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娉婷/石虎保育的「不熱血」後勤:訪林管處公務員余建勳 | 動物當代思潮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李娉婷/石虎保育的「不熱血」後勤:訪林管處公務員余建勳

「原來石虎離我們這麼近!」就是這張照片讓余建勳決定投入石虎保育行動。 圖/余建勳提供
「原來石虎離我們這麼近!」就是這張照片讓余建勳決定投入石虎保育行動。 圖/余建勳提供

講到石虎保育的中堅力量,稍有關心者,或許能信手拈來一些民間團體、學者或熱血民眾的姓名,就像戰爭中最常被人記得的,無非是在前方領導的將領、出謀策劃的軍師,以及帶來第一手資訊的情報人員。

在背後提供補給的後勤人員,鮮少被提起,而這些後勤人員,卻也是影響勝負的關鍵人物。任職於林務局新竹林區管理處的余建勳,在石虎保育戰中,正是擔當這樣不可或缺的後勤角色。

森林、自然保育專業的余建勳,由於職業的窄門,在短暫任職生態調查公司及擔任科博館約聘人員後,選擇了考取公職。今年正是他踏入公門的第十年,這樣的經歷,聽來與多數公務員並無二致。然而對保育充滿熱忱的公務員,往往在僵硬的體制下燃燒不了十年。

余建勳的特別,在於他的「細火慢燉」及「不熱血保育」。余建勳鍾情於保育工作,卻堅定表示不靠熱情做事。他理性的處事準則,讓活水資源持續引入,滋養前方衝鋒的保育者們,也讓民間團體能夠將信任賦予政府單位。

一張照片帶來的改變

余建勳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生態調查公司任職,只做了短短四個月。他說,「環評報告雖然是政府要求提供的,但付錢找調查公司做的卻是開發單位,無法避免要偏向開發單位,我覺得這樣的流程很奇怪。」

進入新竹林管處隔年,余建勳在一次與同事的閒聊中,看到一張2007年由自動相機拍下的石虎照。這張照片是林務局開始購買使用自動相機後,拍到的第一隻野生石虎,拍攝地點就在余建勳服務的大湖工作站轄區內。

他第一次感受到,這種從來只出現在書本紀錄中的稀有動物,確確實實離自己這麼近!小小的火苗,自此在他心中燃起。

剛任職的頭兩年,余建勳身為林務局菜鳥公務員,只能忙著處理棘手的租地造林業務。直到2010年,才正式職掌保育業務,開啟他的石虎保育之路。在此之前,余建勳只能先與石虎保育領域的研究人員聯絡,釐清自己的定位。

「最開始的時候就是寫信去聊天,看看彼此能做些什麼。」余建勳說他最後總結出自己可以做到的三件事:說服長官支持研究經費、協助調查人力及設備、主動宣導石虎保育知識。

這些事說來不特別,卻又很重要。公部門機動性不如民間,民間團體又不如公部門穩定,在保育道路上,合作才能發揮最大功效。余建勳舉例,野生動物研究非常仰賴紅外線自動相機,但器材的費用及架設人力對研究人員來說相當吃緊;而林務局有計畫經費,也有能在山區工作的人力,在器材的採購及架設上也都相對容易。

在民眾普遍都不認識石虎的那個年代,先讓大家認識牠,才能引發關心,余建勳透過校園宣導,以石虎為題向學子們演講。當有石虎相關消息時,也透過機關發出新聞稿,讓神秘的石虎能夠藉由媒體曝光。

余建勳於大愛電視人文講堂向大眾介紹石虎。 圖/余建勳提供
余建勳於大愛電視人文講堂向大眾介紹石虎。 圖/余建勳提供

調整紅外線自動相機架設角度的余建勳。 圖/余建勳提供
調整紅外線自動相機架設角度的余建勳。 圖/余建勳提供

石虎保育的第一場勝仗

余建勳開始承辦保育業務的2010年底,發生了一件地方開發大事件,苗栗縣政府預計拓寬及新建苗50線鄉道。這條鄉道不僅途經林務局新竹林管處的國有保安林地,也直接切過石虎棲地,而當時的苗栗縣政府並未知會林務局。

余建勳苦笑表示,他們是在民間保育團體發起的「一人一信給林務局長」活動發酵後,林務局才知道苗栗縣政府要在轄管的保安林裡開闢一條道路。

此道路開發預定地屬於火炎山地層,地質脆弱不穩定,鄰近區域有土石流隱憂,若開挖恐將嚴重影響居民安危,且新建這條道路的效益也不彰,只知道可通往一家高爾夫球場。

事件在地方爆發後,三義鄉地方代表召開會議,表達堅決反對開發。儘管當時縣政府可以繞過眾人開路,但在面對地方民意代表的反對時,也無法再有過多堅持。

這起事件,是余建勳經歷的第一場石虎保育勝仗。過去有多少道路是在這樣不明不白的狀況下不當開發,已不得而知。這讓余建勳更加明白,保育不單純是環境問題,還要考量政治因素,在層層疊疊的地方利害關係下,相對邊緣的保育機關往往無抗衡之力。

然而必要時需要有來自民間的激情,也要有居中單位的協調。此後余建勳更加堅持以他的「不熱血」原則進行保育行動。

好事壞事都要報

苗50線的開發事件,畢竟只是地方議題,又牽涉政治因素,對於大眾認識石虎幫助不大。石虎第一次佔據全國新聞版面,其實,也是因為一張照片。

2010年底,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的林育秀研究員在余建勳的協助下,於火炎山架設自動相機,並拍到了第一張石虎照片。余建勳為此張照片撰寫新聞稿,透過新竹林管處發布給各家媒體,當時平面、網路媒體都刊登了相關訊息,大大提升民眾對石虎的印象。他說,「如果我們願意有多一點想法跟行動,石虎就可以不只是檔案室裡的一張照片。」

真正讓民眾對石虎印象深刻的,則是台13線三義外環道的新闢工程:此案同樣切過石虎棲地,在2014年4月召開的環評大會中,這樁不當開發案被擋下,延續當年的社運風潮,數個苗栗在地青年團體及保育團體在短時間內集結,號召百位民眾聚集環保署前抗議,讓石虎一夕之間爆紅。

對於讓石虎爆紅是否妥當,長時間投入保育的人們各有不同意見,不過余建勳對其產生的後續效應則抱持著正面態度。「我覺得媒體報導石虎的好事壞事都OK,主要還是希望民眾知道石虎的存在。」

無論如何,都勝於民眾對於牠們無知、不覺。這點也顯現了余建勳對於民間保育人士意見分歧時的態度,無論是太小心翼翼或太衝動的做法,他都不評論,專注於在自己位置能做的事。

三義外環道事件後,開始有人以石虎為題進行創作,以刺繡、繪畫、紙板雕塑等形式,展現石虎及棲地之美的「石虎森林特展」因此誕生。余建勳說,保育語言對大眾來說容易顯得生冷、艱澀,採用藝術創作的形式去詮釋,就是相當好的轉化方法,讓更多一般民眾靜下心來認識了石虎。

「不只是檔案照」余建勳與林育秀協力,讓石虎登上新聞版面。 圖/余建勳提供;特生中心林育秀攝影
「不只是檔案照」余建勳與林育秀協力,讓石虎登上新聞版面。 圖/余建勳提供;特生中心林育秀攝影

石虎森林特展。 圖/余建勳提供
石虎森林特展。 圖/余建勳提供

讓石虎保育創造經濟價值

石虎除了在過去大眾認知度不足,對棲地所在的農民更是討厭的害獸——與人為鄰的石虎,最要命的習性就是「會吃家禽」。為了讓當地民眾知道石虎的重要性,余建勳與保育夥伴們開始討論「石虎保育能不能創造經濟價值?」

余建勳說,7年來因為路殺而死亡的石虎有52隻,但看不見、無法處理的死亡數量則更大。他們推估,一年恐怕有20隻以上的石虎,因民眾刻意捕捉及殺害而死亡。

「一開始,我們其實想推『石虎雞』,把石虎吃掉的雞的成本,轉移到剩餘的雞身上,但這樣好像在變相餵石虎,鼓勵石虎來吃雞。」正巧當時林務局在推綠色保育標章,而石虎的食性其實很廣。轉念之間,夥伴們就想到可以營造一片生機勃勃的田地,讓石虎來「吃buffet」。他們選定陳美汀博士的研究基地楓樹里,提供經費補助及輔導。

2014年3月,楓樹里的農民種下了第一批秧苗,「石虎米」就此誕生,目前看來,石虎米已是相當成功的友善農業案例,每每收成都能銷售一空,但余建勳說,其實還差得遠呢!現在石虎米的產量,約為10000至15000斤,與剛推出的那一年相比,只多了3至4倍。

林務局希望能推廣到讓整個楓樹里種植稻米的民眾都投入,屆時的產量會是現在的10倍。然而,雖然新竹林管處會提供協助,農民還是得自己想辦法銷米,當產量提升到10倍時,可能會產生滯銷狀況。

余建勳苦惱的說,石虎米遇到的困難,跟大部分友善農業一樣,就是缺乏中、大盤商來保價收購。友善栽種已比慣行農法更辛苦了,還不能保證銷購,這對大部分農民來說,是相對缺乏誘因的。對此,余建勳只希望台灣能多些社會企業協助專業分工,農民能專心栽種,不需每次收成後還要忙著行銷。

邊顧孩子邊導覽的超級奶爸。  圖/余建勳提供
邊顧孩子邊導覽的超級奶爸。 圖/余建勳提供

「我不熱血」,可是假日還帶團導覽

除了協助申請經費及媒體宣傳,自稱「不熱血」的余建勳還規劃了石虎相關的小旅行,也因做太多「非公務員慣例」的事,被誤解是在搶鋒頭,讓他感嘆處理人事比處理繁瑣的行政工作還消耗熱情。所幸,一路上支持的人也多,讓他願意繼續默默的多做事。

每當石虎米插秧、收割時,都會有余建勳的導覽,有時候還有團體加場。過去在科博館的導覽訓練,讓余建勳擅長向民眾講解,當越來越多人知道石虎、想認識石虎,這樣的講解就更加需要,因此「把經驗留下」是現階段余建勳最想做的事。

2017年10月,台灣石虎保育協會成立,余建勳是協會的志工。協會成立後,演講的邀約就更多了,他計畫在今年培訓一批種子志工,能夠全台走透透,一起散播石虎保育能量。

從這些狀況聽起來,似乎像是余建勳的假日很餘裕一般。其實,他還是兩個孩子的爸,非工作時間還要帶著一歲半和三歲的小小朋友,現在他最希望的就是小孩快快長大,將來就可以帶著孩子一起跑更多演講和宣導啦!

只有「你」能做的事

在保育行動中,每個人都有自己能做的事。余建勳表示,有些事需要大眾才能做到,如同他當初在決定要投身石虎保育時,先做的第一件事:思考自己擁有的資源、強項、在保育上可怎麼發揮等。

對於一般大眾,余建勳首先建議「關心議題,不要冷感」;其次,就是認知到每個人都有「選擇能力」。他如今面對的最大課題,就是影響有消費能力的人,去選擇友善環境的產品。

每當演講的最後,雖然身為公務員,余建勳也總是會提到:

不能只單靠政府,要靠大眾的消費習慣改變市場。

當身為大眾的我們開始關心所買的東西是什麼時,市場就會導向對環境及保育更友善的方向。

楓樹窩石虎米採無毒栽種,希望能喚回農田生機。 圖/余建勳提供
楓樹窩石虎米採無毒栽種,希望能喚回農田生機。 圖/余建勳提供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