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日本核能事故的《核災日月》:我們是不是在什麼地方走錯路了? | 彭紹宇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還原日本核能事故的《核災日月》:我們是不是在什麼地方走錯路了?

《核災日月》劇照。 圖/Netflix提供
《核災日月》劇照。 圖/Netflix提供

災難題材作品總能讓我定睛著看。它們之所以吸引我,並非來自多麼刺激的聲光效果,或意外本身的殘酷性,而是我總會特別注意那些置身其中的人類樣貌——精確來說,是他們直視龐大毀滅時的眼神。

2011年3月發生的東日本地震是近代怵目驚心的災難之一,不僅地震本身帶來的破壞,當時接連引發的海嘯吞噬福島核電廠。在車諾比事件後的26年,為「人類對上核能」的戰鬥再一次鳴槍。

不過,相較80年代遙遠的車諾比,此次災難的「距離」彷彿更加靠近,更在電視、網路被二十四小時無時差放送著。經歷過的人們,必然不陌生每日緊盯新聞發展的日子。縱使版面鋪天蓋地,我們卻如隔岸觀火,始終難以了解那幾天,與福島核電廠有關的人們究竟經歷了什麼?Netflix日劇《核災日月》將我們帶回那場核事故的中心點,凝視這場風暴如何悄然無聲地將人類推向災難崖邊。

偽紀錄片式的紀實

儘管地震已經過去十多年,時代日新月異,十多年前的震動已像遙遠曾經,但那場地震絕非幾秒的天搖地動,它對日本的影響乃至今日都清晰可見。就像日本影視作品至今仍處理著當年留下的地震遺緒,無論是近年受歡迎的《淺田家!》、《鈴芽之旅》,或是儘管不以此為主背景,卻仍存在感十足的《初戀》,地震都成為許多作品中劇情的轉捩節點。縱使破壞能夠重建,但對社會的影響卻絲毫不因時間而遞減,反而逐漸發酵。

相較種種「治癒」作品,《核災日月》顯得格外不同,與其渲染情感,它更在乎還原真實,並藉重建場景加深實感。此外,「時間感」是重要一環,從本劇的英文片名"THE DAYS"便可窺見。對於翻拍災難的影視作品來說,時間的存在除了給予觀眾錨點,也是營造懸疑氛圍的方式。《核災日月》的起始點選擇在那場地震發生前不久,但並無往前回溯太久,依然在首集開篇便直接處理這場地震,以及隨之而來的海嘯引發的核電廠危機。

即便沒有時時刻刻標記清晰時點,但藉背景偶爾瞥見的時鐘,抑或藏在對白中的暗示,我們能感受時間帶來的壓迫。同時,作品透過彩度、亮度較低的畫面,以及帶有驚悚片風格的細節(如地上死魚、踩過後熔化的鞋印),在不脫離現實的基調上,加入戲劇性元素。光是第一集兩位員工在維修裝置時遇上海嘯溺水的畫面,便足以讓人看得喘不過氣。

《核災日月》劇照。 圖/Netflix提供
《核災日月》劇照。 圖/Netflix提供

「手冊裡沒寫到的問題」

劇中,當上級長官問著該如何處理時,廠長只能措手不及地回覆「翻遍了核電廠的手冊也沒有解方。」我想,這或許是《核災日月》中最令人膽戰心驚的一句台詞。

面對海嘯與廠內停電,這些皆是過去緊急訓練中沒有預想的情況,一切危機史無前例。正如核能發電被史無前例地發明出來後,人們沾沾自喜,讚頌著它的乾淨與高效能,卻高估自己的知識,也低估核能真正具備的力量,最終導致一場誰都無法承擔的災難後果。

我們看見一眾只會一再給出空泛理論,面對核心問題卻總回答不出個所以然的核電專家,這確實諷刺官僚與官員的無能。然而,那些「不知道」看似顢頇,但這不就是人類在大自然面前的無力與無知?

十年前的核事故令世界開始反思核能的安全,《核災日月》則再次強調當年人類在危機處理中,是如何失去主控性——或甚至從未獲得過主導權,反而在一連串未知中偷生。就連最後核電廠事故被控制住,也並非人類的功勞,而是失控的核反應堆「不知為何」最後恢復平靜,也因此讓最壞的結果「不知為何」沒有發生。

人類並未戰勝這場災禍,而是僥倖地被放過了。

《核災日月》劇照。 圖/Netflix提供
《核災日月》劇照。 圖/Netflix提供

與美劇《核爆家園》的比較

看《核災日月》時,很難不令人想起2019年同以核事故為主題的HBO美劇《核爆家園》(Chernobyl)。《核爆家園》的拍攝背景是眾所皆知的車諾比事件,如今位於烏克蘭的車諾比當時正處蘇聯統治,由於專制政權造就層層官僚窒礙,也使得體制內的人們難以說真話。

這樣的社會背景差異,是造就《核災日月》與《核爆家園》的最大不同。

日本核事故發生後,首相與決策圈擔心的不只是如何善後,還有怎麼面對輿論,甚至劇中更加入嗜血媒體二度傷害殉職員工家屬的橋段;另方面,《核爆家園》則充滿官方卸責的迂腐,傾國家機器之力隱瞞掩蓋,只為維護樣版式的尊嚴。兩者相同的,都是基層員工角色的拚命,這正是文章開頭提及,讓此種災難題材裡最吸引人的要素。

談及基層員工,吉田昌郎廠長是《核災日月》的關鍵角色,也是真實福島核事故中的核心人物,在劇中由新科坎城影帝役所廣司飾演。他的危機應變貫串本劇,上至首相下至現場員工,都呈現他面對艱難抉擇時的處理方式。儘管肩負重擔,廠長情緒在本劇中鮮少流露,因為他深知自己的角色,更明瞭崩潰不是選項之一,如此不煽情的戲劇手法也可能更符合現實。

本劇由《吉田的證詞》、《福島核事故事調查告告書》以及《見過死亡深淵的人》三部文本改編而來。因此不僅充滿事件細節,角色感受也相當立體,如那些懼怕、擔憂與糾結,都使戲劇不僅止於「紀錄」,也增加微妙的人性刻畫。

大多數的我們都不是核能專家,卻不影響此劇的可看性。因此,除了事件發生細節,《核災日月》還給了我們什麼?

引用本劇對白,我認為它使我們自問了一個很好的問題——「我們是不是在什麼地方走錯路了,還是這是註定會發生的?」

這個問題如此重要,但直到災難臨頭,我們才會想起這個問題。而到了那時,往往已是來不及了。

《核災日月》劇照。 圖/Netflix提供
《核災日月》劇照。 圖/Netflix提供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