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中美學狂人的突破:《法蘭西特派週報》重溫閱讀紙媒的浪漫 | 詹氏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置中美學狂人的突破:《法蘭西特派週報》重溫閱讀紙媒的浪漫

《法蘭西特派週報》劇照。 圖/取自IMDb
《法蘭西特派週報》劇照。 圖/取自IMDb

法蘭西特派週報》(The French Dispatch of the Liberty, Kansas Evening Sun)為「置中美學狂人」魏斯.安德森(Wes Anderson)編導的第十部作品,此部作品的問世,宛如人生每逢一個十進位便要有所慶祝般,號召過去作品中的安德森靈魂做一場大型狂歡祭,甚至連觀眾較不熟悉的元老《脫線沖天炮》(Bottle Rocket)「手持鏡頭」都到場祝賀,集所有魏氏標誌「對稱構圖」、「水平與垂直運鏡」、「微型模型」、「定格動畫」、「馬可龍色調」於一身。當你大喊「天阿,這簡直不能再更魏斯・安德森了!」時,正如人在每個十歲便會思付改變的可能,魏斯・安德森也再次進化,看完只能大嘆:「真的能再更魏斯・安德森一點!」,難怪在今年坎城影展上能得到將近九分鐘的映後掌聲推崇。

魏斯.安德森的瘋狂情懷

集大成的狂歡祭,為「置中教徒」帶來集體禮拜的顱內高潮,而向著「魏斯宗派」指指點點的反對派也有大作文章的標靶,《法蘭西特派週報》優點與缺點十分顯而易見,是自溺與詩意的一線之隔,也是如何表現「唏噓」的美學爭論。魏斯.安德森的電影始終圍繞在「逝去」上,不論是小至《都是愛情惹的禍》(Rushmore)情竇初開的破滅 ; 中至《海海人生》(The Life Aquatic with Steve Zissou)海洋學家 Jacques Cousteau 名氣的隕落 ; 還是大至《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大時代的消逝,魏斯.安德森始終用著疏離、近乎解離的方式與他的憂鬱保持距離,藉由刷上彩漆來粉飾太平,「長不大」的童話糖衣包裹著他偏執的「黃金年代」情懷。

依據海外媒體專訪,魏斯.安德森稱《法蘭西特派週報》是向《紐約客》(The New Yorker)雜誌遞上的情書,是對傳統紙媒至上的崇高敬意,屬於魏斯.安德森長期閱讀生活中的「黃金年代」。在片中能看到許多的影射,如比爾.墨瑞飾演以《紐約客》創刊編輯Harold Ross為原型的總編輯 ; 歐文.威爾森扮演的城市觀察家,即是《紐約客》的非虛構文類作者Joseph Mitchell ; 甚至《法蘭西特派週報》其中的兩個章節,啟發自《紐約客》1968年巴黎六八學運Mavis Gallant的報導,以及1951年藝術經紀人Baron Duveen專訪。

《法蘭西特派週報》的敘事方式以魏斯.安德森擅長的「故事中的故事」方式展開,例如:《犬之島》(Isle of Dogs)以即時廣播以及浮世繪傳說陳述劇情 ; 《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女孩閱讀回憶錄的方式,但卻不如前作平易近人,甚至可說是有著相當高的觀影門檻。

《法蘭西特派週報》劇照。 圖/取自IMDb
《法蘭西特派週報》劇照。 圖/取自IMDb

《法蘭西特派週報》呈現的媒體展演

《法蘭西特派週報》故事分為四段故事,分別為記者口述報導「旅記」、「藝術」、「政經」、「美食」等四項主題,儘管故事仍有著古靈精怪的氣質以及荒謬的走向,但因記者口白敘述充滿著「紐約客菁英階層」的揶揄、諷刺、批判,加上角色對白與其雙軌並行,以及目不暇給的魏氏美學畫面,綜合起來多少讓觀眾有些吃不消,是部建議能二刷看更多細節的作品,不論是台詞、美術還是鏡頭,都值得再三回味。

《法蘭西特派週報》雖保持著過去作品中一貫的童心未泯冒險趨向,但探險感因敘事上以記者的第三人稱旁白口述,減少了角色的帶入感,而削弱不少,且四段故事缺少了連貫的「麥高芬」(MacGuffin),也並非利用三段故事來總結一個概念,因此在觀影上與欣賞過去魏斯.安德森的作品會有著極大的差別。影迷們需要帶點心理準備,你們將看到的是相當不一樣的魏斯.安德森:「破碎,但浪漫地一塌糊塗。」敘事形式上跳躍而非線性,但卻凝聚成憧憬紙媒的堅定情懷。

《法蘭西特派週報》展現魏斯.安德森的一貫美學風格,也能有其變化與突破,成功地將平面媒體概念轉換至動態影像上,讓觀眾產生閱讀紙本雜誌的感覺;但更有趣的部分是,其利用不同媒體報導方式,為枯燥的口述報導添加變奏,可說是綜合目前所知的所有媒體報導形式了!四篇報導不僅僅只是換個記者陳述故事,而是依照撰寫作者,也就是記者角色的不同,有攝影、陳列、風格上的變化。對於同個導演導出的四段故事來說,能維持相同風格但做出差異是相當難能可貴。

《法蘭西特派週報》劇照。 圖/取自IMDb
《法蘭西特派週報》劇照。 圖/取自IMDb

四段故事,四種體驗

「旅記」篇宛如現代當道的直播、短分鐘社群影音,觀眾近身跟著性質類似於部落客的記者,快速瀏覽《法蘭西特派週報》所在的城市,快速交代背景;「藝術」篇利用藝術展示空間的概念,在攝影上出現大量的聚光燈使用,記者口述方式則如蘇富比拍賣會,以投影片輔以強烈的總結、下註、點評來表現。

「政經」篇則是帶入更多戰地記者的深入感,塑造出採訪者與被採訪者之間混沌的狀態,體現記者身在第一線想要干涉、融入但又基於「報導中立」,而不得不抽離的兩難,這樣的兩難,因記者本身性格上爛漫,而有了許多腦中劇場的展現,在美術上利用「劇場」換幕以及移動佈景的方式呈現。此段不僅喚回了《脫線沖天炮》短片版的黑白手持拍攝影像,同時也致敬了魏斯.安德森鍾愛的「法國新浪潮」楚浮的《四百擊》(Les quatre cents coups),營造出少年街頭迷離的視角。

《法蘭西特派週報》劇照。 圖/取自IMDb
《法蘭西特派週報》劇照。 圖/取自IMDb

《四百擊》劇照。 圖/取自IMDb
《四百擊》劇照。 圖/取自IMDb

「美食」篇則是跳躍到「受訪」以及「主持」,是較偏向於電視台的操作,在運鏡上讓記者宛如主播,穿梭在故事之中,並搭配「模擬畫面」的2D動畫,同時致敬「紐約客」漫畫專欄。

這四段故事的共同美學之處在於,比起過去魏斯.安德森「將真人電影拍得像定格動畫」,《法蘭西特快週報》非架空時空、奇幻元素較濃厚的手工感美術設計,與沒有再執著每一幀都要對稱的情況下,變得更像「真人電影」了。

但魏斯.安德森真的甘於如此嗎?不,他玩形式又玩出了另一番風味,用影像的方式極盡模擬閱讀紙本雜誌的體驗:四段故事中凡是記者現行口述部分為「彩色」,敘事往事上則如雜誌上的文字為「黑白」,卻在報導重點上,讓精彩畫面重新跳回「彩色」的,如雜誌上斗大顯眼的標題以及附圖,偶爾更將畫面分割成兩半重現出雜誌的左右頁面 ; 動態重點畫面上,如戰爭、打鬥,則利用定格來產生攝影記者按下快門的那瞬間。在形式上,魏斯安德森可說是玩好玩滿,玩出新高度!但這樣的手法是否能讓觀眾買單,就等院線後觀眾評斷。

《法蘭西特派週報》劇照。 圖/取自IMDb
《法蘭西特派週報》劇照。 圖/取自IMDb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