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室裡的囚犯:一則關於知識學習的寓言 | 黃俊儒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密室裡的囚犯:一則關於知識學習的寓言

圖/作者提供
圖/作者提供

每當到了暑假,才總算有段喘息的時間,可以好好地把一整個學期的教研工作進行一次沈澱。最近的每個學期中,照例的,我們需要在課堂上跟3C產品競賽,努力地讓學生覺得,大學還是能夠提供一些跟手機上面不一樣的東西,透過這樣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在這些比拚的過程中,不免地還是需要面對學生對於知識實用性的挑戰。

過去我曾經在〈當學生問我:「學這個有什麼用?」〉一文中,討論幾種不同的知識類型所扮演的角色,某種程度說明了不同領域的人在聆聽量子力學時可能會有的收穫。這個學期,我們的講座課程更難得地邀請到中央研究院的院士來跟我們分享彗星的研究。

這名院士已經是我認為在所有的科學講者中,難得可以將艱澀的科學知識轉譯地十分成功的一位研究者,只是從學生的角度來看,要把這一個原本充滿浪漫想像的彗星,解構成要在上面研究氣體的噴發型態、地質的化學成分、讓太空船在上面成功登陸……等,除了煞風景之外,相關科學知識的門檻也真的是讓人一個頭兩個大。

雖然聆聽這樣的主題著實讓我大開眼界,不僅可以了解科學家如何在一個小小的彗星進行那麼多有趣的思考,也驚訝這樣的研究甚至可以跟宇宙生成時的奧秘有所關聯。但是這樣的理由卻未必可以說服學生興致於這件事,因為不只彗星何時要來跟他們的幸福感無關,就算真的知道了宇宙生成的奧秘也改變不了自己正在流失的存在感。所以不免俗的,我們的課堂中又再次經歷了「學這些有什麼用?」的論辯。於是,我決定構思一個寓言來說清楚這件事。

三個囚犯的寓言

有關人們如何感知這個世界的認識論學理,柏拉圖早在遙遠的古希臘時期就已建構了著名的「洞穴寓言」來說明這件事。只是隨著物換星移以及諸多學習媒介及型態的轉變,這個時代似乎可以有另外的故事來講述這件事。為了這個理由,我索性請插畫師將這個概念畫下來,這個故事是這樣說的:

在這個科技時代的學習中,我們每個人的學習處境如在密室裡的囚犯,好的地方是這個密室開了一扇有點高的窗,只要囚犯們能夠努力地攀上足夠的高度,就可透過這扇窗連結外面的風景,讓囚犯跟外在世界取得聯繫,讓生活更加豐富有趣。這個時候有三個囚犯分別用了三種方法努力地想一窺外面的世界。

囚犯1:沒用的知識

第一個囚犯搬來了許多細沙,然後他就踩在這些細沙上死命地往前看。可惜的是這些沙一踩就往旁邊溢散,沙搬來越多、踩得越大力,沙子就散得越廣、越快,在無法墊高高度的狀況下,第一個囚犯看見的還是囚室裡白白的牆壁。

這種學習的型態,學到的多數是「沒用的知識」,發揮不了太多實際的功能。在學習的場景中,這種類型的樣貌多數是學習者接觸了許多零散的資訊,由於訊息量多,所以有時候學習者會誤以為自己好像懂很多,但是卻忽略了這些訊息發散、不成體系,反而在學習過程中容易有類似的反應:「這個我以前早就聽過了」,但是卻忽略了「聽過了」、「聽懂了」、「領略了」,可能都是很不一樣的層次。隨著通訊科技的發達,行動載具鼓勵了各種斷篇殘簡的流通,卻無助於觀看視角的提高,終究無緣窺見窗外的風景。

囚犯2:實用的知識

第二個囚犯是個積極有效率的人,他搬來了許多磚頭,為了看見窗外的景致,早早就把身邊的磚頭堆高高,所以很快地就可以形成一個能夠接近窗外風景高度的磚塔,可惜的是,這座磚塔如果越堆越高,就越可能因為不穩而產生搖晃,站在上面就像鐘擺一樣,偶而晃到最高點的時候彷彿可以看見窗外的風景,偶而晃過頭卻又什麼都看不見。如果一不小心堆太高,晃得太嚴重,甚至整個磚塔都有倒塌的危險。

在學習的場景上,這種型態的學習者習慣勉力地吸收「有用(實用)的知識」,順著師長與社會的價值期待而行,快速地累積某些很特定化的知識。在單一與現實的目標指引之下,很少繞路、很少浪費精力在一些沒有績效的地方,只是這種狀況下所看見的風景經常是片面的,而且發展有限。

囚犯3:無用之用的知識

第三個囚犯是一個勤於蒐集各種材料的人,他不排斥任何可以幫助他墊高視角的建材,除了同樣用堅實的磚頭築起磚塔之外,同時也致力於建構磚塔的地基,並且在周圍包覆許多可以鞏固的黏土,這些黏土有結構有厚度,除了可以強化磚塔的穩固之外,最重要的是可以墊高磚塔的高度,站上去就可以愜意地飽覽遠方的風景。

這種學習型態在真實的場景中,學習者多數會表現出對於各種學習機會的熱忱,以解開問題的困惑為樂,以瞭解事物的道理為喜,不排斥「無用之用的知識」,也不只為了實用的目的而學習。

所以,學校中偶而會遇見有些工學院的學生,卻修了許多文學院的課,法律系的學生,卻對於科技的知識充滿興趣,大概都是這種類型的人。在這一個資訊發達,學科知識彼此滲透頻繁的年代,跨領域的學習已經在各種場合被不斷的強調,而這種類型的學習型態,最有機會因應這個時代的轉變,它可以讓學習者站得高、站得穩,窮盡萬物之變,續航力十足。

小結

「學這個有什麼用?」,這是一個學習者經常會有的困惑,這樣問並不奇怪,只是我們需要更深入地去引導學習者思考「有用」、「無用」與「無用之用」背後的深層意義,這樣才能讓學習的過程更有興味。

希望從下學期開始,每年我都有機會跟學生分享這一則寓言。也希望學生都能從故事中思索自己的學習動機與目的,並且效法第三個囚犯。

留言區
TOP