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回憶、顛覆傳統的奇女子——評《WESTWOOD:龐克時尚教母》 | 李志銘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拒絕回憶、顛覆傳統的奇女子——評《WESTWOOD:龐克時尚教母》

《WESTWOOD:龐克時尚教母》劇照。 圖/佳映娛樂提供
《WESTWOOD:龐克時尚教母》劇照。 圖/佳映娛樂提供

所謂的記憶,往往也就是當下的呈現。

許多人熱衷或者偏好懷舊,皆是因為相信過去的歲月要比現在美好。然而對薇薇安・魏斯伍德(Vivienne Westwood)來說,回憶往事更多卻是一種毫無必要的耽溺。她既不喜歡回顧,也不想要敘舊,一如她在曾經擔任模特兒的英國女導演羅娜.塔克(Lorna Tucker)執導的生平紀錄片《WESTWOOD:龐克時尚教母》(Westwood: Punk, Icon, Activist)開場聲明:

過去的事其實沒有什麼好談的,但是既然已經答應了妳的採訪,那麼還是讓我們趕緊把這件事情給解決吧!

伴隨著時間流逝、歲月冷暖,顯然並沒有給予魏斯伍德足夠的理由多愁善感,反倒令她越老越有魅力,語不驚人死不休。相比起一般世俗眼中強調溫情懷舊,魏斯伍德毋寧更加珍惜「此時此刻」,乃至專注於「活在當下」的某種熱情和信念。

誠如影片中所見,這樣一個已年過七旬的老太太,不僅每天仍固定沿著倫敦泰晤士河附近巴特西橋路(Battersea Bridge Road)騎單車上班,且現實中的她亦是十足的叛逆。為了表達反對英國政府使用有毒化學物質開採頁岩氣造成的環境汙染問題,竟不惜帶領群眾上街遊行示威,甚至還親自登上一輛白色坦克徑自開往首相卡麥隆(David Cameron)家門口抗議,指責這場開發計畫是「毒害國民」,聲稱也要對卡麥隆發動「化學攻擊」,其挑釁精神絲毫不減年輕時的剽悍。

猶記得前年(2016)恰逢英國官方籌辦龐克樂團「性手槍」(Sex Pistols)的經典專輯《英國無政府狀態》(Anarchy in the UK)問世四十周年慶祝活動,孰料魏斯伍德的次子柯爾(Joseph Corré,同時也是「性手槍」樂團經理人Malcolm Mclaren之子)卻以大動作表達異議,在倫敦泰晤士河的一艘船上焚燒了他的許多收藏品,其中包括龐克運動早期一些極其罕見的海報、服裝設計、歌曲孤本錄音等總價值(號稱)超過600萬美元的歷史文物,藉此宣告「原屬次文化的龐克已被收編為主流商業文化,昔日精神已死」,用來凸顯官方的偽善。柯爾認為,龐克不該只是懷舊,而這位「龐克教母」也到場聲援,並向民眾喊話,表示「這是邁向自由世界的第一步」。

魏斯伍德的次子柯爾在倫敦泰晤士河的一艘船上焚燒了他的許多龐克收藏品。 圖/美聯社
魏斯伍德的次子柯爾在倫敦泰晤士河的一艘船上焚燒了他的許多龐克收藏品。 圖/美聯社

柯爾焚燒這些超過600萬美元的歷史文物,藉此宣告「原屬次文化的龐克已被收編為主流商業文化,昔日精神已死」,用來凸顯官方的偽善。 圖/美聯社
柯爾焚燒這些超過600萬美元的歷史文物,藉此宣告「原屬次文化的龐克已被收編為主流商業文化,昔日精神已死」,用來凸顯官方的偽善。 圖/美聯社

在一片爭議聲中上映

在導演塔克的鏡頭下,歷經三年追訪魏斯伍德的家人、朋友和工作夥伴,適逢影迷們正熱切期待之際,到後來卻出現了令人尷尬的局面。先是魏斯伍德的長子班(Ben Westwood)透過其Twitter專頁發表聲明,斥責導演塔克並沒有真實且完整呈現出母親畢生致力於反叛體制的那一面。她除了將龐克地下文化帶上高級時裝舞台,過程中所拍攝魏斯伍德過去參與的諸多社會抗爭運動片段(如蘇格蘭獨立公投、拯救北極冰原、熱帶雨林、非洲弱勢族群女性等)一概被刪減到只有五分鐘,瑣碎的時裝秀畫面反倒占了絕大比例。

隨之,魏斯伍德的團隊亦在Twitter貼文表示大感失望,譴責導演塔克沒有遵守承諾,甚至直指這部紀錄片「是一個恥辱」1。事隔月餘之後,導演塔克陸續也在網站「Fashionista」的訪問中給予初步回應:由於她希望這部紀錄片能夠讓更多人看見,因此即使是被受訪者公開指責,她仍認為這樣的剪輯鋪排方式是正確的決定。面對雙方各執一詞、是非難分,看來一切還是交由各位觀眾自行定奪吧。

《WESTWOOD:龐克時尚教母》劇照。 圖/佳映娛樂提供
《WESTWOOD:龐克時尚教母》劇照。 圖/佳映娛樂提供

永不停歇的離經叛道

幾乎所有的男性設計師,像聖羅蘭(Yves Saint Laurent)和迪奧(Christian Dior),都讓女人看起來像是女神。而我卻想讓女人穿得像個英雄。

魏斯伍德如是聲稱。1941年出生於英格蘭德比夏郡(Derbyshire)的工人家庭,17歲遷居至倫敦,自中學畢業後隨即進入當地的哈羅藝術學校(Harrow School Of Art)學習金銀首飾設計,但念了一學期便選擇退學,並且開始接觸現代藝術。

學生時代學會自己手工製衣,起初魏斯伍德嚮往成為一名藝術家,卻因對未來發展缺乏信心,而一度擔任小學老師。其後結了婚又離婚,成為單親媽媽,並且認識了弟弟高登(Gordon)的好友、「性手槍」樂團經理人,也是後來的第二任丈夫馬爾孔(Malcolm Mclaren),兩人志同道合,同樣都熱愛時裝和搖滾樂。

30歲那年(1971)遂在倫敦東區的國王路(King's Road 430號)合夥開設了第一家服飾店「Let it Rock(搖滾吧)」,由魏斯伍德負責設計出帶有金屬鎖鏈和破洞、色彩強烈的衣服,店中陳設擺滿了各式作風大膽的皮革服飾、歌手T恤、電影海報及二手唱片,搭配「性手槍」樂團如吶喊的野火般旺盛燃燒的龐克音樂。在整個七〇年代,共同將這股前衛而放肆的另類風潮推至巔峰。

從開店之初,魏斯伍德即以一頭漂白的短髮造型驚豔了全倫敦,據聞當年開創華麗搖滾(Glam Rock)的時尚派偶像大衛.鮑伊(David Bowie)早先的造型靈感便來源於她。

回溯昔日龐克運動最知名的口號之一:

Too fast to live, too young to die.

活得太快,死得太早」2這口號曾於1972年被魏斯伍德與馬爾孔拿來當作更改後的店名,到了1974年又改稱「Sex(性)」,1976年改為「Seditionaries(騷動分子)」,最後在1979年終於定名為「World's End(世界盡頭)」。從其店名一再更換的情況不難想像,魏斯伍德所設計的龐克服裝,對當時保守的英國時尚界帶來了多大衝擊。

此處刻意被影片遺忘的,恰恰是記憶的真正內容。

彼時隨著龐克樣式的走紅,魏斯伍德在設計的道路也越走越遠。1981年,她以「海盜(Pirate)」系列為主題,在倫敦舉辦了生平第一次的服裝秀,作品極致地戲謔、繁瑣、華麗但同時充滿野性,其中一件無袖緊身衣,甚至還在模特兒的雙峰處裝飾一條相連的管子。種種荒誕和搞怪,讓她一鳴驚人。

這場秀不僅是她考據歷史服飾進行研究實作的成果,也是她設計創造的關鍵期。自此之後,她才開始真正確定了自己作為獨立(服裝)設計師的身分,並與當年曾經影響她至深的馬爾孔逐漸仳離,爾後各自走向不同的道路。

正因當初用情太深,卻也傷得越深,致使不堪回首,唯有選擇絕情以對。

《WESTWOOD:龐克時尚教母》劇照。 圖/佳映娛樂提供
《WESTWOOD:龐克時尚教母》劇照。 圖/佳映娛樂提供

《WESTWOOD:龐克時尚教母》劇照。 圖/佳映娛樂提供
《WESTWOOD:龐克時尚教母》劇照。 圖/佳映娛樂提供

人生苦短,何必念念不忘

經歷了整個八〇年代和九〇年代初期的黃金歲月,直到50歲那年,魏斯伍德終於遇到了她生命中的摯愛:比她小25歲的安德烈(Andreas Kronthaler)。這段年齡懸殊的姐弟戀,總令我不禁想起當年61歲的法國小說家莒哈絲(Marguerite Duras)遇到了差距39歲,名字同樣也叫做安德烈(Yann Andrea)的另一個男人。

這是魏斯伍德的第三段婚姻,雖然她們一開始並不被看好,但日後的事實卻證明了,唯有信賴自己可以掌握抉擇的人生,方能細水長流。

如果你的穿著令人印象深刻,表示你擁有更好的人生。

這句話儼然已成為魏斯伍德在當今時尚界最廣為流傳的一段名言。無論是在哪個時代,魏斯伍德的設計作品看起來總是很愛搞怪,每每充滿了放蕩不羈的叛逆精神:舉凡馬甲背心(corset)、硬箍襯裙(crinoline)、傳統蘇格蘭格紋、十吋厚底高跟鞋等招牌元素,乃至以肉色緊身褲配寬鬆襯衫、刻意將襯衫鈕釦扣錯洞,抑或衣服左右不對稱的解構概念。

看著現場服裝秀的影片,一會兒調皮地把假臀裝在模特兒的篷裙內,一會兒又在男裝胸前放置假乳,或以男性生殖器圖像裝飾在女裝緊身褲的三角地帶。而她所設計的「搖動木馬高台鞋」足足有二十公分高,更讓知名的模特兒娜歐米(Naomi Campbell)在伸展台上慘跌一跤,還笑著爬起來。

《WESTWOOD:龐克時尚教母》劇照。 圖/佳映娛樂提供
《WESTWOOD:龐克時尚教母》劇照。 圖/佳映娛樂提供

儘管魏斯伍德經常藐視傳統、顛覆傳統,但她本人卻很偏愛從藝術史的考古和學習當中獲取靈感。影片中偶然一撇掠過她家中的書房畫面,靠牆而立的一整排書架上滿滿存放著大量藏書,她說平日喜歡閱讀《中國藝術史》、《印象派畫家》等相關書籍。另在其生平自傳《龐克教母薇薇安.魏斯伍德》(Vivienne Westwood)一書裡則是透露了她童年時代對於《坎特伯里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木偶奇遇記》(Pinocchio)、《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愛麗絲夢遊仙境》(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這幾本經典著作的情有獨鍾。

2015年,為紀念已故童話作家路易斯.卡羅(Lewis Carroll)出版《愛麗絲夢遊仙境》150周年,英國老牌藍燈書屋旗下的子出版社Vintage Books,特地邀請全英倫最叛逆的流行時尚教母魏斯伍德繪製紀念版書籍封面及襯頁,其設計元素大膽使用了八〇年代英國時尚品牌Harlequin最廣為人知的經典菱形圖紋。據聞Harlequin此一名稱原是十七世紀流傳到英國的義大利即興喜劇「Commedia dell'Arte」裡頭的丑角演員,這個角色形象被設定為荒誕詼諧,尤其喜愛惡作劇,與《愛麗絲夢遊仙境》故事裡所呈現某種天馬行空的世界觀頗為契合。

有時候,我們經常認為這世界就是我們平日習以為常的那個樣子,但眼見不一定為憑,很可能真實的樣貌根本就和你想像的不一樣。魏斯伍德彷彿透過這齣童話隱喻,讓我們再一次見證了所謂顛覆的力量、創思的源頭。

  • 原文:It’s a shame because the film is mediocre, and Vivienne and Andreas [her husband] are not. 中譯:這是一個恥辱,因為這部電影是平庸的,然而Vivienne和她丈夫Andreas並不是。
  • 意指「人生苦短」,用來紀念當年早逝的好萊塢一代叛逆浪子詹姆士.狄恩(James Dean)。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