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孵育理想城市生活的母雞:社區規劃師與他的夥伴們 | 蕭伶伃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成為孵育理想城市生活的母雞:社區規劃師與他的夥伴們

社區規劃師如同一隻母雞從旁幫助青創戶,是理想城市生活最重要的旗手。圖為廣慈社宅青創輔導員陳馨恬。 圖/玖樓團隊提供
社區規劃師如同一隻母雞從旁幫助青創戶,是理想城市生活最重要的旗手。圖為廣慈社宅青創輔導員陳馨恬。 圖/玖樓團隊提供

上一篇文章中,我們談到理想的城市生活在公共性與產業面的願景是在僵硬的城市空間中,逐步培養出「陪伴經濟」的土壤。當公共住宅成為實驗基地時,其中的工作者:青創戶以及物管單位,順應成為最重要的催化劑。他們在公共住宅中各自肩負軟體服務以及物業保養的任務,成為這個混居場景中最明顯的服務團隊。

事實上,陪伴經濟的雞蛋不會憑空孵化。有那麼一群人,他們隱身在青創戶身旁,像隻母雞一樣,確保青創戶與物管兩大團隊之間的溝通順暢之外,同時引導青創戶一步一步繫起與社宅住戶的關係與情誼。不限於公共住宅現場,這一群「母雞」同時將目光放向理念交換的場域之中,成為理想城市生活最重要的旗手。

發生羈絆本身是一種專業

每一個社宅基地,基本上會配置一位培力青創戶的社區規劃師。其中,廣慈社宅是最具挑戰性的一個基地。在目前已經正式入住的D、E兩大基地中,戶數總計達1,044戶,青創戶規劃50戶,占總戶數4.7%。無論單從總戶數或青創戶數切入,這都可以感受到巨大數字背後的壓力。在談論如何催使社群在基地有效浮現之前,光是如何在50戶青創戶中滾動出團隊雛形,成為培力社區規劃師進駐基地的第一道關卡。

來自承案團隊「玖樓」,學習建築設計出身,年僅27歲的陳馨恬卻用她自己的方式,花費半年的時間,打造出一張屬於廣慈基地的理想生活旗幟,走出一條獨特的路。

在基地現場,我們要面對的第一個現實:來投件的青創戶都是為了解決迫切的居住需求。因此,在談論提案本身的可行性之前,如何讓不同青創戶間發生「意義」,確認熱情,繫起「團隊感」成為馨恬在青創戶入住前便須著手準備的功課。

「就是花時間陪伴,聽他們說話。」即使已經下班,馨恬仍會打開手機,與青創戶話家常。對她來說,這可以說是工作,但也是交朋友。必須先成為朋友,積累信任,才有可能往下走,成為馨恬身為廣慈小母雞的基本信念。

圖為廣慈社宅青創活動。 圖/廣慈之森青創團隊提供
圖為廣慈社宅青創活動。 圖/廣慈之森青創團隊提供

看似浪漫的場景描述,其實是相對殘酷的長工時勞動,且需要大量心神投入。但馨恬強調過程難以全被視為工作。關係的建立本就應該在日常中發生。因此,她勤於在不同青創戶間聯繫,並成為其中幾戶的至交好友。對她來說,自己也從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意義。

這樣的故事並不罕見。曾參與輔導團隊——原典創思在社宅基地培力工作的袁苡溱也曾在2022年夏天《不只是房子》的座談會上談到自己工作上的基礎與收穫,其實是與自己培力的青創戶搭建起深刻的私密情誼。

在以公共性為基底的社區工作上,把一部分屬於自己的時間與情感交付出來,與接受培力的團隊建立起私密關係,某種意義上可以被稱之為意外的收穫,但事實上,它也是扭開那個走進基地的第一把鑰匙。

這不能說是社區規劃師工作SOP的剛性步驟,卻足以反映出社區規劃師的職業特性屬於勞力密集產業、講究人格特質之外,同時必須把發生羈絆視為一項專業職能。

面對青創戶的社區規劃師最核心的工作,其實多落在「協調」與「定錨」之上。當服務不如預期,或者團隊內發生張力,甚至是青創戶與物管團隊不時在基地空間使用上延伸出齟齬,都是規劃師需要介入的部分。如何拿捏同時具備「第一線監督者」、「培力者」、「調停者」不同角色的尺度,讓羈絆成為張力或挫折發生之際的潤滑劑,而不妨礙規劃師偶爾需要的超然性或權威性,成為規劃師的核心挑戰。

圖為廣慈社宅青創活動。 圖/廣慈之森青創團隊提供
圖為廣慈社宅青創活動。 圖/廣慈之森青創團隊提供

一個人的前台,後台是一個跨域團隊

於是,社區規劃師必須擁有後台。不論社區規劃師是否把所有的陪伴都視為培力工作的一部分,如何不讓人情成為工具導向或是目的導向,而是撐出一個保有彈性的空間,後台,也就是「玖樓」在廣慈專案的規劃團隊、在第一個青創戶基地落成即進場的原典創思以青創戶培力團隊的前輩身份存在著,以及政府部門的窗口成為馨恬重要的依靠。

馨恬與青創戶之間,始終負有管理與監督的權力關係。羈絆撐出空間,卻不能成為例外的藉口。這類底線其實是仰賴由玖樓、年度檢核委員與政府窗口團隊所組成的跨界平台提供權威性。透過整體管理營運計畫,馨恬這類規劃師在高度個人付出的同時,得以從後台團隊與管理規範上獲得權威支援,並且提供個人身為前線工作者面對張力發生之際的保護。

於是,陪伴經濟發生的第一層並非落在青創戶與社宅住戶之間,而是在培力團隊與青創戶之間。從中,我們也看到陪伴經濟本身最大的挑戰來自兩個節點:高度屬人主義與高度勞力密集。

在面對多向度且強調人與人面對面,羈絆成為不可或缺元素的社區工作中,再精密的SOP亦無法全面保障陪伴經濟的順暢發生。然而,類似於專案管理的基本原則:成本考量、時程考量、任務共識建立以及後援團隊等四大要件,卻成為促使對的規劃師人選登板、與第一層客戶發生羈絆、創造斡旋彈性,最終正式形成可以在人際服務中打仗的團隊的關鍵基礎。

不論是目前承接台北市公共住宅培力計畫的玖樓或是原典創思,都善於在硬體空間中打造多層社群。在看似冗長繁瑣的社區工作裏面,成本控管一直是他們必須面對的考驗。

於是,團隊不能僅仰賴後台管理,如何從青創戶內部催生出「類規劃團隊」成為專案得以順利運轉的第二階段。

圖為廣慈社宅青創活動。 圖/廣慈之森青創團隊提供
圖為廣慈社宅青創活動。 圖/廣慈之森青創團隊提供

讓教育走出校園,落實SDGs11教育願景

「我希望的是持續加深羈絆。」馨恬跟我談到這句話時,人正坐在北市松山家商的圖書館內。

松山家商是以人文、商管與設計為主力的技術型高中。在現在的教育願景下,如何協助學生認識永續議題以及提升對社會環境的感知力是校方的重點課題。於是,在松山家商的支持下,校方與馨恬合作,期望將SDGs11的永續城市鄉村價值導入,帶著孩子,藉由與廣慈D、E基地青創戶交流並一同策展,展開一個屬於他們的永續願景推廣計畫。

馨恬與校方的第一步是,決定一起在學校舉辦以居住正義為主題的展覽。在接獲邀請後,馨恬回頭向她的青創戶發出訊號。在這裡,她展開從青創戶群內打造類規劃團隊的第一步。這中間,熱情不足以支持一切;必須透過前置作業由馨恬一次又一次與學校的互動,青創戶逐步找到任務的意義。這裏面,青創戶產生了分層。一同參展的青創戶不只是青創戶而已,他們與馨恬共享任務目標,並且成為社區規劃師工作的延伸與夥伴。

展覽的現場,正是我們交談的松山家商圖書室。

對松山家商來說,學校找到了一群正受惠於居住正義政策,並豐富SDGs11內涵的行動者進到校園,傳遞在台北打造一個家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

在技職教育中主推的「貼近生活的技術,結合生活的議題」意外地在社宅與校園搭建的平台獲得實踐的機會。「讓SDGs11的教育,從自己的生活環境起步」牽起了松山家商與廣慈D、E青創戶的手。

今年5月7日是松山家商校慶日,馨恬將陪伴青創戶前往校慶現場擺攤,透過自己的服務專業與學生滾動進一步的互動。同時,在下個月,學生也將會接受青創戶的邀請,走入廣慈社宅,與青創戶延續互動。

今年5月7日是松山家商校慶日,馨恬將陪伴青創戶前往校慶現場擺攤,透過自己的服務專業與學生滾動進一步的互動。 圖/玖樓團隊提供
今年5月7日是松山家商校慶日,馨恬將陪伴青創戶前往校慶現場擺攤,透過自己的服務專業與學生滾動進一步的互動。 圖/玖樓團隊提供

不只是廣慈基地,截稿前尚未入住,位處南萬華的的莒光社宅其實更早進入了教育者眼中的視野。在莒光社宅附近,有一個台北市目前最大規模、涵蓋「四校一園」的EOD(臺北市市有建物及用地整合運用導向之都市發展)預定基地,稱為「艋舺學園」。簡單來說,這是由南海幼兒園、雙園國小、西園國小、萬華國中與華江高中,加上附設的萬華社區大學,橫跨二歲至99歲的緊鄰校地,形成一個教育學園,一同規劃校舍改建,並推動共同的教育願景計畫。

「如果有個孩子在18歲之前,都是艋舺學園的孩子,你希望他長什麼樣子?」帶著這個提問,身處艋舺學園第一線的校長群與園長,與政府部門共同討論教育方針時,一同把目光放向莒光社宅。不難理解,相隔不到兩個街廓的莒光社宅的未來住戶,必然包含著學園未來的學生。如果,可以讓青創戶的服務項目與學園在永續、智能、及地方教育上有更緊密的結合,或許可以讓社宅住戶不只是教育服務的使用者,而是協作者。

於是,在2022年,台北市政府都發局及艋舺學園合作,共同將艋舺學園的教育目標納入莒光社宅青創戶的遴選要件中。隨著即將搬遷入住,我們可以預期:已在萬華耕耘許久的社工師、教育專業人才、社區規劃工作者等,成為艋舺學園的夥伴。

不論是廣慈或者即將入住的莒光,都看到青創戶成為SDGs推廣中最合適的教育推手。如何讓教育走出校園圍牆,以及讓社會中的群體萌生教育意識,尋找意義,青創戶看似意外地成為理想城市生活推廣路上的重要夥伴。

圖為廣慈青創與松山家商學生的共創實作。 圖/玖樓團隊提供
圖為廣慈青創與松山家商學生的共創實作。 圖/玖樓團隊提供

在縝密的流程設計之外,夥伴意識是陪伴經濟萌芽的關鍵

當馨恬選擇成為觸媒,催化青創戶向外露出,增加互動介面與可能性時,東明社宅的青創戶則已成為輔導團隊原典創思重要的「樁腳」。自2021年起,東明社宅與其他基地的青創戶群搭起跨基地平台,一同舉辦過兩場跨基地活動,推廣社區再生的溫度之外,讓不同基地的青創戶得以培養夥伴意識。

我們可以看到像是馨恬或者前面提到的原典創思,皆盡可能採取陪伴姿態引導服務。當時機成熟,前台也不在只是自己單獨一人,而是由青創戶逐步發展成雙重角色,介入規劃方向,並實際操作服務方案。

於是,當我們談到青創戶是陪伴經濟的重要催化劑時,隱身在這些團隊身旁,持續協力推動的社區規劃師以及教育工作者,才是真正讓催化劑得以發揮效力的土壤。人際之間的服務,在數位設計普遍進場的此刻,面對超高齡現實與社區為單位的生活場景,仍然有她高度的勞動力與以人為本的專業需求。

因此,如何理出未來城市生活的服務場景需求,將是陪伴經濟真正落地,而非僅僅停留在補助階段的關鍵挑戰。

圖為廣慈社宅青創活動。 圖/廣慈之森青創團隊
圖為廣慈社宅青創活動。 圖/廣慈之森青創團隊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