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名吃鮭魚無聊又貪小便宜?從另個角度看「鮭魚之亂」5個批評點
文/黃思齊(Sunny Huang),專業文字工作者
鮭魚之亂正式開跑,這兩天在社群網站上也看到不下十尾鮭魚了,我自己對這件事情抱持的是中性偏向正面的態度啦,我覺得很有趣也無傷大雅,划不划算的程度大約因人而異,但絕對對某些人來說是有利可圖的,不過卻也引起相當多人的反彈。
所以在這裡我想要聊聊看見的各種正反面意見,和你一起思考,把名字改成鮭魚之前,需要注意的各種事。
我們先來說明前提,並假設兩個情境,再區分效益與損害,還有它的文化脈絡:
前提根據《姓名條例》規定,改名以3次為限,且成年後才能做第2次更改。而第9條中列出若有6種情況發生就能改名,其中包含字義粗俗不雅、音譯過長或有「特殊原因」者。所謂的特殊原因,基本上就等於沒有限制的意思。
情境1.活動開始前改名成為鮭魚之後,活動結束至多一週內就改回來。
2.活動開始前改名成鮭魚,再也不改回來。
我猜在目前已改名的人當中,2的狀況應該不太可能會發生,但有趣的是,還是有批評的人是用這個思維進行批評,這裡就暫不討論了。
批評點1:不尊重父母給的名字
我思考比較接近的案例,可能是把傳家之寶拿去當鋪當掉換現金,過幾天之後贖回來。這樣的行為過去確實不算什麼太光彩的事情,但是因為沒有造成實質性的損害或者改變,大多數人在事情過去之後也不太會加以批評。
這個批評比較有趣的地方在於說,改名的字義、維持時間、動機,在哪個標準下會達到不尊重的界線?另外,不尊重的感受會是由父母子女之外的第三人能夠評判的嗎?
在過去的漢文化中,古人除了父母給予姓名、字,還會自己另取別號,雖然只有姓名作為戶籍辨識之用,但字號才更被廣大的大眾認知。而號的取法其實正像是現在的暱稱和網路帳號,可以「自由地抒發和標榜使用者的志向和情趣」。
綜上看來,把名字短暫的改成鮭魚,或許可以用號的概念來思考。
改名鮭魚表達了「想吃免費壽司」的志向和情趣。可以說他沒有品味、可以說他胸無大志,但是和「不尊重」有沒有關聯,應該只有關係中的人可以決定。
批評點2:不需要浪費兩次改名機會
參加這次活動會「用掉」兩次改名機會是事實,但是是否為浪費呢?列舉一下可能發生要改名的狀況:
1.父母第一次取名時就不雅2.宗教命理因素
3.自我成長認同因素
4.和通緝犯同名
5.自己要跑路躲債主
在我身邊認識的人當中,有2位曾因宗教命理因素改名、1位曾因自我認同改名,不得不說比例是還滿高的。而除了自我認同理由的朋友之外,2位命理因素的朋友改名都在20歲前,家庭因素影響還是更大一些。
我本來初看這個批評覺得無稽,但列出數據反而發現有點道理。以數據上來看,說是浪費似乎確有可能性,這會是想要改名鮭魚的朋友們必須注意一下的風險:哪天真的運氣不好、和男女朋友八字不合、發現自己是LGBTQ⋯⋯這些狀況都可能動用到改名權,如果自己可以決定也就算了,但若被父母姻親施壓就會很麻煩,小心一點比較好。
批評點3:現代的年輕人太自卑 需要惡搞博取關注
呃⋯⋯不好意思,我到現在都不知道那些鮭魚是誰耶?除非是本來就認識他們的親朋好友,不然在抹去身份認同標誌的狀態下,成功的傳播與其說是讓個體獲得有效的關注,倒不如說是進行一種總體風氣的擾動吧?
那作為一個網路使用者,要不要改名鮭魚來獲得關注呢?這就要說到經營個人品牌這件事了,我們在稍後的篇幅當中說。
批評點4:過份貪小便宜、可憐、窮
貪小便宜算是我比較同意的批評之一啦,但我覺得還是有漏洞。有一說台灣人為了免費什麼都做得出來,因此過份刁鑽的獲取優惠手法,或者標錯價的搶購行為等,經常會被人們不齒。
但是近年台灣仇富的風氣似乎有點盛行,面對類似事件的批評有點雙重標準,有時候會說「萬惡財團活該」有時候會說「是有那麼窮?」
並沒有一個標準說哪些規模以上企業,消費者就可以盡情享受,哪些規模以下或作法的行銷優惠,就不應該惡意鑽營。
再來,如果計算這次壽司郎的優惠,以改名所需的時間和費用(粗估3小時,300元以下),對比可以免費吃壽司郎的收益(兩天估計可吃800~3000元),不計入情感層面的成本的話,對學生來說是完全划算的。
所以我覺得這比較偏向道德問題和風向問題了,作為網友要討論的話,計算出適當的標準來討論比較恰當,丟一句人家貪小便宜就走,只是像在抒發情緒,沒什麼意義。如果想要改名鮭魚的話,我覺得不需要被這個批評影響。
批評點5:增加行政負擔
是增加行政負擔沒錯,但錯不在改名的人,而是錯在舉辦活動的企業。你聽說過擠兌嗎?你會說跑去領錢的人增加行政負擔嗎?他們是正常行使權利好咩!
改名還有什麼風險
這段落我本來想認真寫的,但果然不是我本業,資料查得頭很痛沒結論,換手給網路先進。
如果短暫改名沒有更動所有證件的話,我猜想的風險有:發生意外無法理賠、不能出國、不能開戶、交通事故加重罰則⋯⋯給大家勘誤與補充囉。
經營個人品牌時,名字到底是什麼?
「名字」是給予人們的第一印象,它可能有字詞本身的意涵,例如雄偉、溫柔等等,但是最大的決定因素,還是在於它「識別」的作用。所以短暫的將名字改成「鮭魚」再改回來,到底有沒有影響呢?
我的論點是,除了在這段時間內第一次接觸叫「X鮭魚」的這個人,且過後不再與他接觸的人之外,其餘根本不太有差。
莎士比亞在《羅密歐與茱麗葉》作品中說:「玫瑰就算換了名字,還是一樣的芳香。」認識所有的人事物時,我們除了知道對方的名字,更重要的是去了解他的個性、能力、行事風格與價值觀,名字會帶來初步的印象,但是這個印象必定會隨著更深入的認識而改變。
所以當王小明短暫的將他的名字改成王鮭魚之後,已經認識王小明許久的朋友,還是會依照過去的認知去辨識他,這也是很多成年後改名的人,親朋好友們還是會用本來的名字稱呼他的原因,是因為習慣和認知的長久建立改不過來。
那在認識新朋友的場合呢?如果是實體正式活動,我是不太相信這位只想短暫改名的同學會自我介紹叫王鮭魚,應該還是使用原本的名字王小明。對他們來說,鮭魚相關名字就像我們最早在文中提到的號或者網路暱稱一樣,是適用在特定場域和氛圍時的稱呼。
回到主題,即便這次事件這麼熱門,對於他的認識頂多再加上一層「曾經改名叫鮭魚的王小明」而已。那這樣會讓人們對這個人的認識造成什麼改變嗎?
會改名叫鮭魚的人,他的個人品牌性格是?
正面特質:思考創新、幽默、有行動力、敢於挑戰、個性活潑
負面特質:不尊重傳統、無聊當有趣、貪小便宜、愛現
發現了嗎?其實很多特質是一體兩面的。只是看評論者如何看待這件事而已,是價值觀的問題而不是絕對優劣的問題,某種特質在特定的產業可能很需要,在特定的產業卻會被批評。當然,越極端的作法,形象就會越鮮明,但是喜歡和討厭你的人也會越明顯,這正是建立個人品牌時,應該考慮的重點之一。
(本文原發表自我是文案,原標題為〈改名鮭魚之前,你需要注意的5件事(附談個人品牌這回事)〉,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