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
的結果:共找到 754筆 約 0秒
飲食文學中的情感記憶:王宣一的紅燒牛肉與洪愛珠的兜麵
社會文化.曹郁美:19 Jul, 2021台灣書市低迷很久,最近卻因一本書讓人精神大振,那就是洪愛珠撰寫的《老派少女購物路線》,被歸類為「飲食文學」。說起華人的飲食文化,從孔子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理論,到《紅樓夢》中賈府用茄子做成的「茄...

考證不足或文資大發現?台中州廳「貓道」具軍事功能?
公共政策.蕭文杰:16 Jul, 2021去年4月,多家媒體紛紛報導了「台中州廳在進行修復工程時發現森山松之助設計的『貓道』, 可容納士兵,具軍事功能」。其中,這些新聞引用了當時文化局長張大春的說法:「依照建築師森山松之助的規劃,貓道最多可...

一「島」各表的異夢同床?「同島一命」帶來的和解可能
社會文化.劉亦:15 Jul, 2021前文刊出後,有讀者提供了另一個「同島一命」的說法,來自一江山島戰役。代替台灣擋死的島嶼們一江山在浙江外海,狀態很像今天的馬祖。1955年,兩岸已分治數年,國共在一江山島再交戰,最後中華民國放棄了一江...

不帶劍/《進擊的正義》:為了追求自由正義不斷戰鬥的「巨人」們
社會文化.Giloo紀實影音:12 Jul, 2021想像一條線,它來自於百年前,連結到紐約市的某棟建築物,一路經過國境的柵欄及選舉的紛擾,它試圖區分愛國的軍人、拆散父母子女,甚至命令子宮生育,但始終承受兩邊力量的拉扯,最後來到了法院面前,消失得無影無...

後疫情的書店共讀(下):線上轉型之必要?閱讀是一場分享的盛宴
社會文化.李志銘:09 Jul, 2021▍上篇:後疫情的書店共讀(上):社群如何養成?讀書會的歷史記憶科技帶來了便利,同時也改變了人們的互動與社交模式。平常的日子裡,我們可以透過網路隨時與遠端的親友聯繫,即便足不出戶,無須與人交談,也能直...

後疫情的書店共讀(上):社群如何養成?讀書會的歷史記憶
社會文化.李志銘:09 Jul, 2021書物的重要性對現代人而言,關係如同日常生活中的茶飯。 ——節錄自1933年〈台灣愛書會趣旨〉過去一年,當全球各國都籠罩在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陰霾下,被譽為防疫楷模的台灣卻像活在「平行世界」般,不僅曾經...

中國電影裡的青年苦澀與幻夢(上):改革開放後的價值反思與邊緣凝視
社會文化.李政亮:02 Jul, 2021近日,主張「不買房、不買車、不結婚、不生娃、不消費」的「躺平主義」成為中國社會的熱門詞彙。「躺平」源於過度競爭的反彈,不過,維繫自我合理的生活世界,卻也成為官方媒體所說的「躺平可恥」。中國目前是世界...

彌補台語失落的空缺:談《情批》、《小王子》與「台語書寫」
社會文化.曹郁美:02 Jul, 2021據我觀察,以台語為書寫內容的文學小品,近日似乎成了顯學,這恐怕是經歷過「說台語要罰錢」那禁錮年代者所無法想像的。本文聚焦在兩本書:第一本是阿尼默的台語詩繪本《情批》,第二本是蔡雅菁譯寫的台語版《小王...

霍去病、辛棄疾成「門神」?淺談疫情下的門神與瘟神
社會文化.曹郁美:24 Jun, 2021隨著肺炎疫情的升高,兩位中國歷史上的武將反倒火紅起來,那就是漢代的霍去病與宋代的辛棄疾。最主要是他倆的名字:「去病」、「棄疾」,不正是我們當今所盼望的嗎?網路流傳兩人的造像,持劍做揮舞狀,有漫畫風,...

俄羅斯的模樣:康查洛夫斯基《Homo Sperans》中的眾生相
社會文化.吳思恩:17 Jun, 2021如果要拍一部關於「台灣」、「台灣人」的紀錄片,什麼是必備的元素與符號?或許在國族認同尚未出現絕對多數的解答之前,我們無法給出明確的答案。從課本上學到的三千公尺高山、四面環海的景致並沒有與多數人的生命...

網路時代的教育:如何讓孩子自由探索,與世界連結?
世界脈動.鳴人選書:18 Jun, 2021網路發展到2020年,世界出現劇烈的變動。人們的生活、興趣、語言、經濟、社會與國際政治,都出現全新的樣態。好的一面是每個人,不管身分地位,都有發表言論的可能,而且資訊流通,提供人們自主判斷的基礎(極...

沒落小鎮的真正罪惡:《東城奇案》中的賣淫、毒癮與家庭失能
社會文化.林運鴻:09 Jun, 2021曾在《鐵達尼號》裡扮相美若天仙的凱特.溫絲蕾(Kate Winslet),在HBO剛剛播畢的迷你影集《東城奇案》(Mare of Easttown),已經成為有兩個子女,一個孫兒的阿嬤。先別急著感嘆...

吳冠緯/文化認同為何重要?台灣哲學家選讀——林茂生
時事觀察.沃草烙哲學:03 Jun, 2021一個人失去其文化是不幸的,因為這預示了性格崩塌跟個人生存根基之毀敗,尤其是在受到外來壓迫時。——林茂生(1887─1947)接受教育,成為有用的人。這是無庸置疑的,但是在什麼意義上?而語言作為社會發...

數位時代的媒體與印刷書(下):科技萬歲?紙本書的不死逆襲
社會文化.李志銘:28 May, 2021▍上篇:數位時代的媒體與印刷書(上):當紙本書刊從風光逐漸衰亡回想2012年某日下午,我曾陪同幾位開書店的朋友一起來到永和的「小小書房」湊了場熱鬧,參加時任文化部長龍應台主持國是論壇第二場「我街角的...

數位時代的媒體與印刷書(上):當紙本書刊從風光逐漸衰亡
社會文化.李志銘:28 May, 2021這世上沒有一個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每個人都在等別人來告訴他,該怎麼活。每個人都在迷茫,區別只是多與少。 ──楊德昌電影《麻將》台詞古語有云:「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藉此指涉人類與生俱來最基本的慾...

劉亦/同島一命:冷戰馬祖記憶,與疫情下的「文化逆輸入」
時事觀察.特約作者:25 May, 2021(※ 文:劉亦,台大社會系畢業,現就讀台大台灣文學研究所,母系家族來自西莒島田沃村。)最近疫情緊繃,政府與媒體不斷高呼「同島一命」,團結抗疫。也許有些人能從字句的壯懷激烈中嗅出它的戰爭氣息,也許有些...

楊雨樵/虛.實的探問——專訪《鬼怪與懷孕的樹》導演金東鈴與朴勁泰
社會文化.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21 May, 2021《鬼怪與懷孕的樹》的兩位導演導演金東鈴曾於韓國電影藝術學院(Korean Academy of Film Arts,KAFA)與巴黎第八大學(Université Paris VIII)主修電影,2...

西拉雅信仰的過去與現在:探訪「四社公廨」祭典與尪姨
社會文化.顏瑞霆:14 May, 2021埔仔四社公廨(舊稱四社聖和廟)坐落於台南官田區社子里公館聚落,主祭太上老君(西拉雅信仰)、太祖與阿立祖,是融合原漢祭拜方式的公廨。本月正逢四社公廨阿立祖聖誕祭典,筆者特別前往記錄並訪談現任尪姨尤威仁...

世界名導大衛連:氣派的精緻.宏偉的細膩
社會文化.陳煒智:14 May, 2021評論界與研究界在檢視一位創作者的總體創作能量,以及其人其作之際,很常以歸納、總結的方式,在不同的作品當中找到共同的特色,並將其延展成為所謂的「脈絡」,定義成所謂的「風格」和「特色」。大衛連的作品特色...

電影大師的崛起:回味大衛連「英國時期」十部作品
社會文化.陳煒智:13 May, 2021前不久,某個常在一起聊電影的影友開始鑽研占星,劈頭一句:「難怪你喜歡大衛連(David Lean)的電影,你們都牡羊座的。」其實自己並不習慣只用12種星座項目去框架、解釋藝術人生的種種,但遇到牡羊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