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紀庠/《金門留念》:三個小人物,貫穿一甲子風起雲湧的島嶼歷史 |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張紀庠/《金門留念》:三個小人物,貫穿一甲子風起雲湧的島嶼歷史

《金門留念》劇照。 圖/TIDF提供
《金門留念》劇照。 圖/TIDF提供

隨著數位拍攝技術的進步、串流平台的彼此競爭,現代人已經有這輩子可能都看不完的影片、數不清並且持續新增的片單,不斷刺激著我們的感官,但感官與好奇心總有疲乏的一天,每當這種疲乏感產生時,我總會想重新看部紀錄片來回歸初心。

對我來說,紀錄片彷彿有一種無法定義的魔力,總能在眾多劇情片與其他片型中披荊斬棘,德國知名導演荷索(Werner Herzog)從入行以來就已經多次示範如何用極低的成本拍攝出震撼人心的作品,例如,《凝視深淵》(Into the Abyss, 2011)就僅僅是拿著鏡頭對著死刑執行者、家屬、死刑犯,就衝擊無數觀者對死亡的認知,很多時候低成本拍出來的作品傳遞出的真實更是比高畫質、特效的劇情片還要強烈數倍之多。

TIDF自2014年以來就拋出了「再見.真實」的核心主題,紀錄片的力道同時可以讓觀者「再一次」感受到真實,也可能因為紀錄片的真實超越了觀眾認知的極限,產生「不真實」的體驗。

這次我特別想提及電影是今年TIDF世界首映的開幕片,洪淳修導演暌違七年的力作《金門留念》。雖然沒有實際訪問導演,但完全可以想像在這七年的時間裡導演在金門訪問、拍攝多少素材,但到最後他卻把整部紀錄片濃縮成三個居住在金門的居民,卻又從這三名受訪者映照出一甲子的金門時代。

《金門留念》劇照。 圖/TIDF提供
《金門留念》劇照。 圖/TIDF提供

旁觀、參與、對立:三位金門居民繪成一幅歷史壁畫

導演洪淳修從過往拍攝的紀錄片《刪海經》(2014)以來,就擅長使用歷史場景、人物訪談來傳遞當代政治的隱喻與思潮,《金門留念》同樣也是如此。從第一名受訪的敘事者攝影師李國明按下快門的瞬間,回到了民國47年的八二三炮戰。

那個年代還沒有數位相機、社交媒體,攝影館拍攝的照片抓住當時來到這座島嶼一面面生澀的軍旅臉孔,我從來沒有想過從一張照片的打扮、姿勢、明星、背景、到裁切特效、全身半身能考究出這麼多東西,原來單單是一張張老舊的照片可以映照一個時代,而這個照相館宛如記錄金門整個60年代的見證人。

《金門留念》劇照。 圖/TIDF提供
《金門留念》劇照。 圖/TIDF提供

在李國明的照相館中,導演秀了一手今昔不同的對比,舊地重訪的影中人串連起了第二名受訪者黃善勇,黃善勇作為苗栗人,因為出身背景熱血從軍,成為一名軍官,輾轉的與金門結下了不解之緣,他用過來人的角度敘說身在歷史、政治風暴中的身不由己,他對蔣經國又愛又恨,軍旅生活影響了他一生,就連退伍後都作著阿兵哥的便當生意。

第三名採訪者出場前,導演藉由精湛的轉場蒙太奇,迅速的導播新聞影片佐以時代的飛速的前進,一路從動員戡亂開始到結束,金馬撤軍又到了1997年的金門裁軍,過往的口號、石碑猶在牆上,但一切早已物是人非。然後石成梅一身軍裝登場,接著我們才發現她是來自四川的大陸新娘,從她口中我們片面地知道來自對岸一方的觀點,對她來說什麼政治氛圍,都已經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她在金門建立的家庭與她的小孩。

《金門留念》劇照。 圖/TIDF提供
《金門留念》劇照。 圖/TIDF提供

以古鑑今,以金門歷史反思台灣的未來

就如前文所說,導演在這麼多訪談中精選了這三名受訪者貫穿全片,其實別具意義,這三名受訪者分別代表了旁觀者、參與者、對立者,而且這三人的職業又特別的符合紀錄片「真實與虛假」的本質,攝影師拍照修圖記錄,凝聚了一個時代的縮影,而軍人用自己的生命走過、參與了金門的一切,至於對立者成為一個演練攻打自己國家的「女僱員」,當我們把宏觀的歷史拉開來看,實在有太多魔幻寫實的時刻。

除去上述三位受訪者,《金門留念》同樣拍了大量的空景、地方小民的素材,每個人都不疾不徐地講著當兵的大小事,往事如煙,戰事已逝,大地一片和樂融融。這些口中的事件都已成為歷史課本上的一行字、考題上的一個答案,但這些看起來如沙粒般渺小的往事,在發生的當下又是怎麼重擊著每個家庭,多少男孩在三年的外島兵期遭遇兵變、多少家庭因為兒子外派而永別?更別提如果兩岸真的擦槍走火所造成的悲劇。

《金門留念》劇照。 圖/TIDF提供
《金門留念》劇照。 圖/TIDF提供

最近俄烏戰爭讓台海衝突、徵兵、兵期等議題再次浮上檯面,我強烈建議所有在網路上振筆疾書、口沫橫飛的政客、憤青、軍人以及所有的台灣人都應該看這部紀錄片,聽聽這些受訪者的觀點,感受一下這座島上的居民、軍人、甚至是來自對岸人民的看法。了解這些曾經死忠抗共的軍人,是如何因為政治遭受拋棄,不管你有沒有認識金門、外島的居民,這部紀錄片都呈現出一個客觀事實。

當然所有的客觀,都是導演主觀挑選素材,刪減、拼湊而出現的結果,但我仍敬佩導演可以從這麼多的素材中選擇為一座島嶼、時代發聲的態度,畢竟,他大可以選擇一個政黨為此大力發聲。

說實話,整部紀錄片的英文片名「Remember Me」早漏了底,導演想幫這些曾在這座島嶼,經歷過這些事件的人們發聲,你是否記得我?長江後浪推前浪,追求的功名、理念、愛情、政治隨著時間消逝,唯有已經發生的事物無從改變。

(※ 第13屆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於2022年5月6日至5月15日在國家影視聽中心、台北京站威秀影城、光點華山電影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盛大展映,完整資訊詳參放映場次表。)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