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KANO遊嘉義
和老公一起去電影院看晚場KANO,和許多觀眾一樣,電影中展現的臺灣棒球員精神感動了我,在電影院頻頻感動拭淚,上一次因為棒球而感到那種全民齊心的精神力量,恐怕是還住在波士頓求學的時候,波士頓紅襪隊睽違多年拿到世界盃冠軍那一次吧,夜晚的汽車齊鳴喇叭,祝賀紅襪隊,隔日清晨,每個人都帶著黑眼圈去上班上課,卻精神抖擻地互道恭喜,好像過新年一樣熱鬧喜氣。
這部電影特別感動我的另外一個原因,在於電影讓我想起這幾年經常到嘉義鄉下出田野遇到的庶民人物,展現出豐富的人文情味。建議看了電影以後想要遊嘉義的民眾,可搭高鐵到嘉義站,先由蔗埕文化園區的文史工作者介紹,認識嘉義在地文化,再到新港、布袋漁港、嘉義市、阿里山等遊玩。
KANO電影中一開始是嘉農和台糖比賽的場景,嘉義蔗埕文化園區俗稱蒜頭糖廠,屬於台糖所有,車站的站務員黃哲永雖只有高職畢業,憑著自學和賢內助、兒子擔任研究助理,成為台語傳統教育「千金譜」的重要研究者等,精通臺語詩文與文化,組織了在地的文史協會保存東石、布袋等地的海岸詩歌,而且非常有幽默感。他也擔任五分車的導覽員,平日五分車的導覽解說僅一天兩班,介紹嘉義風光和歷史,有時來訪遊客仍會向隅,假日導覽則另加入介紹糖廠內部工作過程。
五分車駛出蒜頭糖廠車站,導覽員黃哲永用台語說:「大家往左看,這邊就是伍佰的家,他的爸爸叫做伍仟,阿公叫甚麼名字你們猜?答對啦,是伍仟。那他的兒子叫甚麼名字已經取好了,叫做五元。我怎麼知道?我跟伍佰爸爸做同事幾十年啦……」這段開場白把車上的聽眾都逗得哈哈大笑,黃哲永舉台語詩歌,說明蒜頭人在日本殖民時代因為日人強迫種糖、從小康的鄉村變成窮困潦倒「沒有新娘願意嫁過來」,這段歷史,學界稱「米糖相爭」時期,活靈活現地表現出來。「台糖蔗埕文化園區」,曾因糖業沒落而虧損連連,卻因為發展五分車觀光而增加收入。
臺灣南部因蔗糖業發展而留下許多五分車的線路,如能擴大利用五分車作為不同景點之間的接駁或是區域景觀的介紹,亦能增加趣味。五分車空間有如舊金山的叮噹車,具有半戶外的觀光功能,又有本土的歷史記憶,在固定的軌道上行駛,遊客可快速綜覽區域景觀特徵,再進行下一步行程選擇,能增加遊客能動性,自己掌握當地的人文景觀脈絡再做出決定。
糖廠社區仍保存大片日據宿舍、綠地,部分仍有人居住,大部分仍處於閒置狀態,以及日據時代鳥居神社遺址(原神社建築已在國民黨政府來台後拆下,裝上國父遺像),園區尚保留了難得的日據時期的惜字爐、防空壕、車站等建築景觀,鄰近高鐵站、嘉義縣政府所在的补子市,附近有棒球場,如能成為重要地方文化與觀光景點,將能如波士頓的芬威球場一般凝聚社會共識。
雲林、嘉義、臺南與高屏一帶的漁產豐富,近年有青年回鄉試圖恢復鹽產豐光,其實如土耳其的鹽坑亦是一重要觀光景點,不無發展可能。嘉義以「嘉義人」公仔找出嘉義的定位與認同,在觀光布袋漁港擺設了多位藝術家以「嘉義人」公仔的主題創作,筆者觀察,其中最受遊客青睞,排隊拍照的公仔主題是「蔗糖伯」與「蚵仔嫂」,可見蔗糖與海鮮之於嘉義,具有重要的定錨意義。
在臺灣沿海的觀光如能以海鮮為主題進行策畫,結合濕地生態導覽,將更能豐富海洋文化的意涵。嘉義長庚有眼科醫師利用周末到濕地擔任導覽志工,電影中的「醫師」具有地方士紳地位,其實嘉義的知識份子長期積極參與地方文化發展工作,令人欽佩。像是嘉義博物館中的許多珍貴化石,也是地方人士默默蒐集捐給政府供展覽。
到新港騎腳踏車,則可看到嘉南大圳在居民日常生活中仍扮演重要角色,還可體驗交趾陶製作,我有一日漫步隨意踏入新港的文史工作室,驚喜地發現非常完整的清代、日據與民國鈔票收藏,包括日軍到南洋各地發行的鈔票,道盡了許多當年的歷史。兩張台南醫師公會診察費公告,同一日期,費用卻相差千倍,則說明了當年臺灣銀行公告舊台幣兌換新台幣時的生活景況。
新港的公民意識很強,如遇淹水,居民就發動去撿拾沖刷出來的清朝瓷器,目前都交給台中的科博館託管,如果未來故宮南院規畫能將這些地方文物展出,配合歷史解說,將能吸引更多國際觀光客與國內遊客來此觀光或進行教育解說。走進文史工作室後方,有一間小型的媽祖信仰工作室,熱情的年輕人嘗試將信仰結合文創,發展趣味文創作品,給純樸的嘉義鄉下帶來更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