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的新鮮感,與「猛」的生命力——《蚵豐村》如何接地氣? | 詹氏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生」的新鮮感,與「猛」的生命力——《蚵豐村》如何接地氣?

《蚵豐村》劇照。 圖/高雄電影節
《蚵豐村》劇照。 圖/高雄電影節

近年來,「越在地,越國際」的文化概念逐漸深植台灣影視、觀光、行銷等領域。過去一味向西方世界看齊時被數落的「台味」,如今「接地氣」地備受讚揚;在國際上提升自身價值做出的差異化形象,也成了吸引外人眼球的軟實力。

各式傳統符號,如宮廟文化、民生古物、街頭小吃,老酒裝上潮設計的新瓶,以淺白了當的方式映入眾人眼簾,將傳統之美的視覺極大化,成為了許多人口中的「生猛」。然而,有了「生」的新鮮感,往往忽略了向下扎根「猛」的生命力,粗陋直接的表達之下,容易淪為徒有其「表」。

我們可能或多或少已在國際上建立鮮明的「台味」形象,然而關於「台灣人是誰」,我們仍未深刻地認識及反思,對「台灣」定位的困惑亦仍舊存在。

《蚵豐村》劇照。 圖/高雄電影節
《蚵豐村》劇照。 圖/高雄電影節

《蚵豐村》的「生」與「猛」

以16釐米膠片、耗時近兩年蹲點嘉義網寮村拍攝而成的《蚵豐村》,描繪了西南濱海漁村人家世代衝突的故事,並難得地在「台味」當道的潮流下,未讓「生猛」落入有名無實的陷阱。

膠片敏感的高感光度,捕捉了宮廟一閃即逝的斑斕燈火與鞭炮、隨潮起潮落而變動的海波光,展現台灣海口「生」氣十足之美。同時,在「越在地,越國際」的趨勢下,《蚵豐村》導演林龍吟以他鄉之人的凝視深入邊陲鄉鎮,聚焦傳統卻用著不傳統的年輕視角,「猛」力揭開僵固的傳統。

《蚵豐村》的主題不僅圍繞於台灣西南海岸的蚵田,連整體電影質地都有著如蚵仔的樣貌——在粗獷的外殼下有著細膩的內裡情感,傳統底蘊如蚵仔肉深厚肥美;另一方面,蚵仔肉其滑嫩的特性,也如同傳統式微的疲軟,厚實卻脆弱不堪。

《蚵豐村》利用大量空景,扎實地記錄了故事的背景環境,從沿海的輪廓細細繪製,填補了連接海與陸地的過度沙洲,勾勒養蚵人家的低矮房屋,最終深入描繪社區中心的廟宇,清晰建構了濱海村落四項簡單的生活元素——「大海」、「蚵田」、「家庭」、「宗教」。

導演在上述地景/背景填入人物,並對應著物理環境賦予人性而成的——「自我」、「地緣」、「親情」、「信仰」——從而串起地理位置與人之間的關係。如繫在繩鎖上的蚵殼,緊密互撞彼此,發出時而悅耳的溫暖情感,以及時而尖銳的衝突吱嘎聲。

《蚵豐村》劇照。 圖/高雄電影節
《蚵豐村》劇照。 圖/高雄電影節

《蚵豐村》劇照。 圖/高雄電影節
《蚵豐村》劇照。 圖/高雄電影節

封閉的村落,夾縫生存的養蚵人

聚焦封閉村落的地理描繪,同時也是對於此地保守傳統父權世界以及信仰的挖掘,在《蚵豐村》的情感刻畫上起了地基般的作用。

其一,台灣西南沿海海灣出海口處由於泥沙沉積而成的潟湖,成為了養蚵人家的命脈。也因蚵農的生活介於向外發展的討海人,以及安份守己的耕作者之間,為其塑造了夾縫生存的特殊屬性,並呼應了故事裡傳統父權家庭中,不論父執輩還是青年,卡在自我以及社會期待下的兩面為難。

其二,隨著工業化超抽地下水的情況頻繁,蚵田收成因地層下陷、水質鹽化而處於劣勢,危及了曾經輝煌的養蚵事業。在地資本以及青年人才紛紛出走,當地經濟神話不再。

對應著父權結構的崩塌,以及宗教求神問卜的不靈驗,讓片中背景四年一度的燒王船祭典,從充滿靈性的氣魄,轉而成為哀愁的感嘆——花費時間所建造的氣派紙王船,放火燃燒祭祀是為了鞏固信仰,但終是付之一炬。

祭祀的是神靈?還是燃燒自我成全僵固的傳統社會期盼?導演的觀點呼之欲出,在父權的尊嚴面前,犧牲的是無數無謂的自尊。

《蚵豐村》劇照。 圖/高雄電影節
《蚵豐村》劇照。 圖/高雄電影節

《蚵豐村》劇照。 圖/高雄電影節
《蚵豐村》劇照。 圖/高雄電影節

戳破「青年返鄉」神話

《蚵豐村》除了戳破了父權與信仰,還有返鄉神話。

近年來,許多鄉鎮因返鄉遊子的加入而注入活水,逐漸欣欣向榮,青年返鄉故事成為了新一代勵志故事的新鮮媒材。然而,如同許多成功者的故事,樣板模範外仍存在著「倖存者偏差」。部分青年回家並非為了宏大的理想或目標,而是有著如《蚵豐村》中所描繪的:「只能回家」卻「有家也歸不得」這樣鮮少浮上檯面的秘密。

青年返鄉如同養蚵時蚵苗附著的過程,不只是養耕者持之以恆的堅韌,蚵苗還會受到潮汐、水質等大環境因素影響,才能養成肥美蚵仔,或維持蚵殼空殼狀態。

在許多不可抗力因素之下,青年是否能承襲傳統,世事很難指望逞強,如同面對強力颱風時,再老的百年樹會被連根拔起。傳統的崩塌除了外力,也往往來自父執輩強加在後代的期待,因此世代間的磨合,也成為延續傳統與否的重要關卡。

小結

《蚵豐村》的「生猛」,在於其「生」氣,足夠貼近在地觀察漁村的沒落。導演雖以外鄉者的角度來觀察村落,但不讓人有隔著一層面紗凝視之感,這些都歸功於其田野考察的細膩與用心,在收錄台灣之美的同時,也如實記錄著傳統僵固制度之惡。

《蚵豐村》也「猛」得直接坦率,有著愛在地的心,卻也不一面倒護衛在地。在潮起潮落、變化更迭的時代,如此更能接納自身不足,釐清自我定位,而不被潮流的浪頭吞噬。看得透徹,「生猛」的台灣草根力才能生生不息。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