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汀/石虎保育誰的事——你願意放棄「過得更好」的權利嗎? | 動物當代思潮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陳美汀/石虎保育誰的事——你願意放棄「過得更好」的權利嗎?

圖/特生中心提供
圖/特生中心提供

近幾年石虎保育受到相當關注,但仔細想來多是議題式的關注,最早的新聞是苗50線拓寬、緊接著福祿壽殯葬園區、台13三義外環道、裕隆三義二廠擴建,逐漸地,石虎路殺也成了民眾和媒體關注的焦點。

坦白說,身為石虎生態研究和保育人員,對於這樣的現象喜憂參半。喜的當然是有更多民眾認識、甚至關心石虎的處境;憂的是部分在地居民對石虎的觀感反而因此更加惡化——前者當然就無需多做說明,後者則是關係到在地居民的價值觀。

一般而言,會與石虎有直接相關的在地居民,是養雞戶。對於自家辛苦養成的家禽遭受不明動物獵捕,或有無奈接受的,或有憤怒防堵、除之而後快的,我們自然是可以理解的,至於造成損失的是什麼動物、是否瀕危,卻並非他們所關心的。

其次有關係的就是在地居民對於開發的期盼。許多居民期望有更寬的路可以讓生活更便利、行車更安全;期盼更多的路讓地方發展、更多的工業區讓子孫能會回鄉工作;甚至,期待道路和工業區的開發能使土地增值。然而,以上的開發是否真能達成他們的想望?一般人是沒有能力或資訊能夠加以判斷的,只能相信地方有力人士,甚至地方政府的遊說與宣傳。因此,當有一種「動物」會阻斷他們「所認為」的進步或利益時,原本不相干或無害的動物就變成絆腳石了。

圖/特生中心提供
圖/特生中心提供

石虎是瀕臨絕種的保育類野生動物,近兩年研究估計,全台灣可能不到500隻,因此,任何與其族群和棲地相關的開發和活動,都關乎著台灣石虎的存續。目前已知石虎主要棲息在低海拔的淺山(里山)地區,這也意味著只要是淺山地區的開發和活動都對石虎族群會有所影響。

究竟,台灣石虎族群面臨哪些威脅?最大的原因還是棲地減少、破碎化和劣化;接著伴隨而來的,就是二次開發和人為活動進入後所產生的路殺、毒殺、非法獵捕(如獵狗、捕獸鋏和捕獸籠)、外來種競爭與威脅(主要是犬、貓)等。然而歸根結柢,導致棲地減少、破碎化和劣化的根本原因,無非就是人類的各種需求。

淺山地區,早期人口較少,對土地的利用程度較低,也較為永續。但隨著人口的增加,對於房舍、農地、公共建設、甚至工業區的需求也不斷地增加。除了開發的土地面積不斷擴張之外,機械化、商業化和科技化也加速了我們對環境的利用——諸如山坡地的過度利用、農藥的過度使用,都更進一步地導致石虎棲地更加的破碎化和劣化。

從石虎生態研究與保育一路走來,我看到的雖然是石虎所面對的種種威脅,但所有問題追根究底,其實還是在於我們對生命價值的混亂,以及人類的自我膨脹。這也是目前台灣許多問題和現象的根源。

以往家庭、學校或社會教育,總是引導我們如何「讓自己」過得更好,卻忽略引導我們如何「讓其他生命」過得更好。因此,人的自我意識不斷膨脹,認為萬物皆為人所有、所用。以致人的生活需求膨脹,除了維持生命基本所需,還要更多的物質奢華與享受。加上人口膨脹,所有的人類毫無節制地利用、甚至揮霍地球上的資源,而忽略了這一切所影響的,是與人類共生共存的各類物種,影響層面所及,當然也包含了人類自己的現在以及未來。

因此,保育究竟是誰的事?公務員、研究學者、民間環保團體、關心生態的民眾、還是生活在這個土地上的每一個人?

圖/特生中心提供
圖/特生中心提供

近幾年的研究資料顯示,目前台灣還有石虎生存的區域,只剩苗栗、台中和南投地區,難道石虎族群的存續只與這些地區的居民有關嗎?早期文獻大致可看出過去石虎為「台灣全島低海拔地區普遍分布」的動物;到了十九世紀中期,已逐漸減少,成為「部分地區常見」的動物;直到 10-20年前,原本仍有石虎記錄的嘉義縣與台南縣,也已多年追蹤不到任何石虎記錄。

姑且不論石虎在生態上的意義與功能,僅試想:這種能適應許多棲地環境的物種(生態學上稱為generalist species),竟然在台灣面臨瀕危困境,正警示著台灣的淺山環境,究竟惡化到怎樣的地步?

不諱言,筆者對於石虎保育甚至台灣的生態保育,其實是不斷地在無奈和挫折中奮起再出發。我們對於石虎這個美麗又神秘的物種剛有些了解,對於我們對它們造成的傷害也才正在努力做些彌補,但是,我們的努力夠多嗎?投入的關注和資源對於一個族群數量不到500隻的物種,足以挽救它們瀕危的危機嗎?

石虎這個與人類的利害關係如此多元與複雜的物種,牠的保育成果其實反映著台灣的保育前景──當保育的對象(物種或棲地)遇上人類(在地居民、企業、公部門、甚至我們自己個人)的利益時,簡化的對應政策,往往是雙方皆輸(即使表面上某方看似贏家)。如果保育的觀念沒有在民眾心中內化成深刻的價值觀,並實際付諸行動,就無法舉步維艱地抵抗現實的挫敗,勇往直前的邁進;如果保育對策沒有更細膩、更同理心的考量,其效益最後不一定能回饋到石虎族群身上。

最後,其實也是我最想說的——「保育」考驗著我們每個人對於生命的價值和責任的體現,我們是否願意為了一個生命、一個物種、甚至我們的環境,放棄一些「過得更好」的權利(姑且稱之)。

你願意多付出金錢支持更友善環境的產品嗎?你願意用更緩慢的車速和更多的交通時間讓其他生物少一些被車撞的機會嗎?你願意用更簡單樸實的生活讓其他生物獲得多一些生存的空間嗎?你願意更負責任地關照自己(或流浪)的同伴動物,不造成其他生命的任何傷害嗎?你願意與其他生物分享你的山林農地,並且進一步守護它們嗎?你願意一起加入保育石虎的「行動」嗎?——是的,我願意!

  • 文:陳美汀,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