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街頭以後——訪紀錄片《狂飆一夢》導演廖建華 | 鳴人放送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離開街頭以後——訪紀錄片《狂飆一夢》導演廖建華

《狂飆一夢》是紀錄片導演廖建華以民主運動為主題的第二支紀錄片。 圖/鳴人堂製
《狂飆一夢》是紀錄片導演廖建華以民主運動為主題的第二支紀錄片。 圖/鳴人堂製

(※ 文:許伯崧,鳴人堂編輯)

「離開了街頭,告別了革命,發現生活才是無可迴避的戰役。」《狂飆一夢》是紀錄片導演廖建華以民主運動為主題的第二支紀錄片,劇情圍繞在兩名黨外時代的反對運動行動者——康惟壤、曾心儀——身上,以步入中老年階段後的日常瑣碎,進而碰撞、勾勒、映照與顯影出1980至1990年代,那些在經濟起飛、股市萬點與街頭衝撞運動下的「失敗者群像」。

以所謂「失敗」,在於《狂飆一夢》所記錄的兩名主角,外省第二代女作家曾心儀,與「康仔」康惟壤,從民主熾熱與反對高漲的狂飆時代,從黨外街頭運動的「打破頭」,逐步修正為進入議會路線的「數人頭」。而從街頭離去、革命落幕後,康惟壤與曾心儀那段曾把自己「交出來」的生命歷程,如今又遺落何處?面對議會政治的路線調整,兩位民主運動的基層黨工,在路線之爭中,又如何找到安身立命之處?

時至今日,已是歐吉桑與歐巴桑的他們,回憶起黨外運動時代,做為民進黨的基層黨工與民主運動「正史」不被記載的「沒有歷史的人」,他們又如何看待這復歸平凡的時刻?

「沒有群眾,沒有運動」,導演廖建華以4年的時間,紀錄兩名民主運動群眾中的「小人物」與其當下的生活樣貌,而在拍攝《狂飆一夢》中,廖建華對這場前無古人(或許也是後無來者)的街頭運動,通過影像被捲入這場後革命運動之際,他又觀察、體悟到哪些事?

除此,拍攝紀錄片對一名非科班出身的非典型影像工作者來說,最大的考驗是什麼?對「紀錄片」此類影像媒介的本質問題,廖建華又有什麼樣的反思?更多紀錄片工作體會與《狂飆一夢》的幕後花絮,就在本週《鳴人放送》。

▍本集節目討論

  • 台灣民主化運動的「小人物」
  • 非科班出身的化工人為何轉行拍紀錄片?
  • 紀錄片能代表真實嗎?

收聽《鳴人放送》本周節目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