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恩/國防與和平:從民調看如何爭取民眾支持軍費支出 | 思想坦克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王宏恩/國防與和平:從民調看如何爭取民眾支持軍費支出

圖/取自總統府 Flickr
圖/取自總統府 Flickr

最近幾位有意角逐總統選舉的候選人,紛紛提出我國國防作為初選的選戰議題之一,無論是「國防靠和平」、「國防靠美國」,以及蔡政府直接的潛艦、飛彈投資、美國協助的F16更新等,這自然跟現在詭譎的美中台局勢有關。但相較於過去的幾次選舉,國防議題在這次選戰的熱度顯然高了非常多。

那麼,台灣民眾是怎麼思考國防議題的呢?

台灣人怎麼看國防議題?

筆者在今年3月參加的一場閉門學術會議中,與會的美國學者覺得台灣民眾對於國防不甚支持,並把理由部分歸咎於民主化。東亞各國在民主化的過程中,無論是台灣、南韓、日本,都在工業發展後開始了社會福利政策,我國在第一次總統選舉前後,國民黨感受到選舉壓力而不斷增加社會福利支出,民進黨亦加碼衝刺,使得在民主化後國防支出大減、社會福利支出大增。

另一方面,也有與會學者提出說,我國募兵制成效不彰,由此論證民眾不想當兵保家衛國。當然,在這場會議的我國官員也有提出相關數據反駁,事實上募兵制的成效逐漸改善,而我國國防支出也在蔡政府時期有顯著提升,雖然還未達到美國總統川普常提到的3%標準。

除了從帳面上的數字來看,我們也可以從過去幾年的學術民調來一探究竟。

在接下來的分析裡,我將使用一筆名為「台灣國家安全調查」(Taiwan National Security Survey)的學術民意調查,該調查由一群旅美的台灣學者共同草擬,由美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筆者博士學位的學校)負責,並委託台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透過家戶電話的方式抽樣民調,每年大約都會完成1000多份樣本,誤差為正負3%。這份問卷是學術問卷,所以全文公開在杜克大學的網站上供全民使用。

圖/取自總統府 Flickr
圖/取自總統府 Flickr

1. 民眾確實認為國防準備不足

首先,在這份研究中,最近一份跟國防支出議題有關的問卷於2017年年底左右執行,一共全台問了1,244人。問卷第十題:「如果大陸攻打過來的話,請問您覺得我們國軍有沒有足夠能力保衛台灣?」在這題中,僅有12.7%的台灣民眾覺得能力足夠,而高達75.5%的民眾覺得能力不夠。

換言之,大多數台灣民眾確實有認識到國防不足的問題,認為我國國軍準備的程度並沒有達到期望值,無法防衛最主要的假想敵。

民主理論者通常會假設,假如選民發現政策產出跟民眾預期不一樣時,民眾就會想要改變政府預算來達到民眾想要的結果。

然而,這個假設在台灣民意對國防支出上並不適用。為什麼呢?因為台灣民眾還覺得有其他除了軍事準備外的可能性。

2. 相較加強軍事力量,民眾傾向採溫和政策

在2016年年底執行的問卷中,第二十題「面對大陸的軍事威脅,您認爲台灣應該加强軍事力量,還是採用比較溫和的政策?」有24.4%的民眾覺得應該加強軍事力量,但有66.8%的民眾覺得應該採取比較溫和的政策。

當然,許多讀者可能覺得這個問題具有誤導性,畢竟「溫和」二字聽起來就比較吸引人,而且提高自我防衛能力而不打人,聽起來也是超級溫和。

但要注意的是,假如這個問題確實成為選戰主軸要求民眾二選一、或者成為公投的題目,那就會成為多數民眾的選項。

3. 陸保證不打台灣,民眾傾向簽署和平協定

最後,在2016年問卷第二十五題「如果台灣與大陸雙方同意簽署一個和平協定,大陸保證不攻打台灣,台灣也願意暫停臺獨的訴求,請問您贊不贊成這樣的協定?」這題具有78.1%的超高支持度,反對的比例只有16.7%。

換言之,對於多數的民眾來說,這三個問題所組成的邏輯是這樣:民眾認為即使目前國軍戰力無法防衛台灣,但也不需要增加國防軍費,因為假如不推動台獨,中國就不會攻打台灣;因為不會攻打台灣,所以不需要增加國防軍費,而可以把錢用在其他地方。這就等同於是拿對台灣獨立的追求來換取(從國防經費換到的)社會福利支出。

當然,這整套邏輯從國防專家的角度看起來是很天真的,從經濟學界的否決者論來看,對岸並沒有任何的costly signal來稍微證明,他會在未來信守承諾。

圖/取自總統府 Flickr
圖/取自總統府 Flickr

中國需證明有追求和平的企圖

從政治學者的角度來看,則會好奇到底台灣民眾對於「停止台獨的訴求」裡的台獨的定義二字為何?是從最激烈的把外省人全部丟進淡水河或砲轟三峽大壩,還是溫和不動刀槍的教育台灣主體化跟推倒蔣公銅像?還是更單純地,只是像一般正常國家,或一個正常大人一樣,改個國家的名字而已?

還是其實「台獨」的定義,完全是由中國領導人決定;例如現在國民黨講的一中各表也被視為是台獨的一種?

要破解這樣的思潮,直接質疑台獨的定義,或者是直接反對和平大概都是不太有效果的。但或許可以從前面提到的costly signal著手,也就是要求中國證明他們有追求和平的企圖。

舉例來說,在2016年的問卷第二十一題,「如果大陸撤出東南沿海的飛彈,請問您贊不贊成台灣減少對美國的軍事採購?」有51.4%的民眾贊成條件下減少軍事採購,而有36.4%的民眾反對。這個題目雖然也有過半支持,但這背後的意義很不一樣。

第一,這個條款給予了我國政府(乃至於未來談判官員)更多的空間與斡旋的餘地。第二,可以看到反對的比例有接近四成,比本來覺得國防不足的一成跟支持加強武力的兩成都翻倍,意謂著使用這個角度切入,可以成功爭取到更多的選民認同。第三,現在中國的各項海空軍事政策,從南海建島乃至於戰鬥機繞台,都是這個民意的對立面。

去年選舉前夕,中國一度停止戰鬥機繞島,就是避免激起這方面的爭議。但地方選舉或許無法上綱到統獨,但是總統選舉是直接統獨的選擇,加上對岸來自於美中貿易戰以及經濟的壓力,中國要在明年總統大選前沉住氣的機率不高,因此這個議題勢必成為選戰的重要議題之一。

假如民眾真的在意和平與軍事的議題,與其一味強調和平不可能,或者一味強調軍事投資提高多少,不如從這種「條件式政策」的方式來鞏固台灣未來的民主與主權。

(原文授權轉載自「思想坦克Voicettank」,原標題為〈國防,WHO CARES?——從民調討論台灣國防支出論述應從何著手〉。)

圖/取自總統府 Flickr
圖/取自總統府 Flickr

  • 文:王宏恩,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在台中一中被選進數學校隊,接著考取台大電機系後想當個科學家。在椰林繞了一圈後,覺得還是人類有趣多了,於是跟著數學一起投入研究政治,成了政治科學家。
  • 更多思想坦克Voicettank:WebFBTwitter

|延伸閱讀|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