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二十年的香港何去何從?思索《時代革命》與《梅艷芳》現象
不久前有兩部電影大出風頭,香港再度受到矚目,那就是周冠威執導的《時代革命》、梁樂民編導的《梅艷芳》。一部是嚴肅、榮獲金馬58的最佳紀錄片;另一部則是已逝紅星的傳記電影。二者看似不相干,卻牽動香港人脆弱的心靈。
說「脆弱」一點也不錯,自1997年香港主權自英國手上移交中國,俗稱「九七回歸」,當年甚至還有旅美華裔作曲家譚盾創作了〈1997天地人交響曲〉以為誌慶。然而,回歸二十餘年,我們卻看到港人的笑容逐漸消失。
時代革命、梅艷芳與香港
歷經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2008年的全球金融風暴,許多國家經濟衰退,中國反而自風暴脫身、壯大了起來。2008年中國發生毒奶粉事件,中國大陸民眾紛紛湧入香港地區大量採購奶粉,導致香港本地的嬰兒反倒沒奶粉喝。再加上這兩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港中距離那樣近,難免受到波及,一樁樁事件都成了港人的心頭之痛。
在過去兩年,由中國中央政府主導,並由港府制定的《2019年逃犯及刑事事宜相互法律協助法例(修訂)條例草案》(又稱《送中條例》),讓香港人走上街頭抗議,卻遭到優勢警力的強力鎮壓,最後以致催生《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又稱《港區國安法》),使得香港因此不安動盪了兩年。
《時代革命》即是周冠威深有所感而拍成的紀錄片。當本片於2021年的金馬58獲得最佳紀錄片時,港人紛紛在網上留言,感謝台灣的雪中送炭。美國雜誌《綜藝》(Variety)亦說:「台灣這項決定雖然可能激怒北京,但卻是個勇敢的、無畏的決定。」
接下來我們談談流行藝人的傳記電影《梅艷芳》。主人翁梅艷芳(1963-2003)人稱「梅姑」,她已病逝那麼久,為何港人還如此懷念她?又為何這部電影在香港票房大滿貫?
梅姑四歲半就被媽媽逼迫出來走唱,在學校裡被譏為「歌女」飽受欺凌,只得在中一(台灣的國一)那年輟學。沒想到日後她大紅大紫,這個故事是不是深具勵志典範?
她一生推動慈善公益無數,例如「梅艷芳『四海一心』慈善基金」一直都在運作;瑪麗醫院接受她的資助而成立「梅艷芳骨科手術室」;又捐贈百萬興建「東華三院護老中心」,更別說其他的義演、義唱了。種種善行都是關懷弱勢、將心比心的表現。她身後被譽為「香港的女兒」並豎立銅像以資紀念,是繼李小龍之後,香港星光大道豎立的第二座人物銅像。尤其是她已拿到加拿大的居留權,卻始終要留在香江這塊土地上,難怪港人要感佩。
她在電影事業的表現突出,曾有人用「霞玉芳紅」(林青霞、張曼玉、梅艷芳、鍾楚紅)來形容那個時代香港最具代表的女演員。尤其是張國榮的殞落,《胭脂扣》的男女主角在同一年遠去,更令人唏噓。
1989年爆發了北京天安門事件,香港人有了「黃雀行動」,旨在營救自中國逃出的民運人士。梅姑一方面出錢出力,一方面婉拒關錦鵬邀約演出《阮玲玉》,只因該電影要到中國出外景,她不願意參與。
如果今天梅姑健在,遇到這幾年香港人「和理非」(和平、理性、非暴力)的抗爭行動,她會不會也站出來,走在最前線?
我們似乎可以引用媒體人唐浩所做的結論,他認為梅艷芳是八、九〇年代香港的精神象徵:自由、人權、法治、勇氣,這是珍貴的普世價值,反映在《梅艷芳》票房的熱賣上。
港人的離散:何處為家?
最後我要談我的學生——由香港來台讀大學的年輕人。我相信台灣的大學或多或少都有一個現象:今年的港生暴增,為什麼?
香港在經過這兩年的動盪,開始出現一波波的移民潮,經濟能力強者多前往英美紐澳等歐美國家,尤其是港人普遍英語能力佳,較容易溝通。當然,台灣亦是他們移民的選項之一,原因在於地域文化與生活習慣原本就相近,也因此容易適應,購屋、創業、生活費用相對沒那麼高,連文字書寫都是中文正體字。
然而我又發現,我有幾位香港學生卻是家境清寒令你不忍:有人籌不出學費、有人得打工(舉凡補習班教英文、餐廳端盤子等,然而在目前疫情之下,打工機會並不順利)以支撐自己的生活所需;還有人一天僅能花費新台幣兩百元(包括三餐、交通、購書、娛樂等)左右,因為家中食指浩繁,已無暇顧及他。於是我為他們向親朋好友募款,讓他們專心讀書,毋須為錢發愁。
香港號稱東方之珠,站在維多利亞港邊或太平山頂俯跳,可謂美景無限。又有影視文化熠熠紅星,以及先進的金融環境、建築與設施,是公認的國際化、迷人的城市。然而在光鮮亮麗的外表之下,眾人不知的是,它也有貧富差距、也有一般人看不見的各種社會問題。
最後,據悉今年聖誕節有一個由在台港人舉辦,名為「淡水香港聖誕市集」的活動,他們在網路上寫下了活動緣起:
近年來,不少香港人選擇到台灣定居或升學。當中我們港人會享用到台灣社會的公共資源,例如大學獎學金、住宿津貼或健保福利等等,正所謂「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作為在台香港人,我們亦要負起社會責任,回饋台灣社會。
設身處地地想,誰願意離鄉背井到一個陌生環境?他們終究期盼回到原生之地。在寓居台灣之時,他們願意施予回饋,我們自當敞開胸懷表示歡迎。這不就是互助互利、榮辱與共的表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