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陳柏樺/「粉紅色的毛澤東」:一張百元紙鈔如何洞見當代中國?
貨幣並不從自己的組成材料中獲得其價值,而是從作為君主的形象或標記的形式中獲得其價值。
——米歇爾.傅柯(法國哲學家和思想史學家)
「傳統紀錄片」的功能可以是記錄、保存、揭露社會現象與人類的記憶,世界上的第一次影像紀錄也是從紀實影像開始,百年過後的紀錄片已經進化、發展出許多新模式,早已不再受限於拍下畫面、配上抒情旁白與音樂的唯一形式。
至於「非傳統紀錄片」從美學到內涵都遠離傳統紀錄片法則,在歐美早有超過半百年以上的嘗試,而在21世紀後,更是在亞洲與世界各地,有更多作品拍出相當精彩的實驗精神與最後結果。
美國影評家和理論家比爾.尼科爾斯(Bill Nichols)認為,紀錄片的定義會隨時間的演進而有所改變。從每兩年舉辦一次的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看來,每屆都有許多不同的創意作品,常見的有——散文紀錄片(Essay Film)與戲劇紀錄片(dramadoc)1——另外,還有許多超越傳統紀錄片功能,也有打破傳統紀錄片框架的形式,這些作品都在挑戰觀眾對紀錄片的印象,讓我們不得不去思考,到底什麼是紀錄片?
百元人民幣的秘密:粉紅毛主席
我在今年試片中看到許多令人興奮的作品,其中一部就是在「敬!華語獨立紀錄片」單元,也同時入圍「亞洲視野競賽」的散文紀錄片Pink Mao2。本片可以說是一部田野紀錄片,有如把一場研調過程整理出一張接著一張的簡報,有些可能是結論,有些可能是反問。
主題從中國人民幣一百元鈔票的顏色做為出發點,從中延伸再延伸到背後隱藏的事實與文化上的感知。我很佩服本片能從一張鈔票一路連結到歷史、政治、藝術、商業、意識、心理、性別等領域,雖然只是紀錄短片,但是內容豐富,提出許多值得思考的觀點。
本片基本從百元紙鈔的兩條線索往下發展,一是印在鈔票上的前中國共產黨主席「毛澤東」,另一就是令人疑惑的「粉紅色」(或紅色)。從一張鈔票分割出兩條探索的路線,有時各自獨立尋找有力的證據,有時平行並巧妙地牽引出令人意外的交叉關係。
當導演發現一個論點,她便會往下延伸,找到具有說服力的證據,觀眾在片中可發現1999年是很重要的關鍵點,因為那一年,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前就開始使用第五套人民幣,也把過去曾經印上中國人民或多位領導人在一起的版本,將所有面額紙鈔改為毛澤東的單獨肖像。
這個改變看似沒什麼大不了,卻有不可思議的多重可能性,因為一張鈔票的改變卻是把「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的共產理念,轉向更個體的思潮!
Pink Mao叩問如何「重建事實」
目前居住在德國柏林的導演兼藝術家唐菡,在片中某一段結論說出「即使沒有紅色,我們也能看到紅色」,這句話其實相當有意思。從中國文化的刻板印象中,紅色在五行學到《三國演義》,紅色象徵著正面、陽剛與英雄主義的意涵。而當這張鈔票的真實顏色是粉紅色,卻可以從古至今,乃至於未來做出一套歷史追溯,不管粉紅色是用來強調或削弱政治上的影響,片中已找出多樣化的理論與證據。
從文化大革命到當代的消費主義,接著提問到將來的可能性,紅色與毛澤東的影響力會在數位時代有什麼樣的改變?身處於鈔票已不是唯一的交易工具,或在沒有物理鈔票的時代,紅色、毛澤東、共產主義的走向又會是如何?
按照英國紀錄片之父格里爾生(John Grierson)對真實事物(的影像紀錄)的創意性處理理念,Pink Mao的確涵蓋一部紀錄片該擁有的元素,如:看法(Views)、觀點(Perspectives)、論點(Arguments)、意見(Voices)與詮釋(Interpretations)。
不管創作者的背後有什麼私心、主觀、陰謀或目的,紀錄片本身不僅是用來再現「真正的真實」,而是「重建事實」表達導演的個人意識、動機或想表達的人事物,為了捕抓紀錄片中的外在(社會、歷史)與內在(心靈、經驗)的詮釋。
雖然有一些論點似乎超出主題該探討的範圍,但其實片中的所有延伸探討,都還是扣在一開始從顏色為出發點的主軸。我覺得這是一部從非常有趣的設定出發的紀錄片,如果帶著討厭紅色共產黨的心態,或許看到的可能是各種政宣陰謀論的背後思想,不過反之,它卻也是一部精彩的散文紀錄片。
(※ 第13屆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將於2022年5月6日至5月15日在國家影視聽中心、台北京站威秀影城、光點華山電影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盛大展映,完整資訊詳參放映場次表。)
- 戲劇紀錄片(drama documentary 或 dramadoc)因為有重現曾經發生過的真實,所以不被認為是虛構的劇情片(fiction film)。
- 因導演指定不翻譯,所以Pink Mao就是原文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