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辯證、戰地實錄、劇場風雲:2023日舞影展值得關注的五部電影 | 彭紹宇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戀愛辯證、戰地實錄、劇場風雲:2023日舞影展值得關注的五部電影

2023日舞影展(Sundance Film Festival)在1月展開,年初展開的日舞影展是許多電影與觀眾初見面的場合。 圖/美聯社
2023日舞影展(Sundance Film Festival)在1月展開,年初展開的日舞影展是許多電影與觀眾初見面的場合。 圖/美聯社

2023日舞影展(Sundance)在1月展開,年初展開的日舞影展是許多電影與觀眾初見面的場合。相較三大影展,日舞多放映小品獨立電影,然而一眾作品中也時常能發現潛力之作。放眼許多在年末獎季有所斬獲的電影,時常是從日舞影展便開始累積聲量,如《夢想之地》(Minari)、《以你的名字呼喚我》(Call Me by Your Name),以及2022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樂動心旋律》(CODA)等。

這是我第三年參與日舞影展,過去在影展中看的許多電影也都曾進入該年年度榜單之中,例如去年的《祝你好運,里奧格蘭德》(Good Luck to You, Leo Grande)和《人生恰恰恰》(Cha Cha Real Smooth)皆然,往往能在日舞影展中挖掘許多值得關注的電影,日後亦可能為更多人熟知。以下整理在今年日舞影展中,值得關注的五部電影。

枯燥日常,尋死女職員:《有時候我會想死》(暫譯,Sometimes I Think About Dying

在電影世界中,意想不到的戲劇性遭遇或不可思議的超能力往往不足為奇。不過大多數人們不是如此,我們過著乏味的生活,日復一日,少有驚喜。電影《有時候我會想死》以此為題,在無趣中拍出有趣,縱使全片色調陰暗,電影彷彿是股暖流,告訴我們「就算這樣,也沒關係。」

主角Fran是一位平凡的辦公室員工,成日填寫表格便是她的工作,雖與其他同事保持友好關係,但沉默的她卻又彷彿格格不入。在員工們應酬式的談天時,她總會躲在一旁,靜默不語。直到遇見一位新進員工,對方的坦誠打動了她閉塞的內心。

來自導演Rachel Lambert的第二部長片,電影引人注意的片名「有時,我想著死亡」是主角Fran白日夢的主題,這個總想著死的人在群體看似異類,卻巧妙刻畫現代人的疏離與孤寂。電影屬小品,野心不大,但透過在世界角落發現彼此的兩個角色,書寫「接納自己」的美好。置身這個充滿包裝與掩飾的社會裡頭,顯得更為真摯可貴。

《有時候我會想死》(暫譯,Sometimes I Think About Dying)劇照。 圖/取自IMDb
《有時候我會想死》(暫譯,Sometimes I Think About Dying)劇照。 圖/取自IMDb

俄烏戰爭,殘酷顯微鏡:《在馬立波的20天》(暫譯,20 Days in Mariupol

電影反映當代,當代大事有時需時間沉澱方能清晰,但對於許多正發生的燃眉之急,電影得以給予一雙難得視角,帶領我們進入事件中心,望見真實光景。

2022年初開打的俄烏戰爭,讓二戰後承平許久的歐洲烽火再起,大國對小國的蠻橫侵略也令舉世譁然。只不過,身處外界的我們難以得知戰場樣貌,更難想像真實戰場為何物?縱使現代媒體發達,在有意的消息封鎖之下,許多刻意掩飾的謊言和惡行也很可能無人得知。此時,勇敢赴當地的戰地記者,對於極須知道狀況的外部世界,便極為重要。

《在馬立波的20天》以美聯社烏克蘭記者柴諾夫(Mstyslav Chernov)的影像,記錄下2022年2月「馬立波圍城」(Siege of Mariupol)的畫面。事實上,我們當時在媒體上所看見的影像與片段,很大部分引用自柴諾夫拍攝。他在23日進入烏克蘭馬立波,是第一批前往當地的戰地記者,沒想到抵達一天後,城市便開始受俄軍轟炸,這部電影相較新聞上的破碎畫面,用更完整的脈絡講述故事,也披露記者在戰場中的遭遇。

片中,他以「天」為單位記錄身處戰爭的無助——手無寸鐵的居民在街頭無助哭喊。前一秒還在的家園頓時成為廢墟,甚至連醫院都成為攻擊目標。觀看這部電影有時令人不適,因為畫面上奄奄一息的兒童、被炸傷昏迷的孕婦,以及面對俄軍圍堵戰的絕望面容,都令人難以卒睹。但這種不適卻相當必要,因其在在提醒著戰爭的殘忍。記者的20天度日如年,時時刻刻徘徊生死間,觀眾則藉偉大的紀錄片工作者深入險境,傳遞震撼而殘酷的訊息。

這部電影是本次影展中讓我最為難忘的作品,若想了解烏克蘭戰爭中究竟經歷了什麼,此紀錄片將是相當珍貴的素材。

《在馬立波的20天》(暫譯,20 Days in Mariupol)劇照。 圖/取自IMDb
《在馬立波的20天》(暫譯,20 Days in Mariupol)劇照。 圖/取自IMDb

戲劇搬演,戲劇養成記:《劇場營隊》(暫譯,Theater Camp

身為舞台劇迷的我,這部由探照燈影業(Searchlight)發行的《劇場營隊》是影展中讓我看得最開心的一部作品。發展自班.普拉特(Ben Platt)、諾亞.蓋爾文(Noah Galvin)等人於2020年疫情時創作的一部短片,以幽默手法呈現舞台劇學員的訓練過程,穿插許多自嘲式笑料。這次18分鐘的短片發展為長片登上日舞影展,趣味性絲毫不減。

電影講述一個紐約戲劇營隊,每年都吸引大批孩子報名參加,這些學員的終極目標便是演出一部舞台劇,並在公演時邀請父母參加作為成果發表。沒想到,今年營隊創辦人Joan因病臥床,無法如期帶領營隊,情急下只好由兒子Troy勉強代為經營,並由這屆學員演出 "Still, Joan" 致敬他的母親(音樂劇名也是幽默取材自茱莉安摩爾的《我想念我自己》片名 "Still Alice")。但不知道的是……Troy竟把營隊偷偷賣了出去。面對分崩離析的教師團隊與岌岌可危的營隊命運,這場公演究竟能否順利完成?

本片透過仿紀錄片(mockumentary)形式,帶有些情景劇手法,輕鬆述說一部舞台劇的誕生,充滿熱血,更有意外的動人結尾。即便不是舞台劇迷,電影也令觀眾想起小時候,我們奉獻全心全力只為某個班級戲劇演出的時光,就算過程有些辛苦,長大後可能也難理解當時為何如此熱情,但都確實為我們留下美好可貴的回憶。

《劇場營隊》(暫譯,Theater Camp)劇組出席日舞影展。 圖/取自IMDb
《劇場營隊》(暫譯,Theater Camp)劇組出席日舞影展。 圖/取自IMDb

文化跨界,陳哲藝新作:《漂流》(暫譯,Drift

本次影展中有個華語觀眾不陌生的面孔,便是新加坡導演陳哲藝(Anthony Chen)。繼2019年《熱帶雨》後,陳哲藝積極跨界國際,先是在2021年美國電影《疫年之初》( The Year of the Everlasting Storm)中導演其中一段短片,這次睽違三年的《漂流》是他的第一部英語長片。改編自亞歷山大·馬克西克(Alexander Maksik)2013年的小說A Marker to Measure Drift,集結主演辛西婭·艾利沃(Cynthia Erivo)與《以你的名字呼喚我》(Call Me By Your Name)、《游牧人生》(Nomadland)製作團隊,《漂流》選擇以日舞影展作為首映地。

取景於美麗的希臘小島,一位在海攤以按摩維生的非裔女子Jacqueline特別引人注意,因為不像島上其他難民,她開口便是道地英國腔。隨著電影發展,我們才了解她的悲慘過去,來自西非的她曾經富足,卻因一場悲劇痛失所有家人。儘管她倖存下來,靈魂卻彷彿死去一般,承載過往如鬼魅糾纏的悲傷。她在水中載浮載沉,對一切已失去希望,直到她遇見島上一位女導遊。

對於看過陳哲藝作品的觀眾來說,《漂流》的敘事風格可能並不那麼讓人熟悉,它細火慢燉,仿若沒有顯著主題,甚至主角也是在片子開始十分鐘後才講出第一句台詞。電影所敘述的主題在隱晦下更顯模糊。雖然可能因此讓觀眾感受到較少連結,但我們依舊得以察覺陳哲藝的人文關懷。比起故事本體,《漂流》,更讓人感受到鏡頭中含蓄的文學性。

《漂流》(暫譯,Drift)劇照。 圖/取自IMDb
《漂流》(暫譯,Drift)劇照。 圖/取自IMDb

再愛一次,南倫敦戀曲:《黑麥小巷》(暫譯,Rye Lane

看影展有時相當累人,但當看到一部沒有預期的驚喜時,一切疲憊便相當值得,而《黑麥小巷》便是這樣一部驚喜的電影。

由探照燈影業發行、BBC製作,僅僅82分鐘的《黑麥小巷》,就像是南倫敦版本的《愛在黎明破曉時》(Before Sunrise)。一個剛剛被分手的男孩Dom,遇見另一個同樣有著戀愛創傷的女孩Yas,分手的悲傷成為他們之間的共同語言,遍體鱗傷的兩人,在相處中逐漸成為給予對方力量的那個人。無論是報復劈腿前任,抑或從前任手裡拿回自己的物品,都是在一次次失敗戀情中尋回自己的靈魂碎片,本以為自己不會再愛了,殊不知那個對的人其實近在眼前。

兩位主演Vivian Oparah與David Jonsson都是劇場出身,詮釋角色舉重若輕,也相當討喜。本片以男女間漫長對話組成,對話中辯證兩人愛情觀,神似愛情電影《愛在》系列,但不同於《愛在》的浪漫,以南倫敦作為背景的《黑麥小巷》更為叛逆現代一些。

相較北倫敦的古典,南倫敦的前衛嬉皮是不同景象,也因此許多藝術家在此聚集、注入活力。過去可能被視作治安暗處,近年逐漸成為倫敦藝文的活躍新景點,片中他們約會地的佩卡姆(Peckham)是代表,而片名 "Rye Lane" 便是位於佩卡姆,呼應兩位年輕主角屬於Z世代充滿玩心的生活模式,是部相當有意思的浪漫輕喜劇。

本文篇幅有限,值得一提的作品當然不只如此。有鑑於此,權威電影平台IndieWire號召許多參與日舞影展的影評票選出排行榜,我亦受邀投票。項目分為最佳電影(美國和世界)、最佳紀錄片、最佳導演與編劇等,能作為影迷們參考。其中有些電影之後可期待更多曝光(例如 Past Lives 已入圍柏林影展主競賽),有些可能是隱身其中的寶石,等待著影迷的發現。

《黑麥小巷》(暫譯,Rye Lane)劇照。 圖/取自IMDb
《黑麥小巷》(暫譯,Rye Lane)劇照。 圖/取自IMDb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