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假日,花錢長知識」,你願意嗎? | 黃俊儒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例假日,花錢長知識」,你願意嗎?

圖/
Ewa Rozkosz
圖/ Ewa Rozkosz

上週日在台灣科學教育館有一個十分有趣的活動,是由泛科知識所舉辦的「泛科知識節」。過去類似這種嘉年華會的活動,大家比較耳熟能詳的應該會是一些藝術節、文化節或是以娛樂為主題的策劃,但是以「知識」作為一個節慶的主軸,並且需要「收費」(全日票大概是五佰元),這似乎是國內類似活動中少見的創舉。

「收費」是一個很關鍵的概念,因為在嗜錢如命的台灣社會中,如果人們可以覺得某種東西它值得被花錢,那一定是一件很了不得的事。在斤斤計較的衡量下,要嘛它必需要很划算,像是大碗又便宜,要嘛它就必需要有顯而易見的附帶效益,像是放長線釣大魚,所以我們會排隊買各種「吃到飽」,也會花錢去參加投資理財的講座。但是如果只是為了要增長見識、陶冶性情,大概只有免費的還可以勉強接受,有時就算不用錢的講座及表演,主辦單位都還得需要四處撂人來充場面。所以,把知識當「工具」,稀鬆平常,但是把知識當「知識」,十分罕見。

泛科知識節當天,參加的人以年輕的族群居多,當我看見這些在各個場次中穿梭的年輕人,只為了追逐他們心目中某些值得被傾聽與關注的知識,頓時覺得十分激動,因為過往這種盛況似乎只會出現在偶像的演唱會或握手會上。這個活動中,主辦單位邀請的講員,幾乎將近年來台灣社會最活躍的幾個知識性社群一網打盡,例如《哲學哲學雞蛋糕》《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上下游新聞市集》《文青別鬼扯》《芭樂人類學》《每日一冷》《法律白話文運動》《地球圖輯隊》等,主題從科學、哲學、歷史、農業、法律、人類學等不一而足,讓許多對於知識躍躍欲試的年輕世代可以盡情地展現自己的熱情與看法。

在這一場知識的盛宴中,我觀察到新世代的知識傳播者,多具備一種有別於上個世代知識傳播者的特質,除了本身確實練就一身好武藝之外,他們可以用十分活潑及具有存在感的方式來轉譯知識,有啟發卻不八股。我猜想這些人由於常常需要面對自己粉絲頁裡面「知識宅們」的挑戰,因此早練就了許多兵來將擋的思辯功夫,所以對於自己所欲傳達的知識不僅自信且有風格,對於觀眾而言也極具吸引力。

也許是一個移民與流亡社會的歷史淵源使然,強大的不安全感使得「實用性」往往是台灣社會中衡量許多事物的單一標準,包括知識也不例外。我曾經設計下面這道考題與學生一起討論對於台灣教育的看法:

考題:下列對於目前台灣教育所提供之服務的描述何者為真?

A:為保貨品新鮮美味,僅限店內使用

B:貨品一經售出,概不負責

C:不含防腐劑,常溫下勿置放太久

D:以上皆是

我們的教育常常提供給我們一套去脈絡化的知識,常常在教室裡面講得再怎麼漂亮的東西,一旦出了教室之後就不一定合用,甚至悖離也不以為意,所以是一種「僅限店內使用」的知識。由於升學主義幽靈的盤據,「考試」被賦予的社會篩選功能總是遠大於啟蒙的功能,因此當完成某些階段性任務之後,往後的終身學習及永續經營多不在我們的考慮之列,所以是「貨品售出後概不負責」的服務。此外,習慣於填鴨式的教學與學習型態,我們的學生很在行地去解一些邊界條件清楚且有正確答案的問題,但是對於最接近日常溫度的真實場域問題卻往往顯得束手無策,所以「常溫下無法放太久」。這些對知識輕忽與鄙夷之下所種下的遠因,似乎也造成了現在台灣社會中人才缺乏創新、企業轉型困難的近果。

在這一個新時代中,年輕世代已然對於知識傳播有了新的詮釋觀點,也帶進了嶄新的活力與熱情。我記得好幾年前,當PUB文化正火紅的時候,大家流行一句「星期五、伍佰元、聽伍佰」的口號,這是當年最時尚酷炫的事。時至今日,如果我們願意支持「例假日,花錢長知識」的信念,跟著年輕人的腳步走,或許會是我們擺脫守舊與膚淺的契機。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