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壓力下的三百年神岡古圳,凸顯台中市府文資維護的輕率 | 陳建融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開發壓力下的三百年神岡古圳,凸顯台中市府文資維護的輕率

台中神岡區圳前路為豐洲科技園區往來國道四號的主要道路,但路幅狹小,會車不易,中市府計畫將道路拓寬。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台中神岡區圳前路為豐洲科技園區往來國道四號的主要道路,但路幅狹小,會車不易,中市府計畫將道路拓寬。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在《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公約》裡,「文化景觀」代表著人類與自然結合之作,意指自然環境與人類生活互動後所產生的結果。台灣在2005年將文化景觀納入成為新的文化資產類型,嘗試擴大文資所指涉的範圍,從單一建築物走向更大的整體性。

至今台中共登錄有七處文化景觀,其中屬於水利設施者就有三處。然而,因《文資法》內對於文化景觀之規範強度,不如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及聚落建築群等,故文化景觀的維持、管理,甚至遇到開發工程進行時,有欠缺監督完整性的疑慮。

目前這個問題,正在台中神岡區的文化景觀「神岡浮圳」活生生上演。

神岡圳前路拓寬爭議

早在2014年以前,台中市府以拓寬豐洲科技園區聯外道路的施工計畫為名,打算填平改道仍在利用的浮圳和徵收鄰圳土地,欲將特定農業區內原不到六公尺寬的產業道路——圳前路(又名浮圳路),開闢成12公尺寬的路幅。美其名是改善連接國道四號交流道的交通安全性與便利性,實則避談沿途違法農地工廠的問題,以及忽視此路長年以來禁行砂石車、聯結車,卻未見強力執法等實情。

政府此舉,意圖將上下班時段堵塞的車流,怪罪到不夠寬的「產業道路」,還納入增進豐洲科技園區便捷度等藉口,為農地上長出違法的工廠、農舍帶來行車問題解套。當年的爭議猶在於計畫拓寬的浮圳南岸土地,牽涉較多私有民宅,徵收複雜,若改往北面拓,對浮圳影響相對有限,民宅亦較少,但北面多是違章工廠所在,使得這段預計斥資超過二億,拓寬1.6公里的道路規劃內情顯得更不單純。

雖然地方反彈聲浪不斷,不過根據客家電視《村民大會》節目民眾透露,2014年7月,主責此案、時任建設局總工程司的陳大田與建設局長、某立委已私下拜會負責管理水利設施的台中市農田水利會,一切都「喬好」,開發的箭早架在弦上。然而同一時間,在地自救會、文史專家和環保團體共同商討如何搶救有著上百年歷史,灌溉廣袤神岡土地的浮圳。

神岡圳前路(浮圳路)禁行砂石車、聯結車的交通標誌。 圖/取自Google Maps
神岡圳前路(浮圳路)禁行砂石車、聯結車的交通標誌。 圖/取自Google Maps

三百年歷史浮圳,見證地方開拓史

浮圳,顧名思義是條「浮」起來的水圳,是屬於葫蘆墩圳的一部份。浮圳自圳頭五大汴分流,因位處在河階地形上,所以是由人工夯土填高地勢,修築一條堅固的土堤,再於土堤上開鑿水圳,故圳水比農田高出至少一公尺,遠望猶如浮在田上,是以稱作「浮圳」。

浮圳東高西低,從上游較寬的圳道匯集流水,愈往下游圳道愈窄,有效提高水的位能,讓灌溉功能普及於周遭壤土。浮圳終點的地方名為「圳堵」,圳水至此轉彎,繼續往南方奔流。專家研究,浮圳的闢建、設計與築構,可上推至近兩百九十年前張達京等六館業戶的墾拓史,不僅見證該時閩客族群與平埔族的競合關係,圳旁亦滿佈綠意,為神岡乃至於大台中地區難能可貴的有機地貌。

2014年底,甫當選的林佳龍市長走馬上任,公民提出的神岡浮圳文資價值逐步被看見。隔年中,市府宣示往保存浮圳,並興建自行車道與行人休閒綠廊等觀光親水設施的方向邁進。在民間的努力下,「神岡浮圳」順利於2016年1月公告登錄為文化資產。

浮圳成為文資後,相關保存維護計畫即刻進行。計畫的目標為「維持浮圳灌溉機能」,並將浮圳文化景觀保存區域區分為核心區、緩衝區與次要緩衝區。核心區包括浮圳的本體構造、圳路與圳體旁的浮覆地範圍,此部分以最高保存等級的「維持」為原則,設定若涉及文化景觀原貌明顯改變時,須送交專案小組審議討論,必要時要提送至文資審議委員會討論。

浮圳兩旁的工廠則要檢視土地使用的合法性,若是違法者,得評估工廠轉型的可行性,且在一定範圍內權衡文化景觀的整體性與協調性,不得新增工廠建築。

當浮圳的繼往開來似乎要邁向正軌時,圳前路的開闢工程卻又死灰復燃了。

圖左為大正八年完工,刻有「浮圳水汴」的古暗渠;圖右為浮圳工程對照圖,可看出浮圳下方傳統夯土工法有被破壞的疑慮。 圖/左為作者提供;右為郭鴻儀提供
圖左為大正八年完工,刻有「浮圳水汴」的古暗渠;圖右為浮圳工程對照圖,可看出浮圳下方傳統夯土工法有被破壞的疑慮。 圖/左為作者提供;右為郭鴻儀提供

拓寬計畫死灰復燃,浮圳淪為分隔島

2019年底,目前的市府藉口「地方民意需求」,在之前擔任總工程司的陳大田高升建設局長,與民意代表通力合作下,竟再重啟圳前路拓寬的評估,不光原要打造親水廊道的方案不算數之外,還以極高的效率,將工程資料送交文資審議委員會討論,即刻審查通過。從市府公開的文資會議記錄中,外界僅能知道委員投票的票數,其他如何施工、影響範圍等細節內容一概欠缺。

不多久,市府與民代公佈資訊有限的施工簡報圖檔,原來圳前路的工程,竟是異想天開地規劃浮圳夾在新作與舊有兩條道路中間,成為難以接近的「分隔島」,還將「拓寬」會被聯想成破壞、徵收的詞性,掩耳盜鈴置換成「新闢」。

不過,浮圳「浮」在田上的景觀不僅會消失,為造路所施作的地基,更可能破壞先民夯土的珍貴工法。何況,道路完工後,圳前路預計形成寬達15公尺的路幅,遠遠隔離南北兩岸地貌,這樣的規劃,簡報上竟稱能「兼顧保存重要文化資產」?

事實上,「新闢」圳前路非但無法保存文資,甚而輾壓《文資法》立法精神,罔顧2018年就已完成的浮圳保存維護計畫指示「核心區」之維護,也將浮圳登錄文化景觀理由之一:「浮圳全線以大甲溪南邊的神岡河階地形,夯土升高構築成水圳土堤遺跡全存,為全國罕見的清代遺蹟」全面毀棄。

市府發佈的神岡區圳前路開闢工程說明。 圖/作者提供
市府發佈的神岡區圳前路開闢工程說明。 圖/作者提供

市府發佈的神岡區圳前路開闢工程說明。 圖/作者提供
市府發佈的神岡區圳前路開闢工程說明。 圖/作者提供

市府施政草率,施工單位缺乏專業

依照文資修復再利用之準繩,尤其在新、舊材料或介面上的拿捏,必須具體實踐「真實性」原則,且應委託具有文資修復背景或工程規劃經驗的專業人員進行。但是,浮圳新闢道路的設計監造、施工廠商皆無相關背景,亦毫無整體交通規劃的概念,全是以新建工程的思維,看待浮圳文化景觀。公部門釋出看似精美的完工模擬圖背後,實是犧牲先民努力開墾、後人盡力保存的文史歷程,這樣的工程計畫竟能通過文資會議審查,令人匪夷所思。

再者,闢路1.6公里,合計要移除果樹、竹木逾兩百五十株,試問:這是市府在農業特定區應有的作為嗎?或是藉著新闢路面欲蓋彌彰,實為沿途違章工廠或財團就地合法與地目變更鋪路呢?台中市未納管的違章工廠居全台之冠,這是否是種開後門的縱容?會不會引起其他區域的群起效尤?近二億元的工程款項,若是用來輔導工廠往合法的方向邁進,以及改善圳前路交通標示與違規執法的經費,是否更是花在刀口上呢?

即便文資會議審查已在輿論無從監督的情況下,同意新闢道路工程進行,但施工期間,應該還要由台中市政府文資處邀集專家、學者組成的專案小組,不定時監督文化景觀有沒有被工程破壞的疑慮,尤其承包業者與施工人員皆不具文資相關經驗,唯有專案小組才能給予合理施工的指導,並確認諸如具高度文資價值的夯土遺跡是否存續?日後浮圳兩側皆是道路的情況下,如何以實景展示先民為灌溉耕作所展現的智慧?

況且,當初浮圳登錄為文化景觀後,其管理、維護有沒有按計畫內容落實執行?這一點尚未好好檢討,現在浮圳沿線卻已面臨如火如荼的開發工程,依法其保存維護計畫應要預先調整,並通過審查,這部分有無完成呢?上述種種無解的疑問,凸顯緊貼在神岡浮圳文化景觀闢路工程思維之荒謬、市府施政與決策之草率,以及主政者想像文資價值再利用之無力蒼白。

等到闢路完工後,浮圳文化景觀會不會因工程導致價值減損而廢止登錄呢?誰都不敢保證,而浮圳流淌數百年來週遭的人文故事呢?還有誰在傾訴嗎?只聽說,沿岸的農地在開路議題發酵下,價格已持續上漲。

圳前路已架起施工圍籬,不時可見大型車輛通行。 圖/作者提供
圳前路已架起施工圍籬,不時可見大型車輛通行。 圖/作者提供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