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丞琳「海鮮奢侈」說有無道理?海鮮通膨與過小的魚蟹 | 林楷倫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楊丞琳「海鮮奢侈」說有無道理?海鮮通膨與過小的魚蟹

近日藝人楊丞琳在中國浙江衛視《還有詩和遠方》中,提及年輕時在台灣吃海鮮是奢侈的言論,引起許多台灣人的不滿。 圖/取自微博
近日藝人楊丞琳在中國浙江衛視《還有詩和遠方》中,提及年輕時在台灣吃海鮮是奢侈的言論,引起許多台灣人的不滿。 圖/取自微博

近日藝人楊丞琳在中國浙江衛視《還有詩和遠方》中,提及年輕時在台灣吃海鮮是奢侈的言論,引起許多台灣人的不滿,因為在台灣的日常生活中,可常見蛤、蚵、蝦仁做為主食配料,便當主菜也常見魚肉的選擇。農委會統計2020年國人年均食材消費,每人每年海鮮消費總量約27.5公斤,僅次於雞肉與豬肉的人均總量,也就是不論從生活中還是統計中考察,台灣人都還能算愛吃海鮮,而且即使在近年被他國迎頭趕上,但在2016年聯合國農糧署調查,台灣食用海鮮位居世界第四。

海鮮做為台灣人餐桌上主要蛋白質來源之一,為何楊丞琳會說吃海鮮是奢侈?若從網友們反擊楊所秀出的餐桌照片來看:波士頓龍蝦、俄羅斯帝王蟹、日本黑鮪或是中秋烤肉放上大量越南鮮蚵,想必無法得到答案,頂多只是顯示網友們「懂吃」,然而當我們細究楊丞琳節目上那桌魚蟹海產意味著何種意義時,或許會得到一個連她都吃驚的答案。

中國吃魚的崛起與海鮮通膨

我從2000年國中時期,便開始在台中霧峰賣魚。以台中人偏愛的肉魚為例,四指大的台灣現流肉魚,大約十年時間,從一兩5元(一尾大概30元),漲到一兩20元。很多只買肉魚的常客,從一餐五尾變成一餐兩尾,他們問我為何漲價?我回答魚源變少了。肉魚的魚源有哪些?有中國與韓國來的冷凍肉魚、中國走私來的冷藏肉魚、台灣的現流肉魚。

2005年,中國的走私冷藏肉魚明顯減少,這類肉魚在台中漁市的俗名為「生毛」,因為中國捕撈肉魚的方法仍會將肉魚鱗片保存。在當時的肉魚拍賣,中國冷藏肉魚的數量與價格常會影響台灣現流肉魚的價格。一般大眾分不出這些肉魚的差異,冷凍肉魚體色深黑、眼睛凹陷,但中國與台灣的肉魚並無多大差別,差的只是價格。當中國經濟崛起,內銷肉魚的價格高於外銷時,中國漁民不再走私進入台灣,這過程從兩種肉魚一起漲價到只剩下台灣現流肉魚暴漲,暴漲的原因是需求大於供給量,但需求沒變,而是供給量少了一半以上。

當中國經濟崛起,內銷肉魚的價格高於外銷時,中國漁民不再走私進入台灣。圖為山東青島岸邊販售魚貨的漁民。 圖/美聯社
當中國經濟崛起,內銷肉魚的價格高於外銷時,中國漁民不再走私進入台灣。圖為山東青島岸邊販售魚貨的漁民。 圖/美聯社

肉魚是特例嗎?不是。中國冷藏赤鯮、馬頭魚轉為內銷,也帶動台灣北部赤鯮、馬頭魚的價格。白帶魚、白鯧也走過這些漲價過程,但白帶魚、白鯧有東南亞進口貨來穩定價格。只有近海漁業有影響嗎?不,2005年開始挪威鮭魚銷台,也是從一兩10元漲到20元,相信很多人都有感今年的烏俄戰爭,在在影響了鮭魚的漲勢。

舉個更特殊的例子,早年,冰島的鱈魚透過中國漁船交易走私進口,也在中國經濟崛起後漲價,更在ECFA後只能合法進口,漲得更高。

海鮮變貴了,不單是捕撈環境與生態問題,主因更有海鮮全球化與中國崛起連帶起的海鮮通膨。為何這與楊丞琳海鮮奢侈論有關?我與楊丞琳差不多年紀,魚販職業讓我對於海鮮的價格非常敏感,國中時期同學爸媽還會跟我抱怨海鮮為什麼一直漲價,也遇過因為貴而不吃海鮮的同學。楊丞琳如果是直覺式的指出在台灣日常吃海鮮是件奢侈的事,那確實有其可能性,原因即是上述回望近二十年來海鮮全球化、海鮮通膨、魚通膨(fishflation) 的脈絡有關。

楊丞琳的浙江常民海鮮宴,真的值得歌頌?

《還有詩和遠方》在浙江溫嶺石塘漁港所拍攝,此港是中國漁港分級中最大級的中心漁港,年漁貨卸貨量至少八萬噸,可滿足一千艘以上的船舶停留。楊丞琳搭的船是台灣沒有的拖網觀光漁船,節目中拖網上岸的漁獲為豆腐魚(台灣稱「那個魚」,小鰭鰱齒魚) 與幾簍過小的三點蟹,可悲的是,在觀眾看來是物產豐饒,在我眼裡卻像是生態危機。

這艘載客必定要豐收的漁船,用的拖網網目極小。若這是中國漁船的常態,那海裡無魚也不遠矣。《還有詩和遠方》官方定調為文化觀光節目,當地特產便是這些小如雜魚雜蝦之物。漁港的海鮮宴,魚蟹堆疊如山,此景台灣或許能見,卻不日常。這恐怕是想透過人生閱歷提升文化的楊丞琳沒有想到,眼前的魚蟹小山,與她口中在家鄉台灣奢侈的海鮮對比起來,是多大的諷刺。

漁港的海鮮宴,魚蟹堆疊如山,此景台灣或許能見,卻不日常。圖為屏東東港正在進行鮪魚競標。 圖/美聯社
漁港的海鮮宴,魚蟹堆疊如山,此景台灣或許能見,卻不日常。圖為屏東東港正在進行鮪魚競標。 圖/美聯社

或許試想,我們也可以立即到東港吃一趟如此澎湃的海鮮宴,但這樣的海鮮文化有何意義?為何將食指大的豆腐魚剁碎成丸,因為不讓遊客吃到細刺,為何太小的三點蟹堆疊成山,因為這樣才豪邁。但無論再如何用吟詩誦詞與扁平單一的漁村風情來包裝這些刻板印象,都無法掩蓋因濫捕或生態浩劫所帶來的漁業衝擊。

想必節目上這群「文化人」並不知道這個漁村景象有多麼諷刺,這般浪費的豪邁,不單影響當地漁港的漁獲,更會影響有類似魚類資源的周遭國家。以白帶魚為例,中國白帶魚的產量不足以應付內銷市場,轉為向韓國、台灣高價買入白帶魚。韓國將中國高價收購近而推升本地魚價稱為魚通膨(fishflation),台灣甚至出現專收白帶魚的白帶魚流氓。當台灣輸出大量白帶魚時,台灣的海鮮進口商也以高價向印尼、菲律賓等地進口白帶魚。這過程相互連帶,形成以中國為首的白帶魚價格鏈。

換個角度來看,中國海洋面臨枯竭,面對這項危機,中國政府目前是以長時間休漁期來作為應對,以貿易作為救援,然而台灣、韓國等將海魚輸出的國家,為因應中國,亦有可能將自己的海洋資源推入枯竭之狀。試想,在台灣不是主流魚種的「那個魚」,大量轉銷至中國變成豆腐魚。基於利潤的追求,用更小的網,會不會有天台灣的「那個魚」,變成稀缺的奢侈魚種?若我們對於海鮮態度依舊是貪婪所求,海鮮會從日常變成奢侈,奢侈變成消失。

我不了解楊丞琳真實的生命歷程,若以時間脈絡思考海鮮奢侈論,或許有一二分真實。2005年開始,海鮮通膨確實成為少人知曉的問題。但當時,如果有人跟我說他因為價格而吃不起海鮮,我則會問是哪樣海鮮?若是餐桌上的肉魚、赤鯮、馬頭魚,我會安慰的說,市面能買到的都是台灣貨。

當時如果有人跟我說他因為價格而吃不起海鮮,我則會問是哪樣海鮮?若是餐桌上的肉魚、赤鯮、馬頭魚,我會安慰的說,市面能買到的都是台灣貨。圖為新竹漁港內的魚貨直銷中心。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當時如果有人跟我說他因為價格而吃不起海鮮,我則會問是哪樣海鮮?若是餐桌上的肉魚、赤鯮、馬頭魚,我會安慰的說,市面能買到的都是台灣貨。圖為新竹漁港內的魚貨直銷中心。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