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智財,敗也智財——曾經雄霸天下的嘸蝦米輸入法 | 超。現代化律師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成也智財,敗也智財——曾經雄霸天下的嘸蝦米輸入法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用過微軟新注音輸入法的朋友會發現,有一陣子新注音輸入法很愛把剛用過的字放到選字列的最後一頁最後一個字,似乎在強迫使用者要一頁頁審閱中文有多少同音字。這或許是微軟工程師想要優化新注音輸入法選字功能過程中的錯誤,但也突顯了相較於拼音文字,中文字的輸入速度一直無法突破的關鍵——同音字太多。

中文字屬於象形文字,其組成不存在鍵盤上,縱然拆成幾個部位,從哪個方向開始排列也不無疑問。因此,如何利用已有的梁山泊108個按鍵,甚至是26個英文字母的排列,快速而正確輸入中文字,成為1980年代中文電腦使用者的重大問題之一。

當時最常被台灣民眾使用的,屬連結中文發音符號體系教育的「注音輸入法」。然而在注音輸入法尚未發展完備,常用字庫學習及關聯詞建議功能還沒建立前,使用微軟ㄅ半注音輸入法的鍵入速度,其實跟「一指」輸入法相去不遠。

也因此,同期各種輸入法競出,如倉頡、大易、行列等輸入法,無不想要搶佔中文輸入法的龍頭地位。當中有一個奇行種,叫作「嘸蝦米輸入法」。

90年代的「嘸蝦米」旋風

嘸蝦米輸入法的創辦人劉重次以「創造一個易學、快速又快樂的中文輸入環境」1為理念,研發出一套中文字檢索方法,以26個英文字母為字根,取代四角號碼或部首編碼,最後進而找出一套根據「形、音、義」的組碼規則,配合當時中文電腦的進步及中文輸入的需求提升,這套方法最終成了嘸蝦米輸入法。

相較於倉頡創於1976年、大易創於1988年,嘸蝦米輸入法發展的時間雖然較晚,但在1990年代問世後,嘸蝦米輸入法快速在台灣竄起,成為一套相當流行的輸入法。

一方面是因為劉重次先生成立的行易有限公司大力推廣嘸蝦米輸入法;另一方面,則是在1993年後舉辦的多項中文打字競賽中,嘸蝦米輸入法的使用者經常奪得佳績。

根據中華民國電腦技能基金會的資料,1995年起在中文輸入測驗中,嘸蝦米輸入法擠下大易輸入法,成為報名者使用的輸入法中的第二名。更重要的是,使用嘸蝦米輸入法創下每分鐘八十字以上的人數,也遠多於其他輸入法。如此輸入速度已能滿足大部分生活及工作的需求,想當然爾,這個輸入法後輩,隨之也嚴重威脅到老大哥「倉頡輸入法」的地位。

深入觀察嘸蝦米的流行,或許是因劉重次念茲在茲的「易學好用」理念的成功,或許也與其授權機制脫不了關係。

「嘸蝦米輸入法」的授權機制

嘸蝦米輸入法於發明之初,劉重次就以「漢字數理碼輸入法暨其鍵盤裝置」為名,替這套拆字檢索方式申請專利;而嘸蝦米輸入法的軟體則當然由「行易有限公司」擁有著作權。

為了推廣的需求,行易公司雖然默視該公司製作的各種學習嘸蝦米輸入法的軟體及教學影片在網路上流傳,但在軟體使用的授權政策上,終究是謹守一機一授權的要求。除了企業可購買商業大量授權版、學校可低價購買教育版外,其他使用者都必需向行易公司購買單機版授權,才能夠在自己的主機上合法使用,但儘管消費者必須從口袋掏錢,依舊擋不住這股輸入法的茁起態勢。

或因對這樣授權機制的堅持,讓行易公司能夠快速從購買軟體的使用者身上取得實質回饋。發明人能直接從發明中獲利後,將獲利投注於維護研發,使嘸蝦米能以後起之秀的姿態,快進儕身幾大中文輸入法之列。

甚至,當時微軟公司發現嘸蝦米輸入法確實佔有中文輸入的一席之地,規劃要以嘸蝦米輸入法做為Windows作業系統的內建輸入法,而有意向行易公司買斷嘸蝦米輸入法的版權。劉重次因擔心後續不易進行版本更新或維護,而無意賣斷版權,只想與微軟公司以搭售方式合作,維護的責任還是由自己一肩扛起,雙方合作因而告吹。

可惜的是,嘸蝦米輸入法「漢字數理碼輸入法暨其鍵盤裝置」的專利在2003年底因未依限繳交專利費用而當然消滅,劉重次先生也在2007年因病過世。隨著智慧手機的普及,全球進入行動裝置的年代,行易公司的嘸蝦米輸入法卻開始後繼無力。

智慧手機時代,嘸蝦米輸入法本身固然還可使用,但其版本定於一尊,不但鮮少更新,使用介面更沒有依使用環境的變動而有適當調整,使用者間流行的情況也隨之暗淡。直到近年,才又出現幾種不同的輸入法軟體,宣稱支援嘸蝦米輸入法。2

「倉頡輸入法」發明人選擇放棄一切權利

相較於嘸蝦米輸入法,倉頡輸入法的發明人朱邦復先生則是早在1982年(發明倉頡輸入法6年後),以超越時代的開源想法,登報聲明放棄對倉頡輸入法的一切權利。

依照維基百科的介紹,除了倉頡輸入法本身就有三代3的演進,或因任何人都可以自由應用其拆字方式而不受專利權的規制,其衍生出來的輸入法、字碼對照表及商業軟體,加起來就有十來種之多。這樣的版本演進固然可能產生統一性的問題,但同時演進的源頭——倉頡拆字法,卻也因而興盛。

就筆者自己的觀察,在使用者族群的趨勢上,嘸蝦米的族群早期雖然發展快速,但近年來則比較趨向在小圈圈內自我交流,或許跟嘸蝦米輸入法沒有合理的開發授權機制,版本發展早期只能由行易公司獨挑大樑有關。

更令筆者驚訝的是,中文輸入法使用者的偏好上,除了大部分人使用直覺而快速(搭配關聯字庫及常用字學習)的注音輸入法或其亞種4;若網路上有心學習拆字輸入法的初心者提問請教,也常因授權問題,出現鼓勵初學者放棄較易學習的嘸蝦米輸入法,改習倉頡輸入法,甚至是更能在世界通用的拼音輸入法的聲音。

這樣的考量有其道理。我們甚至可以說,嘸蝦米輸入法雖然憑藉著易學的特性,及對自身的專利及智財權保護措施,快速成長茁壯;然而,站在輸入法的推廣角度來看,嘸蝦米輸入法發展至今,也因為同樣保護的措施,逐漸形成無法走出既有族群的局限與困境。

智慧財產權的權利化,及其法律管制需求對促進文化發展的影響是利是弊,一直是個爭論不休的問題。人類文明發展的文化結晶,經過權利化的過程成為了交易的標的後,所得到的收益是否用來繼續打磨洗鍊這個結晶,只在權利所有人的一念之間。然而,文化演進的動能最終還是來自更多人實踐後的反饋,過度限制對智慧財產權的利用,是否會導致意料之外的不利結果,則是更值得繼續觀察。

本文以嘸蝦米輸入法寫成。

  • 雖然在當時的中文電腦上,已經有多種不同的中文輸入法,不過劉重次認為其他中文輸入法無法達到他所認為的「易學、好用」的標準。劉重次批評注音輸入法需要選字,讓使用者必須長時間對着電腦螢幕,有害視力,而不用選字的智能注音輸入法,在輸入名單、詩詞、經書、古籍等或在書寫報告時經常發生誤判,達不到「好用」;大易輸入法的問題在於需要的按鍵太多,無法只用26個英文字母輸入;倉頡輸入法的問題則在於口訣過份複雜,字根與英文鍵盤的對應之間沒有直接關係,使用者往往背了即忘,達不到「易學」的要求。
  • 但這些軟體仍不約而同要求使用者自備正版軟體中的字碼對照表。
  • 除了倉頡三到五代外,更有原倉頡輸入法的開發者自行研發倉頡第六代,但目前僅限於研究目的使用。
  • 依照2011年市調公司的調查,中文輸入法的使用者,七成以上使用注音輸入法及其亞種,10.7%使用嘸蝦米輸入法,9.9%使用倉頡輸入法。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