鰻魚業寒冬:為著明天的鰻魚苗,休養生息吧!
對台灣鰻魚產業而言,2018年應是有史來以最心驚的一年。有學者直言,以今年日本鰻苗的產量,恐重挫台灣鰻魚產業。不過,其實五年前,也曾有過類似的狀況,當時,鰻苗連續四年捕獲情況不佳,部分養鰻業者因無法承擔高貴的鰻苗價格,轉而養起台灣鯛、虱目魚、白蝦,造成一時間產業失衡。
鰻魚業的寒冬
截至三月初,台灣今年鰻苗總捕獲量約在一噸。不過,這一噸中,有一半的數量,是在農曆年過後(2月中後)捕獲,在1月中時,捕獲量還不到往年的十分之一。事實上,今年到目前為止,台日中三國(未計入韓國)總計約在6.5公噸左右,相較於2017年總捕獲量62噸,數量減少的幅度令漁民及養殖業者傻眼。
過去亞洲一年日本鰻苗捕獲量接近100噸,但近年產量急遽下滑,2010-2013的產量降為41、35、26、20噸,即使2014年又一度豐收, 回升到91公噸,但2015-2016年又跌回38、40噸。今年到目前為止,不到10噸。整體來看,鰻苗資源是處於下降的趨勢。
鰻苗資源下降,跟一般人的關係是:鰻魚飯變貴。
因為鰻魚的完全養殖技術(從成鰻產卵,再孵出鰻苗)尚未做到商業化量產的規模,所以現在市面上的鰻魚,都是從野生鰻苗捕撈,再由人工養殖成熟,如果野生鰻苗歉收,也就代表無法有充足的鰻苗入池養殖,就會影響到隔年的成鰻收成,也就影響到鰻魚飯價格啦!
鰻魚是日本人是非常重要的食材,在每年七月的土用丑日,幾乎家戶都要吃上蒲燒鰻,象徵夏季補氣,因此,台灣的高檔鰻魚多半出口至日本,而日本養殖戶也非常希望可以在一月取得台灣的鰻苗(台灣是鰻苗洄游到亞洲的第一站,日本養鰻技術約在半年後就可從鰻苗養成成鰻),好趕上七月的土用丑日上市。
為掌握資源量,讓鰻苗走私合法化?
因為近年的鰻苗價格高漲(今年160~170元/尾),在市場驅動力之下,即便台灣國貿局在2007年公告每年11月1日至隔年3月31日限制鰻苗出口,許多鰻苗仍經由金門—廈門—香港的路徑,走私到日本。因為走私嚴重,所以每年申報捕獲的鰻苗數量,與實際數目有相當落差。而像今年鰻苗數量嚴重不足下,走私還會造成本土養鰻業者無鰻可養的困境。
鰻魚資源的匱乏,引起國際的關注,2014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組織(IUCN) 把日本鰻列入紅皮書的瀕危物種。不過,紅皮書不具實際的貿易約束力,歐盟打算在2019年的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 CITES,又稱「華盛頓公約」)會議,比照已經被列入貿易管制的歐洲鰻,提議將日本鰻也列入貿易管制的附錄二物種。
果真如此,屆時在輸出鰻魚時必須檢附華盛頓公約出口許可證,將讓鰻魚的國際貿易受到限制。台、中、日當然不希望如此,在這兩年勢必得落實鰻魚資源的管理措施,將鰻魚捕獲量確實申報,同時減少走私的可能性。
因此,去年底農委會研議放寬鰻苗輸日的限制,讓檯面下的鰻苗走私合法化,不過遭到國內的鰻魚養殖業者團體抗議,業者認為一旦開放,在鰻苗大量合法輸日的情況下,必然衝擊本土養殖業。
保護成鰻,讓母鰻回大海產卵
鰻魚資源急遽減少,推測可能與洋流改變、棲地破壞與過度捕撈都有關係。日本鰻的生活史相當特殊,在太平洋馬里亞納群島附近海域孵化,被北赤道洋流及黑潮傳送至台灣沿岸,由沿岸流分別帶至台灣東岸及西岸,每年鰻苗最先抵達之處,就是蘭陽溪口及高屏溪口,隨後,在溫度及鹽度適中的情況下,從河口上溯至河川中游,經過數年長成成鰻後,再降海產卵。
因為這麼複雜的生命過程,其中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就可能影響鰻魚族群的延續。氣候變遷導致洋流位置改變,以今年來說,黑潮大蛇行,往南移動的黑潮讓鰻苗無法往北傳送,導致整個亞洲的鰻苗遽減、時程延後,是可能的原因。
當然,長期來說,鰻魚資源呈現萎縮的情況,整個海洋環境中的變化,是目前人類尚無法掌握的,但我們可以確定,鰻苗抵達出海口,等待淡水補充,準備上溯的期間,等在河口的定置網、舢舨漁筏及手持三叉網的嚴密網具,都讓鰻苗難以穿越天羅地網往上溯。過度捕撈的結果,不管在台灣、日本都有一樣的結果,能在天然環境中成長的母鰻數量急遽減少。
再加上河口污染、棲地破壞、河川壩體的阻隔……等等,都降低了鰻魚成長生存的機會。一旦成熟成鰻減少,能夠回到大海中產卵的母鰻數量降低,就影響了整個日本鰻的族群。因此,要養護鰻魚資源最好的方式,就是保護自然河川中成鰻的數量。長期從事鰻魚資源研究的韓玉山教授表示:「抓一尾成鰻,只能賣2000元,但是讓母鰻回到大海產卵,創造的是未來的百萬元。」
為明天,留一口飯吃
目前保護成鰻的做法,係由各縣市自行公告禁止捕撈成鰻的河段,但因為各縣市河川管理單位並非漁業資源養護單位,而地方政府漁業部門則是欠缺實際執法的能量,加以有些公告河段並非成鰻生長區,導致實際執行上出現落差。
而鰻魚最重要棲息環境:河口地帶,遭受污染/開發的情況嚴峻,本人今年在蘭陽溪口調查時,當地捕撈鰻苗的漁民表示,在漲潮時,海水就會傳出異樣的味道,應是有廠家偷排廢水,影響了整個河口棲息環境。此外,鰻苗對於鹽度變化敏感,漁民表示,降雨少導致河口淡水補充不足,也會影響鰻苗的活動量。
最終,人類的捕撈行為,可能是壓垮鰻魚資源的最後一根稻草。物以稀為貴,鰻苗懷璧其罪,當各國都不願意放棄鰻苗資源的爭奪戰,台灣作為鰻苗在亞洲的第一站,有著時間、地理上的優勢,但是,殺雞取卵的捕撈方式,終究會敲響鰻魚產業的警鐘。
就像,過去的野生烏金,現今已不復存在,幸好依賴烏魚的全養殖技術,我們還有烏魚子可吃;但是,鰻魚離全養殖技術,還有很長的路,還來不及人工完全養殖之前,或許就已走到終點。今年過年,望著蘭陽溪口空蕩蕩的鰻寮,不禁感受到,人類的文化,是緊繫在自然的時節律動之上,萬物本有調適的機能,今年鰻苗因著潮流晚到,或許也正是他休養生息的機會。
然而,農委會在漁民及養殖業者的期待下,硬生生多開放了一個月捕撈期(原本開放至二月底)。漁民朋友應該理解,鰻苗是每年過年的加菜金,是老天的賜予。為了台灣鰻魚產業的永續發展,政府應該更有魄力的執行禁漁期的規範,在河口及河川棲地的保育上,得拿出跨部門的協調能力,才能讓這尾橫越太平洋3000公里,在淡鹹水交替生長的珍貴物種,不致因人的短暫利益,而消失在地球的歷史長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