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發射火箭」才能變成台灣電視裡的「夢想」? | 黃俊儒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什麼時候「發射火箭」才能變成台灣電視裡的「夢想」?

圖/擷自TBS
圖/擷自TBS

上個星期天,日本TBS電視台改編池井戶潤作品的《下町火箭》播出大結局,劇中一度飆到25.8%的收視率,是日本今年收視率最高的劇集。這是一個關於夢想的故事,只是這一個夢想罕見地跟傳統的中小企業相關,而且夢的內容竟然是「火箭」。這個另類的夢想故事不僅讓許多中小企業的經營者看完後感動萬分,更讓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讚譽有加,甚至跨海引起美國華爾街日報的關注並進行專文報導。在台灣,我們可以想像收視率最高的戲劇會是跟「火箭」有關嗎?

《下町火箭》這部小說的原始構想取材於日本植松電機的真實故事,這是一家位於北海道赤平小鎮裡約二十人左右的小公司,老闆植松努卻把研發小型火箭及從事太空開發當做公司的主要目標,他不僅建構一間專門用於火箭研發的工廠,並設立一座全世界唯一以個人名義及財力建造的無重力實驗塔(全球僅三座),連美國太空總署NASA都需要跨海來這家小公司取經。植松老闆「永不放棄夢想」的故事激勵了無數日本人,因為開發火箭所累積的關鍵技術也應用在許多科技產業上,包括台灣的高鐵裡面都有植松電機的貢獻。

池井戶潤將植松電機的題材進一步結合自己在銀行界的觀察(池井戶潤曾任職於銀行)以及法學方面的專長,透過小說的鋪陳,深刻地反省了日本社會潛藏的問題,包括傳統大公司的僵化及保守,金融機構貪婪的金權遊戲,中小企業的被忽視及被低估,關鍵技術的不受尊重,職人精神的逐漸喪失等等。這幾年日本許多大企業面臨南韓挾國家資本的壓境,以及中國低勞力成本的步步進逼,在兩相夾擊之下左支右絀,不僅許多科技大廠奄奄一息,連日本最引以為傲的職人精神都在風雨中飄搖。《下町火箭》這齣戲劇正是透過文化的力量,試圖喚醒日本社會裡的大和魂,難怪連日本首相都說讚。

相較《下町火箭》,其實台灣也有不遑多讓的火箭大叔故事,日前交通大學「前瞻火箭研究中心」的吳宗信教授在TED的演講,就用他的夢想感動了無數的聽眾。這個火箭研究中心是台灣一個由私人與企業捐款,於2012年所成立的學術機構,成立的目標是發展由台灣自主研發、製造的運載火箭,並達成運送衛星上軌道的能力。背後支撐這一個研究的核心成員,是一群二十年前從台灣去美國留學的中年大叔,回國後相約在對於太空科技幾乎「零想像」的台灣社會中,默默地以技術上的精進來實踐這個太空夢。如果大家瞭解這幾年台灣的學術圈是多麼地急功近利,就可以想像這一群執著的大叔是多麼地難得與令人敬佩。在這個屢敗屢戰的過程中,四處充滿著千萬人吾往矣的熱情,每一幕都可比擬《下町火箭》裡高潮迭起的劇情。只可惜,台灣的戲劇圈不懂這些真正感人的夢想。

相較於日本戲劇所勾勒的夢想,台灣電視劇對於夢想的想像多是開咖啡店、開書店、當設計師、當攝影師等,綜藝節目裡面所喜歡的夢想,永遠是當歌手、當舞者、當名模。這些夢想不是不好,都很光鮮、也很夢幻,只是性質趨同到令人訝異,幾乎都只是在反應我們影視工作者自身狹隘的夢想想像,完全不符合社會的現實感。

「夢想」是一個多麼讓人著迷的概念,它註解了人類情操中一種挑戰不可能的熱血,它一直是世界能夠不斷突破的最原始發動機,如果缺乏了這種幾近於缺乏理智的熱情,人類社會大概有很多創新都成就不了。

最近台灣的電視圈因為過去某些戲劇的成功,也興起了一股「職人劇」的跟風,保險經紀人、料理人、舞者、美髮業者……等紛紛出籠,但是很不幸的,多數的作品都撐不起真正的「職人魂」。因為骨子裡,我們的社會並沒有真正尊重過這些在各行各業中精益求精的真正職人,或者是說,我們的社會已經遺忘了許久這種精益求精、看重自我、熱血挑戰的魂魄。知識的貧瘠與思想的墮落,讓我們的社會撐不起貨真價實的夢想,只造就了更多眼高手低的幻想。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