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漫畫到「共同宇宙」的距離:好萊塢導演為何批評超級英雄電影? | 羅根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原著漫畫到「共同宇宙」的距離:好萊塢導演為何批評超級英雄電影?

漫威影業總裁凱文.費吉(Kevin Feige)。 圖/法新社
漫威影業總裁凱文.費吉(Kevin Feige)。 圖/法新社

相信大家近期或多或少都知道娛樂界發生了一些大事,其中一件便是知名好萊塢導演如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和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都在大力批評目前當道的超級英雄電影。這些導演認為超級英雄電影「不是電影」,主因在於這類型的作品過於公式化、僅重視商業利益,而忽視藝術文化上的意義。雖然筆者很喜歡這些漫畫所改編的電影,但也不禁思考為何這些大導演提出這樣的批評與看法?

財富密碼:共同宇宙?

不可否認的,超級英雄電影能席捲全球,其中一個因素無非就是漫威電影用「共同宇宙」這個概念,讓作品的設定與議題都變得龐大,且當眾多英雄同時出現在一個大銀幕時,不論卡司還是畫面都相當壯觀,更把不同的英雄粉絲給聚集起來,自然就成了龐大的市場,創造驚人的利潤。

要切記的是,漫威並不是第一個在電影界使用「共同宇宙」概念的品牌,早在環球推出的經典西洋怪物系列大全中,於1943年推出一部讓科學怪人對抗狼人的電影,並承認兩個怪獸各自的個人作品之發展,這才正式確立了電影界第一個共同宇宙,而漫威只是奠定近年來的「共同宇宙」公式罷了。

然而,電影產業並非慈善事業,主要仍是以商業營利為目的,為此,既然超級英雄電影,或者該說「共同宇宙」是當今營利的主要趨勢,沒道理其他同行不亦步亦趨地做相同的事,但也因為如此,才引來這些批判。若仔細檢視這些批判,會發現導演們抨擊的對象都是超級英雄電影,而非超級英雄的原著漫畫,因此我們必須先講述超級英雄在「電影」與「漫畫」上的差異。

知名好萊塢導演如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和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都在大力批評目前當道的超級英雄電影。 圖/美聯社、法新社
知名好萊塢導演如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和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都在大力批評目前當道的超級英雄電影。 圖/美聯社、法新社

原來超級英雄在漫畫與電影中不一樣!

美國最早的漫畫是刊載在報紙上的諷刺連環畫,主要用來調侃政治、社會與經濟等議題。後來超人的出現不只奠定第一個超級英雄公式,更首次有了漫畫書的概念,甚至還代表著超級英雄只是反映如何幫助社會,讓社會更好的救世主類型人物。像是超人能夠防彈,並擁有強大力氣,就是顯示當時經濟大蕭條期間,美國黑道能在街頭隨機開槍,而人們能有效阻止的冀望。

基於這點,超級英雄們所在的世界觀才是最為重要的,漫畫是希望各位讀者用不同人物去探索整個世界的文化與氛圍,藉此對應現實社會的議題,讓大家能夠去反思。也為此在漫畫行業中,「超級英雄」這四個字其實是相當於「類型」,就如同於日本少年漫畫的「少年」二字一樣,都不是在指涉題材!

再詳細說明一點,意思是超級英雄漫畫在題材上,可以採用政治、搞笑、科幻、犯罪、冒險、恐怖、靈異......的方式來發展故事,而超級英雄只是帶領民眾去探索故事所架構的世界觀,以及劇情主題之輔助元素,相當於一個導覽員。反觀在電影行業,「超級英雄」這四個字變成「題材」,政治、搞笑、科幻、犯罪、冒險、恐怖、靈異......等反而變成單純的輔助元素而已。

也就是說,你在漫畫中能看到——如同《紙牌屋》(House of Cards)影集——只有政治鬥爭但完全沒有打鬥劇情的超級英雄故事,藉此透過漫威或者DC宇宙的官僚人物怎麼看待超能力者,讓讀者理解到延伸出來的政治議題。但電影就完全不一樣了,不論《黑暗騎士》、《美國隊長》、《蟻人》,這些電影全都是以「反派在策畫陰謀,然後英雄去阻止」的公式在製作,頂多是《蟻人》增添了家庭喜劇元素,而《美國隊長》增添了政治驚悚元素,卻無法走出框架。

那麼為何同樣是超級英雄作品,漫畫和電影的本質會差那麼多?最主要兩個原因在於成本與市場的考量。尤其電影平均只有兩小時的長度,但製作最少也要花上兩到三年,然後還要考慮特效與演員的費用,可以說不論金錢還是時間的成本都非常昂貴,加上又要行銷給不是漫畫迷的群眾,自然就得選擇比較不會失敗的市場公式才能符合商業利益。

《永恆族》(Eternals)導演趙婷指導演員陳靜(Gemma Chan)。 圖/美聯社
《永恆族》(Eternals)導演趙婷指導演員陳靜(Gemma Chan)。 圖/美聯社

共同宇宙的時間成本考量與衍伸問題

不過時間與成本的限制對於「共同宇宙」影響更深!因為漫畫相較之下,不論市場、尺度、製作都是最有彈性的,比方說如果要讓鋼鐵人到蜘蛛人連載客串,畫家只要畫出來、蜘蛛人故事編劇跟鋼鐵人故事編劇協調好就行,但電影就得根據鋼鐵人的演員——小勞勃道尼——的合約以及整體工作規畫進行調整。

再者,由於漫畫製作時間不需那麼長,所以對於漫威與DC這種大型出版社,設定在同宇宙的連載一個月大約有三十多本左右,而鋼鐵人漫畫一年的進度大概可以拍出四到六部的鋼鐵人電影。

此外,許多放在電影會拖累步調的細節設定,如果用漫畫書的排版和圖片輔助方式,反而變成更加細膩的元素。為此這告訴我們媒體的不同,製作方向的考量就不同,這也是為何電影如果要創作和故事上不受限,勢必得另外發展一個不同於漫畫的世界觀才能有效達到效果。

那麼基於上述,電影如果要使用「共同宇宙」這概念,就得注意以下問題:

  1. 由於時間和成本限制,加上也要留意如果作品推出太頻繁,可能會使相關市場太快疲乏,所以通常一年最多只會推出四部電影。
  2. 電影數量沒辦法像漫畫那麼多,無法慢慢鋪陳,那麼電影作品之間如果要在同一個世界觀,勢必就得安排許多串聯的設定與劇情。
  3. 由於播放長度短,為此透過電影出身的IP,通常勢必要製作影集、漫畫、電玩、卡通、小說來擴展和補充世界觀的細節。

可上述三個狀況也額外造就三種缺點:

  1. 會讓電影變得像影集一樣,少看一部就看不懂接下來的故事,等於有點強迫推銷公司其餘產品,逼觀眾買單。
  2. 為了安排彼此間的串聯以及替後續伏筆進行安排,導致單一電影的故事有時非常不完整,甚至劇情會變得相當破碎。
  3. 由於成本和時間限制,處在同一個共同宇宙的作品們風格勢必要統一,這也造成創意受限進而使市場不多元。

《哥吉拉大戰金剛》(Godzilla vs. Kong)劇照。 圖/取自IMDb
《哥吉拉大戰金剛》(Godzilla vs. Kong)劇照。 圖/取自IMDb

共同宇宙真的這麼惹人厭嗎?如何改進才是重點!

回到一開始的主題,部分電影人主要批評超級英雄電影的原因,就是基於前述的三個缺點,畢竟他們過去拍攝的作品,即便有續集或者前傳,也盡量會讓故事在單集內就結束,下一集再發展新的故事,也因此不能說他們的批評是不對的。可是一旦電影要使用共同宇宙,勢必會讓這些問題出現,這很難改進與突破,更別說這三個缺點是電影共同宇宙一定有的原罪,只能讓問題不要太明顯,並想盡辦法去淡化而已。

那麼這些製作公司有在改進嗎?其實是有的!就拿漫威現在透過Disney+推出的影集為例,我們能發現不論在劇情、主題、運鏡上,都在嘗試與電影相反的東西;同樣的,其他電影品牌在採用共同宇宙要素時,也會在差不多時間推出配套的漫畫、小說、影集和卡通等這些不需要太多成本且能慢慢鋪陳的媒體來輔助,不再只是被批評不夠細緻後才亡羊補牢。

DC則採用另一種策略讓超級英雄電影能像漫畫一樣大膽,就是拍出《小丑》(Joker)這種脫離共同宇宙的獨立電影,而這也是DC在電影共同宇宙的策略失敗後,藉此思考如何擴展別的市場才脫穎而出的經驗教訓。

如果電影人也沒罵錯,電影共同宇宙勢必又有這些問題,我們該用什麼心態去看待呢?其實很簡單,沒有一個作品是完美的,既然這些電影人講得有道理,就值得參考和借鏡,讓我們有不同角度的想法,這樣市場才會思考要如何改進,使得更加豐富多元的IP可以活得更久。

不過筆者個人認為,這些電影人的用字遣詞不宜太尖銳,以免引起超級英雄電影的粉絲發怒,讓大家無法客觀看待他們所要表達的重點,導致無法好好討論,忽略了問題的重要性,反而本末倒置。

《小丑》(Joker)劇照。 圖/取自IMDb
《小丑》(Joker)劇照。 圖/取自IMDb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