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自由遊戲:《公園遊戲力》也是媽媽們的倡議故事 ft. 特公盟 | 鳴人放送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讓孩子自由遊戲:《公園遊戲力》也是媽媽們的倡議故事 ft. 特公盟

圖/聯經出版提供、鳴人堂製圖
圖/聯經出版提供、鳴人堂製圖

(※ 文:許伯崧,鳴人堂編輯;來賓:特公盟阿汀、阿君)

「這不只是特色公園的故事,也是一群女性的故事。」2015年,一名地方媽媽因為住家附近的青年公園大溜滑梯被拆,打1999主動瞭解後,卻得到「依法行政,謝謝指教」的回覆,名目上公家機關聲稱是「為了孩子的安全」,但地方媽媽心中依然有許多疑惑與不滿。於是,挾著這股盛怒的氣勢下,媽媽開設了臉書社團「臺灣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下稱「特公盟」),有愈來愈多有同樣不解的家長們紛紛加入社團,自製文宣海報、發起連署,並在同年底為了孩子「遊戲」的權益站上街頭。

誰都沒想到,一個在爆怒下成立的臉書社團竟然號召了無數的家長,進而在2018年成立社團法人,這些地方的媽媽與爸爸們發現公園的遊戲地景不斷消失與演變,從磨石子的特色溜滑梯,變成一套又一套了無新意的「罐頭」遊具,官方說法是安全考量,來源依據是一條又一條的安全法規,即便一切於法有據,但為了符合國家標準,就要在倒洗澡水時把嬰兒也一起倒掉嗎?

於是,這群網友媽媽與爸爸擂鼓而鳴,除了發起連署,也開始研讀法規、請教幼教專業並進行培育、向景觀建築學者諮詢、翻譯外國文獻並親身造訪國外的「特色公園」。同時,他們在倡議過程中也多次與公部門近身接觸,從中又體會到公家機關的為難,行動策略也因應調整,從「搶救者」轉向「協力者」的角色,主動與地方里民長溝通,也積極向民代遊說,除了保留家長們自己的孩提記憶,更希望能為下一代創造珍貴的回憶。

而《公園遊戲力》便是承載這場社會運動記憶的書。或者,《公園遊戲力》說是此階段的「工作報告」,更像是特公盟成員阿汀所說的「一群女性的故事」——一群女性如何「讓孩子自由遊戲」(Let Children Free Play)的故事。但「遊戲」為什麼重要?「罐頭遊具」又為什麼不好呢?

「會玩」的孩子很重要

特公盟成員阿君解釋,罐頭遊具指的是低齡、低挑戰、特色單一、組建方式簡單、但容易讓孩子感到無聊設施。阿君問,「一組滑梯的罐頭遊具,你覺得孩子玩幾次就會膩呢?」但這樣的罐頭遊具先前卻如便利超商一般迅速於台灣各地公園開張,孩子在台北玩的罐頭遊具、到了高雄還是一樣熟悉。阿君認為,正由於其組建簡單、又符合安全標準,公部門更能以最低限度提供社區所需,因此在他們發起行動倡議前,這樣單一、重複且無聊的設施大量座落於公園一景,滿足不了孩子的遊戲需求,更遑論要豐富孩子成長的身心所需。

正因罐頭遊具滿足不了孩子需求,阿君說有些2、3歲的孩子因為容易玩膩,因此開發出不同的玩法,例如倒著滑、或在滑梯上玩鬼抓人,但是當一群年齡不一的孩子混在一起玩著時,當年齡大的孩子因為覺得罐頭遊具無聊有「自己的玩法」時,一邊9個月大孩子的媽媽會不會擔心?阿君說,這正是罐頭遊具看似提供了最低度的需求,但實際上並不能解決孩子遊戲的需求。

但遊戲為什麼重要?問阿汀「會玩」與「不會玩」間有什麼差別?阿汀以自己的經驗為例,童年時期她多是安安靜靜待在家裡讀書,或是走馬看花式的打卡行程,相較特公盟其他家長的「會玩」,她說自己曾因為「手腳不協調」跨不過路上的ㄇ型路阻而嚴重摔傷,看診醫師問到是不是小時候「沒有玩好」導致手眼不協調,無法運用自己的身體探索空間與環境,阿汀才赫然發覺「遊戲力」的重要。

阿汀說,遊戲之所以對孩童重要,在於透過遊戲的過程可以發展孩子的前庭覺與本體覺,建立與感知空間感與距離感,對於身心發展皆有正面助益。阿君補充,特公盟成員認為孩子愛玩也可以在遊戲中開發身體探索的能力,但他們擔心的是,隨著城市高度都會化後,可以遊戲的空間銳減、甚至水泥化。當巷弄停滿車,而公園也只有罐頭遊具時,如何讓孩子從遊戲中促進身心健康、培養解決問題與社交能力,就成為這群家長共同思考的議題。

「就連寵物公園都比給小孩玩的公園還有趣」,阿汀說,其實遊戲是動物的本能,而幼獸有的遊戲需求,人類亦同。她解釋,「遊戲」是一種複合的能力,不只是身體上的運動,也是心理上的涵容,例如在遊戲過程中受挫,孩童如何消化這樣的挫折情緒?同時遊戲中也涉及社交能力,學習如何與他人交往、合作與衝突的和解。

圖/聯經出版提供
圖/聯經出版提供

中產階級的煩惱?「遊戲權」屬於所有孩子

然而,若回溯特公盟的成立與特色公園的倡議,或有觀點認為,這是否僅是「都會區」「中產階級家長」的社會運動?特色公園僅限於都會區嗎?那鄉鎮地區的孩童的遊戲權益又該如何回應?

阿汀說,特色公園近年來逐漸開疆闢土,從都會區試做後成效斐然,許多非都會區如花蓮、屏東等也開始將特色公園的理念落實於政策中。阿君補充,事實上隨著台灣各地區的都會化程度提高,孩童缺乏遊戲空間已經是普遍性的問題。

此外,阿汀解釋,遊戲空間在歐美與紐西蘭、澳洲等國,性質上屬於社福設施,對弱勢家庭而言,他們未能負擔昂貴的親子館等入場門票,但遊戲空間回應了這樣的基本需求。而部分家庭功能不彰的孩子,也因課後家長的親職責任難以彰顯,但遊戲空間如同課後安親班,承接住了這樣的家庭。阿汀認為,特色公園的倡議行動不只是都會區中產階級媽媽們的小確幸,她自嘲如果有朝一日「特色公園」不過也只是你我家門外日常公園的普遍風景,那麼他們這群所謂「帶著珍珠項鏈的媽媽社運」也到了功成身退的一天了。

阿汀補充,遊戲空間所倡導的「遊戲力」,除了對自我身體的探索外,也希望能培養孩子的公民意識,如果孩子從小能夠參與社區公園遊戲設施的設計,與里長溝通、說出自己的需求,阿汀認為這樣的小孩長大後會是很優質的公民。

阿君說明,在《公園遊戲力》書中說明到,滑梯其實不只從上面滑下來,也可以從下面爬上去。她認為「滑梯怎麼玩」本來就應該視現場情境決定,人多與人少都有不同的玩法,但如果家長以指令的方式告誡孩子「滑梯不能爬上去」,這會剝奪孩子自主決定的可能,甚至進而讓孩子失去風險辨識與管理的能力。

阿君解釋,在遊戲場中孩子要怎麼玩,孩子在當下都會有自己對現場的解讀,當家長對孩子說你不可以這樣那樣玩,進而要求孩子只能怎麼玩時,他將無法累積經驗、學習風險管理的概念。「你不讓小孩自己決定決定他可以怎麼玩,卻又怪小孩為什麼過馬路不會看有沒有車」,阿君提醒,這樣孩子永遠學不會他長大後所需要的知識,「但我們又期待小孩一到18歲後就什麼都會。」

圖/聯經出版提供
圖/聯經出版提供

如何面對「很危險快下來!」的恐懼?

「爸媽最需要克服的是自己的恐懼」,阿君說當你把小孩顧的好好、不讓他嘗試、選擇、承擔結果,那他永遠無法學習判斷,甚至會以父母對小孩的方式反過來「風紀」父母。但爸媽要該如何克服自己對小孩受傷的恐懼?

阿汀說,她生第一胎的時候,確實也會對孩子受傷抱持著恐懼,隨著特公盟的運動與接觸到各種對風險容受程度不一的媽媽們,同時跟著一次次小孩的跌倒與受傷經驗中,慢慢地學會釋懷,「如果你把小孩放在泡泡紙中,小孩永遠學不會如何判斷風險」,阿汀說一旦如此,小孩也會潛移默化地「被弱化」。

阿汀以自身經驗指出,「當我看我小孩在遊戲時,雖然擔心他受傷,但我會把嘴巴閉緊」,她說之所以緊閉嘴巴是因為「言語」會傷人,當你跟小孩說「你爬不上去」「很危險快下來」「你這樣會死掉」時,小孩會漸漸地也認同自己爬不上去、辦不到、自己就是沒能力。阿汀說,當小孩想要冒險與挑戰,家長可以做的是與孩子討論、協商策略,協助他達成目標或與他學習如何進行風險控管,「你不必當聖人家長,但你可以當名『有助益』的陪伴者。」

而阿君則是另種型態的媽媽,她說自己對風險的容受程度較高,但她的孩子對風險的容受度與他不同,如在攀繩時會有所遲疑與保守,「我必須學著避免去催促孩子再爬高一點,或不斷他跟說『你可以的』」,阿君認為小孩有自己不同的發展歷程,家長要學習觀察小孩,「不能一味鼓勵,我們得學習慢慢來。」

面對孩子在遊戲過程中受傷的課題,阿汀說她也常告訴自己要學會平常心看待,但在風險管理的前端,特公盟依然還是會透過告示牌以及公眾教育提醒家長,如何玩才能盡興又放心。她提醒,如以溜滑梯為例,有些家長會顧忌滑梯太滑、坡度太陡、速度太快,因此會抱著小孩一起溜,但卻因為家長自身的重量導致速度更快,曾發生過家長抱小孩溜滑梯卻壓斷小孩腿的事件。阿汀說,儘管她們以倡議特色公園與遊戲力為訴求,但也必須照顧到不同進程中的家長需求,這些都是特公盟努力在滿足不同需求的嘗試。

阿汀說《公園遊戲力》從全台200多個特色公園中選出22個公園加以介紹,包含背後的故事以及設施如何好玩,但同時這22個公園背後也是一群女性的故事。她說,把這些故事寫出來,希望可以給予媽媽們一個典範,鼓勵女性不是當了媽媽後就「只能當個媽媽」,而是在親職與事業以外,依然可以當個稱職的公民,而這樣的典範更以做為孩子的表率。

圖/聯經出版提供
圖/聯經出版提供

▍本集節目討論

  • 爆走媽媽登場!特公盟的特色公園倡議行動
  • 罐頭遊具是什麼?標榜國家標準真的安全嗎?
  • 遊戲力如何影響孩子身心發展與社交能力?
  • 寵物公園都比你有趣!動物的遊戲需求人類也不例外
  • 讓孩子自己決定怎麼玩:從遊戲中學習風險管理
  • 克服對孩子受傷的恐懼!爸媽強心臟訓練手冊

▍收聽《鳴人放送》本集節目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