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個好萊塢》:一封寫給60年代美國流行文化的情書
(※ 本文有雷,斟酌閱讀。)
2019年甫過,各大媒體平台選出的年度電影,都少不了昆汀塔倫蒂諾(Quentin Tarantino)的《從前,有個好萊塢》(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這部電影的特別之處,在於無論你對故事背景是否了解——姑且稱為「已知者」及「不知者」——雖不影響對情節發展的理解,但在觀影過程中卻會有截然不同的體會,尤其在其決定性的結尾。
也因此導演在坎城影展首映時,曾公開表示希望媒體和搶先看的觀眾不要爆雷。我恰好是「已知者」,在看這部電影前,就已先知道這個故事中的女主角莎朗蒂,在真實世界裡發生過什麼事。這一切,要從「惡名昭彰」的曼森家族開始。
誰是莎朗蒂?誰是曼森家族?
還是先破哏吧。現實中的莎朗蒂是被曼森家族殺死的,而這部電影,即是以這起發生在1969年的血案為故事背景。
曼森家族(Manson Family)是1960年代末發起於加州的公社,後來發展成類似邪教的團體,主腦為查爾斯・曼森(Charles Manson)。曼森擁有上百名追隨者,且大多來自中產階級年輕女性,追隨者因曼森的「教導」而變得激進,過著集中式生活,吸食迷幻藥,可說是嬉皮文化的極致(比較歪斜的那種)。
這部片並沒有特別著重於描述曼森家族的背景故事,如果你是「不知者」,只會注意到鏡頭來到史潘片場(曼森家族聚集地)時,一群因嗑藥終日像喪屍一樣的人在晃來晃去、無所事事。
被曼森家族殺死的莎朗蒂(Sharon Tate),是一名年輕美麗的女明星,也是名導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之妻。莎朗蒂在當時被認為是好萊塢最有前途的明星之一,在這部片中是由瑪格・羅比(Margot Robbie)飾演。
如果你是「不知者」,可能會覺得為什麼電影裡的莎朗蒂就只是在過著她的日常生活,漂漂亮亮地跟大導演丈夫步出機場,開車逛街吃東西,從頭到腳都美美的,也不多話。最活靈活現的,是到電影院買張自己剛出演的電影票,並獨自坐在電影院觀影的一場戲,如此而已。
但如果你是「已知者」,可能會因為這名早已香消玉殞的明星重現在大銀幕上,而覺得疼惜,甚至認為前段所述的「生活感」,是導演昆汀特意的安排,讓我們這些後世觀眾有機會參與莎朗蒂死前作為一名明星以外的私下日常。
1969年8月9日,曼森家族的四名成員在查爾斯・曼森的指示下,闖入莎朗蒂的住家,把包括莎朗蒂在內的五人慘遭殘忍殺害。莎朗蒂死時已有八個半月身孕,波蘭斯基因外出拍攝而逃過一劫。曼森家族因莎朗蒂命案,在當時的美國引起極大衝擊,而這是曼森家族在1969年7月至8月間犯下的九起命案之一。
這宗命案,也象徵著好萊塢「純真年代」的終結,成為流行文化史上難以抹滅的一樁悲劇。
60年代的好萊塢與西部片
除了實際存在的人物莎朗蒂和曼森家族,導演在片中還架空了另一條平行線,即由李奧納多・狄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飾演的過氣明星瑞克・達爾頓(Rick Dalton),以及布萊德・彼特(Bradley Pitt)飾演的好友兼特技替身克里夫・布茲(Cliff Booth)。
據說,昆汀在選角時就想要找兩名A咖來飾演這兩個角色,最後由李奧納多出演這名動不動就老淚縱橫的過氣明星(不知為何覺得還滿合適的)。現實中也跟李奧納多合作愉快的布萊德・彼特,在片中的角色無論是身材臉蛋個性,似乎都略勝李奧納多一籌,但因角色所需(下屬兼替身演員),不免令人覺得布萊德・彼特稍微隱藏了些光芒。如果連這點都是算計好的表演,我認為其演技也較李奧納多略勝一籌了,雖然這兩個角色都相當討喜。
這兩名武打明星與替身演員也曾經風光過,達爾頓更憑著西部片而當紅一時,只是到了正值嬉皮文化高峰期的1960年代末,流行的是弱不禁風、面色蒼白的頹廢嗑藥青年。標榜男子氣概的剽悍英雄、西部牛仔電影,再也吸引不了這群崇尚反叛文化的嬉皮,而好萊塢多年來產量穩定的片場制度,也隨之逐漸瓦解。
導演用其中一幕來帶出了此景荒涼。某天,布茲開著達爾頓的車,載上了想搭順風車的女孩,於是隨著女孩抵達她的住處——史潘片場。對於「已知者」來說,可能會馬上知道女孩是曼森家族的成員之一,而後來出現的一群因嗑藥終日像喪屍一樣晃來晃去、無所事事的人,就是曼森家族。
這個史潘片場,其實曾是好萊塢拍攝西部片的片場。如前所述,到了60年代末,此類型電影開始衰敗,也沒有電影要來片場拍攝了。因此,主人喬治・史潘便把片場無償借給曼森家族(片場於1970年焚毀),成為曼森家族的聚集地。
片中,身為跟著達爾頓多年擔任其替身演員的布茲,當然認得史潘片場,且也曾經在此拍過片,更與主人喬治・史潘是舊識。因此,當他發現片場出現多名像喪屍的嬉皮,覺得有點不對勁,於是堅持要與喬治・史潘見面。最後,貌似被曼森家族軟禁挾持的史潘,親口向布茲說明,是他將片場提供給曼森家族的。
而另一邊的達爾頓,在因酗酒問題及轉型失敗、演藝事業陷入低迷之際,獲得在羅馬拍攝義大利式西部片的機會。他雖然認為義式西部片是娛樂金字塔的最底端,拍片製作成本比原來的西部片廉價,對自己的前景充滿絕望。但最終,達爾頓仍含淚帶著布茲在羅馬進行拍攝,還娶了年輕的義大利演員為妻。
進一步來說,其實達爾頓這個角色,就是60年代末好萊塢的縮影,那個從電影明星淪為電視演員的角色,也是好萊塢西部片漸漸式微的寫照。達爾頓帶著年輕義大利妻子回到洛杉磯後,告訴布茲他再也無法負擔他的支出,兩人同意分道揚鑣。
看到這裡,大家可能會覺得這兩人跟莎朗蒂完全無關啊,頂多只是個沒交集的鄰居而已,這也是為何有些觀眾會覺得導演幹嘛一直拍莎朗蒂。在這部長達160多分鐘的電影,要一直到最後,事情才有了連結(導演昆汀慣用的手法)。
童話般的美滿結局
就在達爾頓與布茲決定分道揚鑣的那一晚,曼森家族抵達達爾頓門口。四名成員受到查爾斯・曼森的唆使,正準備殺死莎朗蒂,只是他們把車停在鄰居達爾頓的門口。這時,「已知者」會屏息期待昆汀到底要怎麼去呈現這個已在歷史上成定局的事件,即曼森家族殺死了莎朗蒂。「不知者」則繼續「不知」。
好的,這時曼森家族抵達達爾頓門口,但車子排氣管的聲音吵到了達爾頓,他因為剛解僱了好友兼戰友布茲,心情超差,於是生氣地打開鐵門,大吼將他們趕走。被趕走的曼森家族似乎認出了達爾頓,於是改變計畫,他們認為殺了這個過氣明星,也算是打倒權貴、報復好萊塢的時刻。
於是曼森家族進入房子,不巧遇上了布茲,剛喝完酒(又嗑了藥)的布茲認出他們是史潘片場的嬉皮,開始了一連串的昆汀式打鬥。打鬥聲驚嚇到在泳池上聽音樂的達爾頓,達爾頓憤而跳起,一時惱怒,便從屋內拿出了一把以前拍電影用過的火焰噴搶,將一名曼森成員燒死。
兩人解決掉曼森成員們,一陣騷亂後警方到場,這時莎朗蒂與友人走出家門關心鄰居,莎朗蒂與達爾頓才算是首次正式見面,還被邀請到莎朗蒂的家中喝酒。鏡頭從這裡開始慢慢拉遠,故事結束。
不管是「已知者」或「不知者」,在經歷了前述的武打高潮後,想必會有截然不同的觀影體驗。對「已知者」來說,他們所知的歷史結局——莎朗蒂會被曼森家族殺死——並沒有發生,導演昆汀不僅扭轉了這個結局,還給了她一個如童話般的美滿結局,就如同片名《從前,有個好萊塢》這樣的童話式開場,前後呼應。
一封寫給好萊塢的情書
回過頭來看當時的社會氛圍,越戰仍在打,反戰高峰,美國總統尼克森上台,阿姆斯壯登陸月球,這是一個時代的分野。更不用說歐洲的那端,德國和法國才剛發生了史稱六八學運的左翼抗爭,還有1969年日本左翼高漲所爆發的學運。而也在這年,是嬉皮文化達到高峰後走下坡的關鍵年代,著名的伍茲塔克音樂節(The Woodstock Festival)在1969年夏天舉辦,從此為嬉皮、反戰、和平、迷幻藥劃下歷史性的標的。
昆汀曾說,這是他獻給他成長的地方洛杉磯的一封情書,但我認為,這也是一封寫給60年代美國流行文化的情書。
在昆汀打造的平行世界裡,莎朗蒂活下來了,並介紹達爾頓給自己的大導演丈夫波蘭斯基認識,因此達爾頓又重新拍片,僱回布茲當替身演員,布茲也取代李小龍成為莎朗蒂的武術指導。好萊塢的「純真年代」沒有過去,就算現在回首,仍能以童話故事的開頭告訴大家,從前從前,有個好萊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