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貓/《佔領立法會》:在爭論與衝擊之中,抗爭者選擇齊上齊落 |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橘貓/《佔領立法會》:在爭論與衝擊之中,抗爭者選擇齊上齊落

《佔領立法會》劇照。 圖/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佔領立法會》劇照。 圖/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2020年,香港紀錄片佔領立法會》入圍第57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並於金馬影展期間於進行國際首映;據聞,放映現場,有觀眾大聲以粵語喊出「光復香港,時代革命」口號,場面頓時在激情中有沉重。不僅是《佔領立法會》,近年香港社運紀錄片在台放映,時常有在台港人前來觀賞,映後座談、交流席間,透過眼前的香港觀眾,每每感到銀幕上的震撼與衝擊會跨越空間,實與身處台灣的觀者無比接近。

不僅限於新聞報導的事實陳述價值,紀錄片能透過紀錄片工作者的組織與觀點,告訴觀者:紀錄的當下,身處其中的參與者正在面臨怎麼樣的現實?而我們從未如此急迫地需要得知這個資訊。

從爭論到「齊上齊落」

《佔領立法會》由名為「香港紀錄片工作者」的匿名紀錄片工作者拍攝、製作。紀錄2019年7月1日,香港主權移交22週年,示威者佔領立法會的全程經過。從抗爭者稍早爭論行動應該如何升級、到實際衝撞立法會玻璃、佔領議會,直到最後撤離,本片以一天的時間跨度剪輯素材,將現場之影像組織成作品。

透過紀錄片工作者的視界,我們首先能注意到的是,《佔領立法會》不簡單將香港抗爭者視為一個單面向的整體,而更願意將焦點放在抗爭者內部的爭論過程。對於過程的重視,效果不在分裂,或是將抗爭者拆成不同的立場與派系,而是透過重現爭論,讓觀者在群情激憤的影像中發現,方向產生轉變時,空氣中的氛圍會是甚麼模樣。

勇武派抗爭者對於「和理非」表現出不耐,也主張升級行動有不應計後果的急迫性;反之,和平抗爭者則對於衝突升級的抗爭路線表現出懷疑,從動機到結果皆然。不同的選擇與態度,背後反映共通的絕望與焦躁,紀錄片工作者展現運動內部的複雜性,便能回過頭重新確認這個氛圍。

在主題選擇上,比起「香港紀錄片工作者」後續另一部更受讚譽與肯定,紀錄事件也更為關鍵的《理大圍城》,《佔領立法會》保存更多「行動開始之前的爭論」。在片長僅約45分鐘的篇幅中,紀錄片的敘事焦點快捷地緊抓抗爭者彼此間的矛盾,到中後段,佔領行動被定位成「暴動」之後,抗爭者如何堅持「齊上齊落」。

「香港紀錄片工作者」曾經在訪談中提及,「佔領立法會」事件對於香港「反送中運動」產生重要影響,啟發「和勇不分」、「齊上齊落」等信念。吸引紀錄片工作者將攝影機對準勇武派抗爭者的原因,來自這些抗爭者的行動不受主流所讚揚,但他們在運動中卻仍扮演積極的角色。

同樣的關注,亦能在台灣導演江偉華2018年作品《街頭》中看見,江偉華關注太陽花學運當中相對激進的抗爭路線,當時衝撞行政院的抗爭者,如何看待媒體將聚光燈焦點照在立法院議場中的政治明星身上,議場內外的路線衝突,最後重新讓觀者能夠辨識出2014年「太陽花運動」當下,被主流媒體簡單視為一個整體的運動抗爭者,底下實是各有暗湧,而這種對複雜性的陳述,能重新讓我們對於當下身處的政治環境擁有更多理解。

在《佔領立法會》中呈現的抗爭,自然與太陽花運動有別,卻同樣在不同路線的辨別中,敏銳地抓住抗爭者當下的焦慮:組織未全、判斷不同,卻努力地需要摸著共同目標相互扶持。

《佔領立法會》劇照。 圖/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佔領立法會》劇照。 圖/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佔領立法會》劇照。 圖/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佔領立法會》劇照。 圖/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跨越銀幕的衝擊、驚惶和絕望

另一份需要強調的特點,在於《佔領立法會》的紀錄影像擁有保存現場感官的強烈張力。本片中,影像不只是純粹向觀者敘述眼前發生何事,我們從手持攝影的晃動與反應,亦能辨別「手持攝影機的紀錄者」在現場當中的感官經驗與臨場判斷。

儘管拍攝影像的記者身分能保護紀錄片工作者不被視為攻擊對象,然而,當影片尾段警方清場行動開始,高強度的衝突在街頭發生,對於一個未親臨的觀眾而言,此時便能辨別出影片前段和平抗爭者對於衝擊的驚惶,「衝擊之後便是後果」的後果,在影片後段以高強度的警方壓迫與催淚彈攻擊,反饋到觀者眼前。

《佔領立法會》在壓縮的時間中,先是向觀者展現氛圍中的絕望,又在後半段迅速地自證命題:所有絕望都非空穴來風。

紀錄片工作者在街道上的奔跑、武裝警察敲擊地面並投擲催淚彈的壓迫感,還有最後一顆長鏡頭中,拍攝者回到議場,在離開衝突環境的一瞬間,展現出時間重新開始被感知的體感。《佔領立法會》對於「無法預知的未來」、「無法倒退的時間」,呈現出獨屬於現場抗爭者能感受到的現實,每一個判斷的後果在當下都無法得知,這個來自現場的感受,便是紀錄片能保存的珍貴存在。

《佔領立法會》劇照。 圖/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佔領立法會》劇照。 圖/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佔領立法會》劇照。 圖/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佔領立法會》劇照。 圖/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此刻在台灣看《佔領立法會》

最後,儘管我們常習慣在談論作品時只談論作品本身,但當「香港國安法」通過後,由「影意志」代理發行的《理大圍城》、《佔領立法會》兩片作品,在香港的放映計畫不斷地因為各種因素取消。在這個當下,我想回到開頭的敘述,指出台灣能夠不受干擾地放映這兩部紀錄片作品,不僅是我們得以自喜的珍貴自由,也應視為是繼續提供影像能被觀看的重要價值。

我曾耳聞與親見許多年輕台灣觀眾在電影院觀看《街頭》佔領行政院一段影像時,出現劇烈的情緒反應;也記得在同為「影意志」發行之《地厚天高》的台灣映後現場,看見香港觀眾站起身,發出情緒激動的哭喊。我想把這些人在我腦海中刻印的身影,藉此記敘於這篇文字中。

我不能確定觀看影像對於未來的影響,但它或許能在不同時間、不同程度地幫助觀眾重新理解過去曾發生的故事──那些曾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故事,還有那些曾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故事。

(※ 第12屆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將於4月30日至5月9日在台北新光影城、光點華山電影館、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盛大展映,完整資訊詳參放映場次表。)

  • 文:橘貓,本名蔡曉松,1995年生,電影文字工作者。曾任第二屆金馬影展亞洲電影觀察團成員。現為台灣影評人協會成員。
  • 更多TIDF:FBIGWeb

▲ 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即將開展!(點圖前往)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