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公費,十年醫奴?延長下鄉年限不是偏鄉缺醫的解方 | 劉潤謙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十年公費,十年醫奴?延長下鄉年限不是偏鄉缺醫的解方

偏鄉醫療能量不足,是政府長期以來無法解決的難題,也是偏鄉居民心中的痛。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偏鄉醫療能量不足,是政府長期以來無法解決的難題,也是偏鄉居民心中的痛。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台灣近年來因為完善又便宜的醫療體系,屢受世界各國稱讚,但偏鄉醫療能量不足,卻是政府長期以來無法解決的難題,也是偏鄉居民心中的痛。

近來,政府有意設立「十年期」公費生,以解決偏鄉醫師人力不足問題。筆者為衛生福利部精神科公費生,於澎湖下鄉服務,還完公費後又自願留任兩年,深知偏鄉醫療之困難,我認為此項政策不能完全解決偏鄉的缺醫問題。

補足人力卻不一定符合需求

過去政府早有公費生制度,在受完專科醫師訓練後,需下鄉服務1~4年不等,本希望下鄉公費生能於下鄉年限完畢後,因醫病關係的建立及喜愛鄉下好山好水等理由,繼續留任服務鄉里,但結果往往事與願違。

事實上,多數公費生於服務年限到期後,就轉往都市服務,造成偏鄉醫師依然不足,而且因為每年下鄉之公費生科別不同,新來的公費生不一定能承接原本公費生的病患,同時也不一定符合當地需求之科別(如澎湖需要神經外科,但可能今年下鄉之醫師沒有神經外科),而醫療行為常常需團隊進行,不斷更換科別,也難以形成一個運作良好的醫療團隊。

此外,對醫院而言,因為公費生來來去去,以公家機關採購流程,新醫師申請新器械到進貨,剛好服務完畢離開,新公費生若非同一科別,器械就可能數年沒人使用,形成資源浪費,醫院也不敢投資。

在考量上述舊制公費生的缺點後,檢視目前政府擬設的公費新制,將下鄉服務年限延長為十年,希望解決偏鄉醫師不足問題,表面上看起來確實能補足偏鄉醫師「人力」,卻不一定能滿足偏鄉民眾的「需求」。

公費生在受完專科醫師訓練後,需下鄉服務1~4年不等。圖為花蓮重光部落下山就醫。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公費生在受完專科醫師訓練後,需下鄉服務1~4年不等。圖為花蓮重光部落下山就醫。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缺人以外,偏鄉醫療技術難提昇

台灣偏鄉醫療面臨的問題分成兩類,第一種較少,在某些山區及離島,方圓數十公里,完全沒有醫師,這時只要有一個家醫科或是一般內科常駐於衛生所,就可以解決大部份人的問題。在這些地區,十年制公費生或可發揮功能。

然而,對大多數偏鄉地區居民來說,其所面臨的醫療問題卻屬第二種:不是沒有醫師,而是沒有某些科別的醫師。

以筆者下鄉之澎湖為例,澎湖並不缺醫師,甚至馬公市曾為全國診所密度之冠,但鄉親仍不滿意,因為只要碰到當地沒有的科別,開個刀就要坐飛機前往台灣本島,開完刀後要定期回診,也得坐飛機,舟車勞頓,當然會有民怨。但如果強迫一個外科系專科醫師在澎湖服務十年,雖能補足專科缺口,卻可能產生另一個問題,就是技術的退化。

筆者服務時曾與另一名大腸直腸科公費生討論,以國內癌症第一名的大腸癌為例,澎湖一個月僅約診斷出一個新案,所以大概3~4個月到才開一台大腸癌,大家應該都明白,外科醫師手術的純熟,必須透過不斷的練習才能精進。

當一名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好幾個月才開一台大腸癌,幾年以後,技術勢必退化,造成醫療品質下降。另外,公費生所選科別,也不一定符合當地實際需求,強迫一個醫師選擇毫無興趣或是天分的科別,例如一個手不巧的人選外科、或是一個木訥的人選精神科,絕對是一場災難。

凌天航空AW169直升機,投入澎湖與馬祖的緊急醫療後送服務。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凌天航空AW169直升機,投入澎湖與馬祖的緊急醫療後送服務。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綁約十年難解偏鄉缺醫問題

台灣醫師人力其實足夠,但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最好的方式應該是建立偏鄉與國內大醫院合作關係,一方面提供誘因,以輪調的方式,派遣醫師支援偏鄉,每次支援半年或一年,科別視當地需求而定,可彈性調整。如此,既可以滿足特殊科別需求,又不至於造成醫師因為長期疏於練習,技術退化。目前雖已有相關制度,如「醫中計畫」由醫學中心派遣醫師支援偏鄉離島,但名額有限,無法完全滿足,應擴大實施。

另一方面,對於某些醫療缺乏區,提供補助保障收入,定期派遣特定科別醫師前往偏鄉巡診,對於有意願在偏鄉服務的醫師及偏鄉醫院,絕對要給予大力支持及補助,不能像台灣本島醫院一樣,讓其自負盈虧、自生自滅,那絕對是無法維持的。

最後,需與偏鄉民眾溝通一個觀念,長期看同一個醫師,確實比較有信任感,醫病關係較好建立,但是如果當地沒有足夠之個案讓醫師維持技術,反而對地區醫療能力的提升是沒有幫助的,應接受以輪調方式讓醫師不斷流動,而非要求醫師長期經營。

偏鄉醫療不足是一個複雜的難題,不是創造出一個不平等條約,強迫醫師賣身十年就能處理,需多管齊下,保持彈性,方能滿足台灣目前偏鄉醫療的需求。

台灣醫師人力其實足夠,但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最好的方式應該是建立偏鄉與國內大醫院合作關係。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台灣醫師人力其實足夠,但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最好的方式應該是建立偏鄉與國內大醫院合作關係。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