個時間去看場電影,會是一個有意思的體驗之旅。尤其這幾年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將會對未來的全球電影市場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關心電影產業的影迷們更要親身體會。

本文從一個純觀眾的角度出發,從數據、售票、保護政策、類型發展等面向,介紹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與策略,希望多少能對台灣本土市場有些啟發,特別是提供給計畫要合拍,或前往中國發展的影人參考。接下來,我還會透過業內的採訪,深入地了解中國的製片環境,希望別總是到了「為什麼XX能我們不能」時再來嗟嘆台灣電影產業的日落西山。

有機會去中國旅遊時,不妨找個時間去看場電影,會是一個有意思的體驗之旅。 圖/路透社
有機會去中國旅遊時,不妨找個時間去看場電影,會是一個有意思的體驗之旅。 圖/路透社

  • 貓眼專業版、淘票票專業版:提供中國電影包括即時票房實時更新、排片上座率、票房統計、預測與排行等資訊。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