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粹電影的反思,我看《波斯語課》 | 曹郁美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納粹電影的反思,我看《波斯語課》

《真善美》劇照 圖/IMDb
《真善美》劇照 圖/IMDb

由國家人權委員會與駐台北以色列經濟文化辦事處(ISECO),共同舉辦的「猶太大屠殺專題攝影展」,於2021年12月8日在台北市監察院一樓梯廳側廊道展出。雖然攝影展已落幕,但本文想談談幾部跟德國納粹有關的電影。

那些與納粹有關的電影們

大約五十幾年前,有一部轟動的歌唱電影名為《真善美》(The Sound of Music),在劇情進入尾聲時,崔普一家人為了逃避納粹的追捕,翻山越嶺離開祖國奧地利,只因男主人得罪了納粹。

該片的時代背景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當時整個歐洲淪為戰場;其他地區,如身處亞洲的我們,也在中日戰爭的砲火中飽受蹂躪。

當時陶醉在《真善美》美妙歌聲中的觀眾,或許不太清楚德國與奧地利之間的關係?為何「納粹」令人聞之色變?

眾所皆知的「納粹黨」是德國獨裁者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於1933年至1945年所創建,其特色是實施極權主義、反猶太主義,並掀起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對猶太種族腥風血雨的屠殺,才短短十二年就為人類近代史烙下不可磨滅的傷痕。德、奧兩國為庇鄰、關係密切,自然成為電影鋪陳的重點。

由於納粹造成的創傷深重,故西方電影以此為題材者不可勝數,《真善美》反而稱不上是納粹電影。這些電影屢屢在影展得大獎,因為它們拍得壯烈感人,對於以影像保存歷史記憶、療傷止痛、向若干人物致敬等目的,貢獻卓著。不知德國人面對這些電影,心中作何感想?

在筆者所觀賞有關納粹題材的電影中,甚欣賞《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與《戰地琴人》(The Pianist),因為它們有史詩般的壯闊、對人性的善惡有深入刻畫,但不代表所有的納粹電影都如此悲傷。1997年由義大利導演羅貝托.貝尼尼(Roberto Benigni)自編自導自演的電影《美麗人生》(La vita è bella)、2019年的美國黑色喜劇片《兔嘲男孩》(Jojo Rabbit),都以創意見長。

《辛德勒名單》劇照。 圖/IMDb
《辛德勒名單》劇照。 圖/IMDb

為何獨鍾於《波斯語課》?

不過,我獨鍾2020年播映的《波斯語課》(Persischstunden),本片場景、情節及演員陣容都相對簡單,但其震撼力絕不遜於前人。其故事原型竟然來自德國作家沃夫岡.柯爾海斯的短篇小說《語言的發明》(Erfindung einer Sprache),它是真實故事並非作者虛構,可知德人對於過去罪愆並非假裝沒看見。

故事講述在1942年的二戰期間,一位猶太人被德軍逮補,正當面臨槍斃之際,他突然謊稱自己是波斯人而非猶太人,雖然因此躲過一劫,但德國軍官克勞斯卻要求他教自己波斯語,開始了他倆這段既驚悚又奇妙的學習之旅,這便是片名《波斯語課》的由來。

這位為求生存而說了漫天大謊的猶太人,一句波斯語都不懂,如何通過重重考驗?關鍵在於名冊上2,840名猶太同胞的名字。這位「草包老師」便用這些名字編造一連串的波斯語單字,教會了魔王般的德國軍官,一路瞞天過海讓人心情緊繃,是典型的笑中有淚類型。

不過觀眾一定要看懂這個關鍵:他以2,840名猶太同胞的名字編造波斯語,若是沒弄清楚,片尾這位小人物以吟詩般的韻調背誦同胞名字,就落入五里霧中了。

《波斯語課》劇照。 圖/IMDb
《波斯語課》劇照。 圖/IMDb

在小說的寫作技巧中有所謂的「全知觀點」,意思是敘事者彷彿上帝一般全知全能,可以自由進入任何角色的意識,去描寫這名角色的經歷見聞、對白行動。

對寫作者而言(尤其是長篇小說),「全知觀點」較易掌握,讀者也容易閱讀。

不過敘事觀點也不是不可以轉換,有時全知,有時進入第三人稱,還插入第一人稱觀點(如日記體裁)。切換得宜能讓讀者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更能享受閱讀樂趣。

在本片中扮演上帝角色、全知觀點的便是觀眾。我們明明知道「他騙他」、「他被他騙」,但忍不住要站在騙子這一方,原因是若有閃失此人可就被納粹軍官(受騙者)一槍斃命。觀眾要如何能不替他捏把汗,內心「暗助」他一步步前進?於是觀眾陷入矛盾心情——騙子值得同情,反而期望受騙者遭遇厄難。這不就是本片緊張、有趣之處嗎?

然而,這麼好的一部電影為何沒得獎?原來本片是由俄羅斯、德國、白俄羅斯(簡稱「白俄」)合拍而成,導演瓦迪姆.佩爾曼(Vadim Perelman)為烏克蘭裔美籍人,全片雖多在白俄境內取景,完成之後也以白俄名義參加第93屆奧斯卡金像獎評選。然而主辦單位認為本片大多演職人員並非來自該國家,片中也無白俄語言,於是取消了本片的參選資格。

回過頭來看,本片是描述一位猶太犯人教德國軍官說波斯語的故事,然而整部電影卻由俄國人執行完成,讓人不禁讚嘆:電影藝術無國界、歷史傷痕需要眾人一起來彌補。

《波斯語課》劇照。 圖/IMDb
《波斯語課》劇照。 圖/IMDb

電影創作告訴世人歷史教訓不能忘記

喪盡天良的屠殺事件全世界所在多有,以柬埔寨的波布政權為例,這位最高領導人被稱為「布魔」,其酷烈手段被歷史學家稱為「紅色高棉大屠殺」,但那僅限於該國境內並未波及其他地區。德國納粹的希特勒則不然,他掀起了全世界的戰事,數年之間橫屍遍野血流成河,難怪電影人總不忘取材於此,以影像作紀錄。

在「猶太大屠殺專題攝影展」上,以色列駐台辦事處代表柯思畢表示,現在約有十九萬大屠殺的倖存者仍住在以色列,他們的生命正在老去、消逝。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些慘痛的歷史教訓我們怎能不銘記在心?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