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倫敦影展總評:從經典改編到自我回首,年度下半場精彩好片 | 彭紹宇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2021倫敦影展總評:從經典改編到自我回首,年度下半場精彩好片

英國BFI倫敦影展終於恢復以往規模,雖然仍舊與線上串流同步進行,但影人紅毯與大型放映的回歸,讓10月的倫敦市區重新充滿熱情的電影觀眾。圖為克莉絲汀.史都華(Kristen Stewart)。 圖/路透社
英國BFI倫敦影展終於恢復以往規模,雖然仍舊與線上串流同步進行,但影人紅毯與大型放映的回歸,讓10月的倫敦市區重新充滿熱情的電影觀眾。圖為克莉絲汀.史都華(Kristen Stewart)。 圖/路透社

歷經2020年疫情後,今年的英國BFI倫敦影展終於恢復以往規模,雖然仍舊與線上串流同步進行,但影人紅毯與大型放映的回歸,讓10月的倫敦市區重新充滿熱情的電影觀眾。倫敦影展重要性雖不及歐洲三大影展,但舉辦時間在柏林、坎城、威尼斯與多倫多等國際影展之後,是為這些影展片接觸英國觀眾的前哨,在年底奧斯卡獎季正式開始之前,有機會搶先一睹這些熱門作品的風采。

為期近兩週的影展,筆者共觀看了十多部電影,其中不乏歐洲三大影展得獎片,以及有望橫掃年底獎季的重點作品。本屆影展開幕片《復仇之淵》(The Harder They Fall)是部美國西部片,卡司囊括眾多知名非裔影星如伊卓瑞斯.艾巴(Idris Elba)與蕾吉娜金恩(Regina King)等。在美國西部的壯麗沙塵下,帶有商業作品的打鬥場景,呈現驚心動魄的復仇行動,表演能量十足,甚至讓人想起昆汀.塔倫蒂諾(Quentin Tarantino)的暴力美學。然而可惜是劇本有些失焦,且片長或許能再縮減,觀後印象不深,對於開幕片而言,本片的力道有待加強。

歷史改編,以愛致敬

黛安娜王妃傳記電影《史賓賽》(Spencer)在威尼斯影展首映獲好評後,也登上電影故事的發源地——英格蘭。由克莉絲汀.史都華(Kristen Stewart)詮釋這個帶有悲劇性色彩的人民王妃並沒有讓眾人失望。電影以不同視角聚焦黛安娜的心境,近兩小時的片長幾乎由女主角一人撐起,與其說描繪這段歷史,更像是揣摩黛安娜的心境。在精神瀕臨崩潰的狀態下,她如何孤身面對龐大體制,她的情感更凸顯片中王室人物的血肉蒼白,雖然考證史實相較不嚴謹,但情感沛然的敘事手法,依然讓觀眾如癡如醉,特別是身為地主的英國觀眾,《衛報》更給出五星滿分好評。

另一部《法蘭西特派週報》(The French Dispatch)是名導魏斯.安德森(Wes Anderson)的回歸作。該片同樣具備濃厚的作者導演特色——令人驚歎的美術製作、一絲不苟的鏡頭強迫症,以三則短篇故事講述一間在美國成立的法國雜誌社,是導演展現對《紐約客》(The New Yorker)雜誌的愛,也是一次給予記者的溫柔致意。視覺上表現顯眼,但故事本體相較弱得多,三部短片彼此連結不強,也似乎缺乏打動觀眾情感的關鍵,彷彿一件精雕細琢的藝術品,初見當下相當驚艷,但看完後卻不會留下太深的印象。

相較前二部作品,《馬克白的悲劇》(The Tragedy of Macbeth)的文本又更早了許多,改編17世紀莎士比亞著名悲劇《馬克白》,在早已被翻拍多次的情況下,這部電影依然試圖在有限的原創性中開創自我風格,導演喬爾.柯恩(Joel Coen)攜手妻子法蘭西絲.麥朵曼(Frances McDormand)與丹佐.華盛頓(Denzel Washington),重現這個道德與人性的矛盾經典。全片黑白攝影,結合舞台劇和大銀幕特色,雜揉一個特殊而迷人的影像呈現效果,轉場效果精妙,有時透過光影轉換,有時則藉由迷霧籠罩,古英語對白詩意獨具。演員表現也同樣驚人,法蘭西絲.麥朵曼雖然戲分相較丹佐.華盛頓少,但存在感強烈,將馬克白夫人的貪婪、瘋癲和最後的失意表現得爐火純青,是相當震撼觀眾的一部作品。

《馬克白的悲劇》(The Tragedy of Macbeth)導演喬爾.柯恩(Joel Coen,右)攜手妻子法蘭西絲.麥朵曼(Frances McDormand,左)與丹佐.華盛頓(Denzel Washington),重現這個道德與人性的矛盾經典。 圖/路透社
《馬克白的悲劇》(The Tragedy of Macbeth)導演喬爾.柯恩(Joel Coen,右)攜手妻子法蘭西絲.麥朵曼(Frances McDormand,左)與丹佐.華盛頓(Denzel Washington),重現這個道德與人性的矛盾經典。 圖/路透社

演員魅力,反差表演

除了《史賓賽》的克莉絲汀.史都華,同樣在電影裡展現強悍個人演技的還有《失去的女兒》(The Lost Daughter)中的奧莉薇雅.柯爾曼(Olivia Colman),年年皆有代表作的她今年也不例外。該片以一位中年女教授到海邊度假為背景,偶然遇見另一位帶小孩的母親(達珂塔.強生[Dakota Johnson]飾),過往身為母親的記憶突然再次進入腦海,探討母親扶養孩子的犧牲,在尚未準備好的狀態下,突然降臨的孩子可能窒息原有生活和職業,作為演員瑪姬葛倫霍(Maggie Gyllenhaal)的導演處女作相當亮眼,帶有懸疑氛圍,拋出遊走道德邊緣的哉問——身為父母,能夠自私嗎?

不讓女演員專美於前,男演員同樣精彩。《犬山記》(The Power of The Dog)中班尼迪克.康柏拜區(Benedict Cumberbatch)演活一位西部牛仔,看似不近人情的粗鄙,實際上情愫暗湧,用極為內斂的敘事手法隱隱帶出同性之愛。沒有浪漫風情,沒有激情火花,但卻是一次情緒豐滿的觀影體驗。班尼迪克的演繹使人從可憎到同情,充滿細節的轉換令人折服,而導演珍.康萍(Jane Campion)早先憑此片獲威尼斯影展最佳導演,年底獎季也必定不會缺席。

另一表演與電影相輝映的男演員則是威爾史密斯(Will Smith),他在《王者理查》(King Richard)中飾演美國傳奇網球選手「大小威廉絲」(Williams Sisters)姐妹(維納斯與瑟琳娜)的父親。這位父親或許不是鎂光燈焦點,卻是培育威廉絲姊妹的幕後最大推手,故事勵志感人,敘述這一家人如何從貧民窟裡翻身,卻又能在處處皆是金錢誘引的體育產業下愛惜羽毛。威爾史密斯的演出討喜,幽默與動人兼具,賦予這位「傳奇之父」全新的銀幕形象。

圖為《失去的女兒》(The Lost Daughter)劇組,由左至右為:編導瑪姬.葛倫霍(Maggie Gyllenhaal)、演員奧莉薇雅.柯爾曼(Olivia Colman)、達珂塔.強生(Dakota Johnson)與潔西.伯克利(Jessie Buckley)。 圖/歐新社
圖為《失去的女兒》(The Lost Daughter)劇組,由左至右為:編導瑪姬.葛倫霍(Maggie Gyllenhaal)、演員奧莉薇雅.柯爾曼(Olivia Colman)、達珂塔.強生(Dakota Johnson)與潔西.伯克利(Jessie Buckley)。 圖/歐新社

回望自我,離家之前

本屆影展還有個常見的母題,那便是「自傳」。

貝爾法斯特》(Belfast)是英國導演肯尼斯・布萊納(Kenneth Branagh)的半自傳作品,描述1969年北愛爾蘭首府貝爾法斯特的動亂,作為北愛問題不可忽視的一年,是宗教、政治與民族之間的暴力衝突,也開啟往後數十年的流血歷史。當時仍是男孩的導演肯尼斯在動亂下被迫舉家搬遷至英格蘭,然而貝爾法斯特的記憶早已深烙心中。帶有《羅馬》(Roma)對自身童年與家鄉的深情,也具備《兔嘲男孩》(Jojo Rabbit)童趣的兒童視角,用年少懵懂的眼看盡世間的滄桑悲劇,不但是一部收緊一個世代的歷史電影,更是銘心刻骨的成長電影,黑白攝影增添時代距離,處處皆能感受到創作者對自我歷史的深情。

本屆影展最讓我驚艷的作品莫過於是義大利導演保羅・索倫提諾(Paolo Sorrentino)的《上帝之手》(The Hand of God),片名乍聽之下會以為和足球有什麼關聯,事實上這也是部半自傳作品,講述他如何成為一位導演。一位迷失自我的南義少年遭遇人倫悲劇,他遇見好友,尋得繆思,與偶像導演的一面之緣,更為他的人生帶來驚天動地的轉變——他發現自己有故事想說,並且想透過電影娓娓道來。《上帝之手》帶有浪漫的家庭群像與南義拿坡里獨具的野性,影廳歡笑此起彼落,喚起觀眾對電影的愛,在跳上那班開往羅馬的火車之前,導演誠摯面對自我失去,也是保羅索倫提諾最私人,最溫柔的作品。

除此之外,還有具有倫敦魅力的懸疑作《迷離夜蘇活》(Last Night in Soho)、泰國名導阿比查邦與蒂妲史雲頓(Tilda Swinton)合作的首部非泰語作品《記憶》(Memoria),以及重現二戰前夕慕尼黑會議的《慕尼黑:戰爭邊緣》(Munich-The Edge of War),其中許多電影未來都將在台灣的影展上放映或院線商業上映。這個秋冬走回電影院,感受創作者這一年來想傳遞的訊息,感受它們帶給你的觸動。

▍下篇:

2021倫敦影展現場紀實:力克疫情、回歸實體的大銀幕盛會

圖為義大利導演保羅・索倫提諾(Paolo Sorrentino,左)與演員菲利波.史科提(Filippo Scotti,右)。 圖/美聯社
圖為義大利導演保羅・索倫提諾(Paolo Sorrentino,左)與演員菲利波.史科提(Filippo Scotti,右)。 圖/美聯社

圖為《迷離夜蘇活》(Last Night in Soho)演員卡西烏斯.尼爾森(Kassius Nelson)和蕾貝卡.哈洛德(Rebecca Harrod)。 圖/路透社
圖為《迷離夜蘇活》(Last Night in Soho)演員卡西烏斯.尼爾森(Kassius Nelson)和蕾貝卡.哈洛德(Rebecca Harrod)。 圖/路透社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