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用「地攤賭徒」的邏輯來出版與招生 | 黃俊儒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當我們用「地攤賭徒」的邏輯來出版與招生

圖/pixabay
圖/pixabay

「地攤賭徒」的邏輯有兩個重要的特質,一個是「便宜賤價」,另一個是「碰碰運氣」。

老家附近有一位認識許久的老朋友,小時候認識他時,他是一位木工師傅,幫忙家裡做裝潢,後來他開始去批發各種不同的水果在市場販賣。我讀大學的時候,他開始賣汽車,成為一位西裝筆挺的業務,過了幾年又轉到保險公司拉保險。幾年前,他開始種芭樂然後跟太太一邊賣衣服,去年過年回家時,媽媽說他開始拜師學習推拿、整骨,今年他已經開業當起腳底按摩師傅了。

為了家計,這位朋友需要不斷地改變工作的型態來符應社會潮流,以便養家活口。我常常覺得他像一個不斷在拚手氣的賭徒,總是花少少的成本來跟這個時代對賭,他努力、勤奮、樂觀,但是一路走來真的十分辛苦。朋友的這一套經營邏輯是許多小人物的縮影,不過讓人驚訝的是,類似的邏輯竟然也在很多台灣文化及教育的經營場景上發酵。

前陣子台北國際書展之後,由於進場人數下降,因此引發了許多不同觀點的議論,先不管「書展該不該只是賣書」的這項爭議,許多傳統出版商把書展經營成跳樓拍賣的大賣場卻是不爭的事實。這種經營觀點的背後,反應了他們從事文化出版的策略其實跟從事地攤經營差不多,以書養書、以量制價,為了換取現金來維持龐大體制的開銷,因此很難再有空間像過去一樣慢慢培養新人及涵蘊作品,剩下的只能仰望名人出書、企劃相對安全的軟議題,或是花個小錢買辦國外現成作品來試試手氣。

同樣的困境也在大學的教育現場中發酵。不久前,聽聞兩位外校教授風塵僕僕地從嘉義開車到苗栗某高中進行入班宣傳,卻因為雙方聯繫上的失誤,導致班上只出現兩位學生,最後兩位教授也只好硬著頭皮完成這場二對二的高成本宣傳。在最近殺到見骨的大學招生競爭中,這樣的場景並不是意外,而是常態,因為別的大學有做的,自己就不敢不做,反正物盡其用也不算太花錢,拿香跟拜雖不一定能保平安,但是至少可以保心安。

不論是教育或是文化,台灣的社會似乎也開始在依循這一種便宜賤賣及碰碰運氣的「地攤賭徒」邏輯。因為競爭的環境惡劣,投資者害怕全盤皆輸,所以每次都用小小的投資成本去試試看,而且永遠相信下一把一定會回本。如果只是靠小本生意餬口飯吃,地攤賭徒的邏輯未必完全無效(就像我家鄉的那位老朋友),但是有些東西如果用這種邏輯去賣,那可就完全萬劫不復,尤其是像文化或教育這種東西。

地攤賭徒的邏輯壞就壞在「有的時候會剛好賭對」,雖然多數情況是當事人自己也不明就裡。例如出版社不知道為何這本書會突然爆紅?大學不知道這一次招生為何特別成功?所以意外的「賭中」會讓當事人不知不覺地越陷越深,以為這樣下去還是有希望。因為每一次的賭資不多,所以就會一而再再而三地繼續撩下去,而不會願意有氣魄地去投資另外的標的(例如創新、研發、強筋固本……等)。這整個過程就像是溫水煮青蛙,一直玩到書不再賣、學生沒得招,為止。

「地攤賭徒」如果有效的話,應該是在便宜的、替代性高的、只需餬口的小生意上頭,如果我們覺得一個社會的教育跟文化也都是這種小生意的話,那就再繼續催眠自己,閉上眼、咬著牙,再好好地賭他一把吧!

後記:這一篇書寫源自於筆者有一天看見自己花十年嘔心瀝血寫的著作,在博客來上面跟泛舟哥的書配在一起拍賣時,驚嚇及感謝之餘的心情寫照。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